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农村党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在广大农村最坚定的执行者,只有着力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才能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一、十六大以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判断
从作用发挥和形势要求来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而紧迫。
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数量最大的一个党员群体,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基层党建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县乡基层在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过程中,无论是扩大基层组织的工作覆盖、强化村级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还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雁”队伍建设,以及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完善等工作,都离不开广大农村党员的积极参与。
2.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关键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广大农村党员的集体智慧勾画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并加以实施,以党员先进的思想、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3.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社会组织形式、群众思想观念、利益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涉及群众直接利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如城市建设和项目推进中的土地征迁、村级财务的管理等方面问题,不及时加以处置就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农村党员在群众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通过发挥他们的作用,容易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协调处理纠纷。
二、十六大以来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农村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素质的逐步提高,这支队伍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当然,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党员队伍与当前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1.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党员结构失调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两多一少”(即老党员多、低学历党员多、女党员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农村党员的整体质量还不高。
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不健全,教育管理水平较低;部分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党员大局观念不强,有的甚至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负面作用。
再次,党员参与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党员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少数基层农村支部党员一年仅集体活动两次。
最后,优秀青年数量少,后备资源短缺。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地区情况更差。就全县的情况看,农民要求入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有下滑的趋势。部分村达不到小村5名、大村10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求,发展青年农民党员难的情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要求入党人数减少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另外发展不太平衡,分布尤显不均的情况也很普遍。党员发展普遍存在城郊农村好于边远山区,强村好于弱村,在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几乎成了党员发展的“沼泽地”。
2.农村党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主要还是当前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未能和时代的发展步伐相适应,具体来说,还存在着“四个矛盾”。
首先,存在部分农村党员入党动机功利性与党员发展程序相对简易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可喜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权力及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和广大群众对基层党内选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一方面导致了不少村民抱着功利主义的心态要求加入党组织,甚至会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谋求其他党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从巩固现有地位和有利于今后选举角度出发,从个人利益角度对待党员发展工作,甚至出现嫉贤妒能、压制人才的情况,导致新发展党员质量良莠不齐。从乡镇(街道)党(工)委来看,虽然有最终的党员发展审批权,但由于农村新发展党员数量较多,对每个发展对象作全面详细了解的难度很大。即使发现个别发展对象存在一些问题,但考虑到维护基层支部决定的权威性,往往以批评教育、要求其改正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党员入党的功利性,也不利于党员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党员结构的优化。
其次,存在农村党员思想意识的活跃性与党员思想教育方式单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市场化、经济结构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由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思想意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何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能够形成共识、聚成合力,无疑对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上,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客观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内容上,主要以单纯的理论教育、正面教育为主,忽视了受众主体的认知差异性;在形式上,以单纯的集中学习、理论说教为主,互动性、参与性不强,从而导致思想教育的效果不佳。而且农村党员思想教育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远程教育平台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个体的需求差异性与群体的共同参与性之间的矛盾也仍然存在。
再次,存在农村党员分布的广泛性与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滞后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党员这一群体无论是在地域分布上还是在产业分布上,都越来越呈现出流动性、广泛性的特点。这种变化在客观上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和发挥作用来设置,然而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考虑到新村的融合对原有的党组织设置进行了合并,未进行组织升格和支部分设,这种方式固然为新村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基层支部人数众多,党员难管理、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因此,应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上进行大胆实践,但目前在许多组织设置的创新之后有大量的后续管理工作要跟上,而且设置的创新应当是随着党员主体变化而进行的一种渐进、动态的过程,绝非一劳永逸。
最后,存在农村党员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参与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农村党员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教育程度与群众相比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其民主权利和主体意识相对较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党员的民主诉求也不断增多,如对争取自身及相关群体利益的诉求,对村级管理的建议权、决策权的诉求,对党务、村务信息知情权的诉求等。虽然有些诉求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看,是有利于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和农村基层民主进程的。从实际操作上看,一方面,农村党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各地还普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党内关心帮扶、谈心谈话制度虽已在逐步建立之中,但与广大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畅通党员民主参与渠道存在怕“失权”的心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积极、不作为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十六大以来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基本现状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打基础、抓重点、攻难点、建机制,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总体来讲,村党组织书记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上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1.十六大以来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
首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加强培养、合理调配,在确保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实现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双带能力。主要成就:一是年轻化。就浙江省桐庐县的情况来看,村书记平均年龄从2005年换届的45岁下降到2008年换届的44岁。二是知识化。村书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居多,从2005年换届的153人增加到2008年的161人,所占比重从82.7%上升至88.5%;2008年换届后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3人,占34.6%。三是技能化。坚持以建立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级班子为目标,在村“两委”换届中注重选拔政治思想好、有一定技能的“能人”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任职。村书记中是致富带头人的从2005年换届的60.54%上升到89.01%。
其次,综合素质日趋提高。一方面随着选举等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使一大批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进入党组织书记行列;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教育引导,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双带”能力进一步提高,许多农村党组织书记不仅成为先行致富人,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涌现出了一批抓发展、善管理、得民心的先进典型,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再次,工作业绩得到认可。农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能够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比如有的地方开展的践行“六承诺”“阳光八步法”“履诺问责”等制度,以“宁愿干部苦三年,不愿群众怨三年”的工作作风,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排忧解难。一些科学有效的做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在每年年终的考核、测评中,群众满意率普遍较高。
2.十六大以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能力得到了加强,起到了“领头雁”作用,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但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队伍结构来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活力还不够强。例如,浙江省桐庐县,2008年换届后,全县18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35周岁以下的仅占6%,55周岁以上的书记占10%左右,年龄最大的已65岁。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下,一定程度上还会暴露出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陈旧的弊病,习惯于用老方式、老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综合素质来看,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具体来讲,一是文化程度较低,办事能力不强。大多村党组织书记都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因文化素质不高,造成对新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上容易出现偏差,同时对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研究和分析。部分书记宗旨观念、奉献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不能妥善处理群众矛盾,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干得好”,工作上能拖则拖,消极对待,影响了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部分农村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大多数村党组织书记没有个人致富项目且村集体经济薄弱,他们对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问题束手无策,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
最后,从客观现状来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权责还不平衡。具体来讲,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对于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管理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部分书记存在着党性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弛等问题,在处理各种村级事务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明显,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得到体现,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在群众中不够稳固。二是村“两委”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与村委的“当家人”地位存在矛盾,工作中争你大我小,比你高我低,造成了村级班子不和、不齐、不强等问题,导致党组织与村委会产生“两张皮”现象,没有达到村书记、主任同开“夫妻店”的效果。
3.十六大以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后备力量不足。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对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缺乏长远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也没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在后备力量的建设上存在着“不备或备而不育”等现象,没有实质性的培养措施。农村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党员、实绩明显的致富能手、企事业单位骨干、大学生村官等大多难以留在村里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党组织书记不善于或不敢培养新生力量,人为设置障碍,压制群众公认的农村优秀苗子,怕一旦培养他们入党,会对自己形成压力,带来竞争,对自己不利,从而使村优秀后备干部无法得到锻炼培养,造成队伍结构不合理。
其次,知识更新不足。文化素质和年龄结构上的差异,制约了少数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日常工作的能力,一些村党组织书记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信奉实用主义,对现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把握不准,往往容易出现“老办法不经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缺乏做群众工作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难以应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日趋复杂的局面,特别是换届后当选的“新兵”,更是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不能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造成群众的不信任、不支持,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再次,团结意识不强。一些村党组织书记不知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在内部分工上也不明确,认为自己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必须由自己说了算,作风上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有的党组织书记对党支部和村委会两者之间的定位不准、关系不明,与村委关系协调不好,没有很好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敢去领导,不善于领导,核心作用无法发挥,工作无法开展。
最后,考核监督不力。乡镇(街道)党(工)委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龙头,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与指导,采用各种途径,巩固和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地位。但从现行情况来看,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农村党建的重视不够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和复杂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抓队伍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在实际工作当中,存在重选举轻管理、重布置任务轻关心爱护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