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二大到十五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十五大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十六大开始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就是“三大建设”。到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七大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二位一体”扩充到 “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内涵发展和丰富的具体体现。“五位一体”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谋幸福的“总体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报告指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要求。
对于报告单章论述“生态文明”,十八大代表、江西绿环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冬新深有感触:以前靠分散养殖,环境污染严重,不仅富不起来,而且还吃尽苦头。“现在我们规模化自动化养殖,日子越过越好,还节约了大量土地和粮食。只有把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这一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一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
这一发展,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治国理政实践,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一发展,宣示了中国迈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民生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将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魅力和感召力,一定会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
在总体布局的变化中,人民群众看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从“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为总体布局添加“增项”,丰富治国理政实践。
在总体布局的变化中,人民群众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政治文化生活,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蕴含其中。百姓现在想什么、要求什么,今后五年或者十年哪些事可以做、提前做,党始终在思考着、谋划着。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职能实现根本性转变,职责更加明晰、工作更加高效、水平不断提升。
在总体布局的变化中,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更加幸福,对未来期待的信心更加坚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享有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伴随着质量的提升,而且,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保障也更加完善。
如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人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指日可待。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的后果人类无法承受,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总量高、人均低的国情来讲,我们无法走以高消耗换发展的路,更无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建设,蓝天、碧水、青山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已经站在更高的文明——生态文明台阶上,这是当今世界又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正在引领中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012年8月28日,北京与安徽合作共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滁州)示范园区正式签约。这一项目由国内最大的蛋品企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到2016年建成投产后,不仅是世界第一大蛋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鸡粪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4 000万千瓦时。
随着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畜禽粪便和污水排放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在北京,德青源2009年起开始利用鸡粪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发电,其鸡粪发电技术甚至输出到美国。这种绿色养殖模式是中国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范例。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成绩为世人瞩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这是“生态文明”的概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由此,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
党的十七大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上升为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发展理念。2007年12月,国家在中部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
(2)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列车新引擎
横卧在山东省西南部的南四湖,20个世纪末曾饱受污染困扰,成为水草不生、鱼虾绝迹的“死湖”。生态恶化的原因是当地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发展路子。为彻底治理南四湖污染,当地“壮士断腕”般地关停了多家污染企业,并探索实施了治污新路径,花8年时间成功扭转南四湖生态恶化的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山东省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说,“就算能带来较多地方财政收入,只要有污染,这样的工业项目也坚决不上。”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大潮。这股潮流,在中国成为时代的强音。
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考验着一个国家的行动力、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国家相继出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过去6年,全国淘汰了8 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电力装机规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水电、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已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制造国。
坚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没有因此而减缓经济列车的速度。2003年至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甚至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
(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新动力
不久前,北京市在东城、朝阳两个区投入2 000辆自行车,开启了公租自行车项目。根据规划,2015年租赁网点将达1 000个,自行车将增至5万辆,届时自行车出行比例将提升至23%。
而在杭州,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自行车系统,6万辆公共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这座旅游城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拥有17.5万辆公共自行车。美国《大西洋》月刊一篇报导对此评论道,自行车的重新兴起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象征。
在西部,老百姓的身边同样悄悄发生着变化。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的藏民珠色发现,近几年草原牧草繁茂了,牛羊吃得饱、长得壮。珠色说,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牧草长高了近6厘米,不用再买牧草、租草山,“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在青藏高原中南部,纳木错、色林错等湖泊水位、面积都有所增加,野牦牛、岩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又多起来了。2005年至2010年,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面积净增加245平方千米,5年间出境水量比2004年增加18.3%。青藏高原生态变迁是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生动缩影。
近10年来,中国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工程。“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发展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即使现有46亿亩林地全部造上林,覆盖率也只有2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过去10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10年,森林面积达到1.96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6 168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只靠大工程、大项目,也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事。截至2011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33亿人次,义务植树614亿株。这项运动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2012年7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无论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表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包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高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如把树砍了,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在青山绿水间诗意地栖居,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增加了生态文明,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勤劳的中国人民正在用汗水和才智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