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警惕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垒,没有直接的战争,但是两大阵营处于争锋相对的“冷战”状态。
“冷战”时期,美国的一个国会议员杜勒斯曾预言: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退化为“资本主义”。
“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他们企图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自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以来,其“和平演变”的手段颇多,包括利用新闻媒介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攻心战”,利用“人员来往”和书报影视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以经济援助为名,实施“鼓励改革”的策略,力图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力扶持亲西方的下一代。
2)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种文化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完整性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状态。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个主权的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到其他文化的侵蚀和破坏,能够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力。具体而言,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的文化特殊性得到保持,民族文化的价值也得到尊重,文化资源与遗产得到保护,文化传统得到传承等诸多内容。国家文化安全也可分为价值观念安全、语言文字安全、文化资源安全、风俗习惯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文化人才安全等方面。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非传统安全要素,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等传统安全要素共同构成国家安全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力度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以及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比如,在意识形成领域,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动作频繁;在文化交流领域,西方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产品和动漫游戏)、语言文字、学术理论、节庆习俗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社会科学和生活方式形成冲击,文化霸权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分析世界文化发展形势时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在阐述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时提出,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要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关键是要靠文化建设。新形势下,我们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实践中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文化的先进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则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越强,文化越先进,其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应全面贯彻“两为”和“双百”方针,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二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实力较弱,这是我国文化话语权不强、文化贸易逆差大、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鼓励不同社会主题的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迅速壮大文化产业,实现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的转变,让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上档次,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是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对外开放,并不只是让国外文化进来,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当前主要是推广海外汉语教学,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语言平台。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人们要了解并热爱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媒介来实现,不然,则一切无从谈起,换言之,文化的隔阂首先来自于语言文字阻隔,只有破除这个障碍,才能使世界各国民族接触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认识我们的传统。然而,长期以来,汉语虽然拥有最大的受众,但是与英语、法语等主要语种相比,却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中国人的优秀作品过去总是被忽视,这中间除了有评奖者自身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在作祟之外,语言文字的隔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除作品本身实力外,作品翻译推广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语言文字沟通的重要。因此,在制定好实施国际文化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推广海外汉语教学、打造传播中国文化的语言平台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落实,使更多的国外民族熟悉汉语、运用汉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