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严峻,存在五大风险,面临重大挑战
第一是石油消费进入较快增长时期,原油需求持续上升,石油供需缺口呈增大的趋势,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石油储量为28.9亿吨,按每年产油1.8亿~2亿吨速度计算,储油量15年后枯竭。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数量为0.694 1亿吨,2009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达2.037 9亿吨,比2002年增长193.6%。中国2009年有1 360万辆的汽车销售量,除去少量报废车,等于每年新增2 000多万吨原油需求,这相当于原油需求增加5%。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石油年消费量将平均以3%的速度增长,石油进口量还将逐年有所增加。
第二是油价攀升,导致中国外汇支付大量增加: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49.3美元、64美元、96美元、62美元、107美元,我国进口石油分别花掉127亿、500亿、962亿、1 340亿、880亿美元、1 789亿美元。国际油价虽有大幅波动,但随着石油这种战略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油价震荡上扬总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第三是在全世界原油产量有限,开采难度加大,尤其是20年后,油源可能不仅是外汇贸易就可轻松成交的,而是和霸权、战争等结合在一起,我国可能面临无油可买的局面。
第四是中国原油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目前9成以上进口石油通过海运。其中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受美国影响,若遇战争、外交等风波,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被动局面。通道安全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瓶颈。
第五是石油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战略物资。石油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国家战略和能源外交将更加重要。
2) 中国的油气资源及与全球的对比分析
截至2011年底,中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2.4亿吨,成为为数不多的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的国家,占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 086亿吨的比重为1.5%,居世界石油资源的第10位。2011年中国石油产量2.03亿吨,占全球石油产量39.03亿吨的5.2%,居世界第4位。
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石油资源储量品质较差,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 500 m的石油资源超过50%;勘探开发难度逐渐加大,难开发石油资源比例增大;老油田综合含水高,普遍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开发成本增加,难度加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资源地质储量为11.03万亿立方米,去年我国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 612.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居我国历史最高水平。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5 00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储采比状况比石油乐观。从国内分析和国内外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认识:
(1) 与全球油气资源进行对比,我国石油储量不多,但开采强度大,储采比小。
(2) 中国油气资源整体品位较差,尤其是2000年以来新增油气资源储量中,低品位、低渗透、低丰度油气资源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不仅使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成本持续增加,也给石油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实力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3) 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尤其是石油储量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非常低,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极其不适应,同时当前油气生产速度快于全球油气生产,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与油气资源短缺矛盾会更加突出,解决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国际市场。
3) 石油的对外依存度
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为2.05亿吨,同比增长1%,位居全球石油产量第四。2012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同比增加3.9%,其中进口原油突破2.7亿吨,同比增长6.8%。从2012年年初至今的数据,沙特、安哥拉及俄罗斯占据了前三位。我国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中东占据六席,非洲安哥拉,俄罗斯,南美委内瑞拉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都是我国海外原油供应的重点来源地。
中国石油(原油及油品)对外依存度已从2008年的50.87%上升至51.82%。我们希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石油,可是国际市场的石油产量达到峰值,石油资源会将更加稀缺,更高的油价将是必然。中国石油年产多年徘徊在1.8亿吨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讲,1.8亿到1.9亿吨,就已经是中国原油产量的峰值。中国国内石油生产受资源约束,产量有限,石油缺口和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资源短缺矛盾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未来也会逐步显现。这需要制定正确的国家能源战略,不然将会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产生影响。
4) 中国油气资源输送通道状况分析
我国75%的石油进口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其对于中国能源供给的安全至关重要。破题“马六甲困局”,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中最核心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国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取得积极成果。2006年5月25日,全长962.2千米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正式输油,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中哈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 000万吨,初期能力为1 000万吨。中哈管道远期规划还将西延至里海。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于2009年12月初试运投产。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中俄关于石油贸易和管道协议的签署,在俄方从中方获得贷款的基础上,重新启动秦纳管道中国支线建设,俄罗斯将在未来20年通过管道每年向中国大庆输出1 500万吨石油。中缅管线2009年11月开工,与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不但要近1300多千米,而且也安全得多。
中俄、中哈、中缅三大输油管道的一线工程全面达产后,中国通过管道输送原油能力将达到4 700万吨。而5年之后中哈二线等一些新的复线工程一旦成型,通过管道入境的原油数量有望达到8 000万吨左右,占当前进口总量的40%多。
以上石油管道和运油通道的建设投运,极大改善和提高了我国进口通道的安全性。马六甲海峡对我海运通道的安全隐患将大为缓释。
油气资源输送通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供应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进口通道相配套的是国内管道的建设,国内管道连接着生产与消费,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等管道运输发展迅猛,大口径、长距离的输油管道已经遍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基本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管道运输网络,保障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用油用气。
2010年底,中国已建成投入运营长输油气管道将达8万多千米(包括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海底管道)。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还处于大发展时期。随着西气东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等重点工程建成投产,一个西油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油气供应格局正在形成。
5) 近年来能源外交卓有成果
2010年2月19日,中国和巴西签署了一项含有贷款及石油供应的能源协议。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官方消息称,将向中国两大石油企业供应总计10万桶/日到16万桶/日的原油。这一相当于800万吨(按16万桶计算)的总量,约合中国2008年1.78亿吨原油进口量的4.4%。该协议的签署也意味着,巴西对中国的原油供应量将增加4倍以上。而作为回馈,中国也会向巴西国有石油企业——巴西石油公司提供100亿美元(约683.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以帮助后者开发在巴西南海岸新发现的深藏海底的石油储备。这样为我国未来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提供了保证,稳定了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同时中国在低油价、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机遇变为自身利益,并为其他国家借款的模式是非常值得的。
在购买国外石油公司股权上,先后有中石化收购瑞士油企Addax的全部股权,中海油和中石化收购安哥拉3个区块的部分股权,中石油成功完成了新加坡石油公司和日本大阪炼油厂股权收购等。除三大公司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了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约11%的全球存托凭证和俄罗斯石油公司诺贝鲁45%的股权,民营企业新疆广汇集团收购了哈萨克斯坦TBM公司49%的股权并与后者共同开发哈东部斋桑地区的油气区块。2010年3月中海油又以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布利达斯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BEH)的全资子公司布利达斯公司50%的股权。2010年10月中海油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10.8亿美元购入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气项目33.3%的权益,通过参股控股石油公司获得权益份额油。
6)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进展情况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石油储备可分为两类,即由政府所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及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所拥有的商业储备。
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4个:镇海、舟山、黄岛、大连。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大国内石油公司受国家委托,负责工程总体建设,4个基地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竣工验收,2008年竣工的舟山、黄岛、大连3个项目,已经在2008年以前注油完毕,储油成本平均为58美元/桶。
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也已经选址并建设,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初步规划,我国将用15年时间分3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 000亿元。储量安排大致为:第一期1 000万~1 200万吨,第二期2 800万吨,第三期2 800万吨。
目前,我国原油战略储备刚起步,成品油和商业储备还是零。与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石油储备经验相比,我国的石油储备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储备规模仍然偏小,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石油储备在50亿桶,以85美元/桶计算,市值在4 250亿美元;② 石油储备还未能调动各方力量,商业储备还未形成;③ 石油储备的地理位置、储备的内容、储备的方法等过于单一化等。
7) 中国油气发展的总体战略与应对策略
中国油气发展的总体战略是:“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多种形式、油气并举、厉行节约、立体储备”的方针,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当前与今后几十年中国油气资源需求的缺口有4种海外途径获得,第一是海外油气产业的份额油,第二种是石油贸易,第三是“贷款换石油”,第四种是“市场换资源”。总之是“多渠道、多角度、多目标、多形式”寻找国际石油资源,而不是单纯被动“买油”。
中国当前从海外进口石油资源2亿吨,石油贸易进口是大头,海外石油产业份额油3 250万吨,2010年后份额油有所提高。
经过近10多年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为主体的中国石油工业海外业务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海外石油合作主要以合作开采、产量分成、风险勘探、购买石油作业权、购买油气资源,参股或收购具有石油资源的公司,通过这些方式获得份额油,也通过参与勘探作业服务或油田其他服务在获得收益同时获得一定的石油贸易话语权。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成功创造了“贷款换石油”模式,签署了一系列大单。这种模式今后还要多多复制。
2007年,中石化、山东省与沙特阿美公司合资组建青岛石油炼化厂,年加工能力1 000万吨;2009年11月投产的中国与沙特合资的福建联合石化炼厂,年炼油能力1 200万吨,这两个大石化炼厂主要加工沙特原油。中俄合资的年产量1 300万吨天津石油炼化厂2010年9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奠基,设计炼化来自俄罗斯的原油,为俄罗斯决策向中国长期供油提供了筹码。2010年上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选址在广东湛江的中石化与科威特石油公司合资建设石化炼厂立项,其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中,该厂设计全部加工科威特原油。这种“市场换资源”的模式将产油国与我国利益捆在一起,也是我国获得安全可靠原油的方式。
采取一切行动控制能源需求增长。一是开展节油行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消费习惯,向日本、欧洲学习,争取在汽车上实现低排量;其次是改进技术,这方面潜力很大,日本经济每增长100个百分点,石油消耗才增长10个百分点,而我国达到80个百分点。二是燃油替代。进行技术攻关,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提炼,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和探索中选准技术方向,发展最具长期效益的可替代能源,建设必备的生产设施。这是当前和今后的方向。三是石油产品价格要跟踪国际市场,减少价格管控以反映价格波动和走势,将节约或寻找替代石油的压力传导到企业和民众。
中国石油短缺,不是能源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从能源储藏结构看,中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还算比较丰富,从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判断,中国已经具备了依托海陆气体能源的供给实现以气体能源为中国第一能源的资源基础和转型条件。这都给我们未来提供了能源的物质基础,为我们赢得时间。但在石油资源上,给我们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余地也相当狭小。等待得越久,商品价格上涨就越高,解决起来就越困难。对此我们必须在行动上保持紧迫感,才不致在全球研发新能源的大变革中落伍,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赢得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