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关注民生
史立华 姚 正
引言:
建立解决家农新产品“卖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体制上完善信息服务、从制度上扶持流通企业、从观念上改变农民生产方式、从专业上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着手。这些都要经过制度条例协议等建立推进维护完善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最终显效。
刚开通不久的政务微博“上海发布”,2011年12月3日9点以“周末去买点卷心菜”为主题,“吆喝”起卷心菜来。这条微博说,“上海市郊目前在田卷心菜有3.69万亩,特别奉贤、金山等集中产地,菜量很大,卖菜难让菜农头疼。上海市农委和市商务委联手,推动联华、农工商、乐购等超市卖场办特价促销,江桥、浦南、曹安、江杨等批发市场也特意为卷心菜销售开起‘小灶’。吃菜人想到种菜人。”
消息一出,即有网友在微博上热烈呼应:“可以做酸辣菜”、“有时间也去买点卷心菜吧,不关菜价,只为真心……”、“卷心菜很好的呀,防癌抗癌.吃菜人种菜人,两头都是老百姓,一个都不能少。翠花,上卷心菜!”、“建议有胃病的朋友多吃些卷心菜,因为卷心菜中含有维生素,对胃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支持与相应,大家都买几棵放家里,做菜食用一星期没问题,因为卷心菜多放上几天营养也不易丢失每每看到菜农卖不出菜或过分的低价,很同情他们的辛苦和损失,价贱伤农啊,大家应该尽可能多买点、多吃点,帮助农户减少损失。另外,有关部门对种菜如何符合市场要求能否给菜农一点提示,减少盲目性”……大家无论从卷心菜的储藏制作上、从购置的目的上、还是部分网友给政府提出的建议上都流露出积极响应的热情。
从实际销售也眼看火爆起来,乐购超市售货员透露,在周末,卷心菜几乎都是在2小时之内卖光的。市民来购买的有年长者,也有平时不太下厨房的年轻白领,甚至有个市民一口气买了15斤。
次日“上海发布”再发微博感谢,称“吃菜人惦记种菜人”,“吃菜人种菜人,两头都是老百姓,一个都不能少”。
思考题
1.政务微博,如何正确的引导和发挥作用?
2.农产品的滞销原因分析和有无良策?
案例分析
政务微博“上海发布”为卷心菜吆喝,为农民兄弟解难,其良苦用心令人感慨;一条微博引起上海市民如此热烈的反响和呼应,其后上海发布又再次感谢网民之爱心,让全市人民在付出爱心的同时又得到了表扬。此爱心行为令人感动、感慨、感动之余,不禁为政务微博叫好。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注册使用微博的人数至1.95亿,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40.2%。微博发布的特点,及时便捷性:手机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沉默的大多数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言人、响应者和评论员,在博文上体现真实感和现场感;平民文化性:博文的发布也不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只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可以表达出来,所以更具有草根文化趋向性,使微博变得大众化;互动覆盖性:由于微博的同时因为它具有背对面的参与,所以从某种关系上说只要网民走过路过看到别人的发布有感想可以转发和评价,无需面对面的接触,更像是面对背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坦然,无需碍于“面子”、“上下级”关系而发布虚相。网民可以通过这个新媒介平台可以传播善行善为的举动、可以抒发公平包容心境、可以弘扬责任担当的勇气、可以宣扬包容淡定的品性;可以伸张正义揭露黑暗、可以批评陋习劣为;更可以成为参政议政的小窗口,民间的监查小分队……当然也可能小部分人会在上面发布一些不满情绪或者消极的言语等等。但是上海还是用很前瞻豁达包容的心态开设了“上海发布”。衣食住行切入:从发布我们身边的食品、交通、气象、文艺资讯入手,到公共政策的权威解读等表达以民为本以民为亲的风格,而不是单纯的高调说教。行家俚语在线:无论专业领域还是生活资讯,发布的文字都是平直的不拗口的,百姓一目了然的言辞,更是用了很多网言网语,让更多的网络人可以来到这个媒介让他们觉得这是同行人所想所需的平台,是可以共言语共聚会的平台。异声异调包容:因为是背对面的交流形式所以有部分的消极的不满情绪泄露,上海发布采取了包容姿态接纳,不予以删除,这样让更多的网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信赖说真话说实话的平台,也会更加肯定它追随它,真正成为它的笃实“粉丝”,能都让它倡导的主流文化一呼百应,同时对那些异声异音自觉地辨别和客观地评论,让政务微博可以听到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温馨情暖表达:对于上海发布这次最让网民觉得开心的是可能不是单单帮助农民兄弟解决了卷心菜的滞销问题,更开怀的是看到上海微博感谢的话语,觉得自己被认可被嘉奖的喜悦和自豪感,也加强了对政务微博的依从感和信任感。
政务微博正是通过微博自身的短小广覆盖特点,和微博的亲民服务风格赢得了众多的粉丝聚集、关注、参与和互动。同时在日常的发布中,潜移默化地树立主流主导的作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公平包容责任和诚信的价值观深入到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和心灵。让听民声、传民意、查民情、集民智、解民忧变得鲜活生动。
然而政务微博吆喝,爱心买菜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还需思考长效机制。目前,农产品生产营销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生产决策往往依据自身经验和上年价格,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当前市场的供求状况,由于生产决策和市场供应之间存在时差,农民的决策就很难打破“菜价上涨——菜农种菜积极性上涨;供过于求,菜贱伤农——供应不足,菜价上涨”这一怪圈。信息不对称,各自闭合的运转加上在行政管理上,生产、流通、市场分属多个部门,产销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农民和相关企业很难获得充分、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所以造成了城里的居民总觉得买菜是贵的,城外的农民总觉得种菜是亏的。
二是由于流通不畅。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流通成本比较高,这两年在物价上涨之时,流通本身的成本也在上涨。所以我们常看到“缩减流通环节以降低成本”等提议。但是在健全的市场体系下,正是因为有了畅通的流通体系,很多偏远地区的农产品才得以便捷地进入大城市,所以就目前的流通规模来说,其中的环节和成本可能可以压缩,但是个人认为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流通企业上了规模,组成了一定的大集团,才更有基础、实力和财力,才有能力组织更多的农产品到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这时候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才能降下来,也就是说在充分竞争优者生存的条件下,由企业通过创新开拓发展来自我实现流通中各个环节成本压缩和维护,最终流通量提高了,流通成本下降了。如果没有流通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最终农产品“卖难”的程度无法环节。
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的农户,无论是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还是市场议价能力,都非常薄弱。有的农民还是按照各自的模式生产。对于销售也是在农产品出品后才考虑,这样他们就变得直面各类风险。如果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对市场农产品的需求分类分时考虑,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市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不流通,流通企业要收集分散农户的种植信息,然后上门或者定点收购,无疑大大增加了成本。最终造成农场品到终末端价格提高。
四是由于农产品安全性种植的诚信度不高。现在的反季节蔬菜、瓜果,农民们为了赶上一个卖的好时节,或者追求外观的美观,往往过多施加肥料,喷洒各种农药,点滴植物激素,比如今年被曝光的含禁用农药水胺硫膦毒的四季豆和豇豆还是含植物激素带黄花的黄瓜。都给市民们带来恐惧,造成公民的焦虑,不知道哪些农产品含有了毒素。最后就造成了买菜者敬而远之,尽量少吃。当然我们呼吁农产品追溯制建立,但目前由于农产品由千家万户生产,没有完全实现规模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建立也不普遍,追溯制就很难运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被法律完全监控的情况下,可能更多的依赖于农民种植安全的诚信度了。一旦其中的诚信和安全的概念也丢失了,那么农民们丢失的将是市场,将是农产品的滞销。
因此,建立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体制上完善信息服务、从制度上扶持流通企业、从观念上改变农民生产方式、从专业上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着手。这些都要经过制度条例协议等建立推进维护完善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最终显效。
“上海发布”吆喝卖菜,市民积极响应,农民兄弟脱离窘境等也告诉我们网络力量是无穷的,它们的力量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的角落,最后积聚和爆发出来。同时也显示我们的网民是通情达理,善良仁爱的。从吆喝的力量也提醒我们,是否应该把网络的力量前移,比如建立农产品全国的需求信息网,建立农产品物流网,建立农民合作关系网。让网络的零距离来覆盖天南海北的物理距离。同时也建立一个农产品追溯网,让买菜人,看到上面的条码就能知道安全性。希望能像“上海发布”一样,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一张“网”,网络种菜人的积极性,网络买菜人的响应性。
(虹口区第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