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秀
西柏坡时期,是中共党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处于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农村走向城市、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建设再进而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思考中,凝结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这既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河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精神动力。
一、坚持“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是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精神支柱。西柏坡时期,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不断壮大,但同国民党军队相比,在经济实力、军事技术装备和军队数量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就是在力量还处于劣势的条件下,我党、我军和解放区人民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抓住战略机遇,果断发起三大战役,发动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大决战,一举改变了战争形势,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此间,无论是西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都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这么快取得全国胜利,甚至还提出了划江而治的妥协方案。然而,毛泽东同志以革命战略家胆略,明确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一种对革命形势的客观估计和准确判断,是一种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的政治自信。
在西柏坡时期,当敌我力量发生根本转变,新中国即将建立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郑重告诫。毛泽东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精神的凝结,是共产党人远大革命理想与现实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为了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人不仅不能在阶段性的胜利面前沾沾自喜,还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善于学习,变成革命和建设的行家里手。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河北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一定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继承和发扬两个敢于、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坚定信心、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负重托的使命感,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始终做到重实际、出实招、办实事,求科学发展规律之真,务社会和谐发展之实,脚踏实地干工作,掷地有声抓落实,以好的精神状态,好的工作作风,好的工作业绩努力交出一份好答卷。始终做到永葆政治本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形象。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力戒奢侈腐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奋发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坚持广泛团结、民主建国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奋勇前行。1945年7 月4日,毛泽东在与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的“周期律”著名对话中谈到:“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西柏坡时期,党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全面落实了统战政策,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粉碎了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战线的统一。1948年,“五一”口号中正式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次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1949年9月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从此,中国历史走步入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新时代。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详尽地构思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绘制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进行了详细阐述,设计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针对新中国所面临的特殊形势,明确提出了适合这一时期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逐步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石等等,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新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一以贯之地继承和丰富了广泛团结、民主建国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表现出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一种开创新事业的时代精神凝聚全党,团结人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广泛团结、民主建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践行“同心”思想,通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把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前充分协商、广泛听取社会反映和意见的制度,探索实行民意调查和专家咨询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民主权利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科学决策凝心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内在动力。
三、依靠群众、关注民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提出,要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从那时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宗旨。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民史。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深喑中国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即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革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双重任务,艰巨的革命任务要求党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任务。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够得到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才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进攻。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翻身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踊跃参军参战,担负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生活。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关于土改、整党、工商业、统一战线、新区工作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做出了明确指示,以解决党内出现的以“左”为主的错误偏向,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靠群众、关注民生是西柏坡精神的宗旨所在,它生动地体现于土地改革运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之中,表现于创造解放战争奇迹的历史实践之中,统一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奋斗之中。正因为有效的群众工作,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汇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正是源于依靠群众、关注民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亿万人民最充分的组织动员和投入,我们党才获得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与源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顺则天下和静。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需要将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更加需要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推进河北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使河北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把政治智慧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工作之中,教育引导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服从大局,甘于奉献是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服从大局、甘于奉献是爱国兴邦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丰富和升华。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这一胜利,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适时进行工作重心转移,即由战争转向和平、由农村工作重心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进而使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社会发展方向的全局性问题。
1948年秋,解放战争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全国战局出发进行军事大会战,要求全党全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取得全国的胜利。另一个大局是从乡村到城市。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人民解放军既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全党、全军、全民都要服从工作重心转移这个大局。同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为解放战争和新解放区建设的大局服务。党中央、毛泽东特别把“加强纪律”和“执行政策”作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中心环节”,以此克服由于长期被敌人分割和农村游击战争环境所形成的地方主义和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并要求全党全军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组织和群众纪律。
服务大局、甘于奉献是西柏坡赶考精神的特质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以教育全党、团结人民、规范干部行为、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以团聚力量、把握整体、夺取胜利的战略思想。“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大决战时,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人民群众的支援,军民团结一致作战,是最根本的原因。战争岁月里,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多少人民群众为掩护革命干部和子弟兵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物质财富严重匮乏的岁月,多少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口中食、身上衣用扁担和小车送上前线;为了国家大局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正是有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正是有了这样的伟大牺牲,才有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也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人民的决死支持,绝对不可能设想这样巨大这样迅速这样彻底的胜利”。
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这更加需要全党动员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自觉站在推进经济发展、顺应群众期待的高度,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和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奉献意识,奉献是宝贵的、无价的,同时又是朴实的、无华的,奉献既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敢于担当,又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勤勤恳恳、埋头苦干、默默付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奋力开启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