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华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见,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也被形象生动地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强的今天,党的存亡如何仍然命悬一线,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具有怎样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担当,本文从执政的信念伦理、责任伦理、底线伦理三个角度进行新的阐释。
一、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信念伦理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坚定志向。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焦裕禄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同志们把沙丘治好”,虽然都是短短一句话,却饱蘸着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定,也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超越个人功利的终极关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追求的信念共同体。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变了,就会丧失奋斗目标,就经受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就会滑入深渊。在一些地方,为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个顽疾屡治不愈?为什么不断有党员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因此,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习近平总书记一句“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理想信念顶天立地的重要。
那么,什么是共产党的理想与信念呢?如果说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那么为民则集中体现了它的执政信念。为人民服务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绝对命令,是从党的根本宗旨中生发出来的要求,是基本信仰的体现。如果做概率学统计的话,“人民”一词在共产党的文献中出现频率应该是最高,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比喻也最丰富,如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瓜秧关系、舟水关系、树干树根关系、土地种子关系、主人公仆关系、先生学生关系、父母儿女关系、大地与安泰关系、工具与工具使用者关系等等。而且,当我们讲到“人民”时,是带有一种神圣的情感的,把它作为一个崇高的字眼。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江泽民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习近平深情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在《愚公移山》的讲话中明确地把“人民大众”称作“上帝”,并以愚公之“愚”与智叟之“智”的反衬和对比,揭示了人民大众与上帝共同具有的信仰特性,这里虽然只是一个比喻,但却意味深长。
“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对象,作为他们服务与献身的对象,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体现着一种新型的信仰。其一,对人民的崇拜与对神的崇拜不同。“人民”是人而不是神。我们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神”服务,是为“人”献身,不是为“神”献身。我们不是有神论,而是无神论。在这里,“人民”作为信仰对象具有现实性,它不是像鬼神那样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共产党人也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但这与相信上帝万能是两回事。其二,“人民”是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更不是个别人。我们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或个别人服务的。我们不搞英雄崇拜,不搞个人迷信,不是为了某个领袖或某个人物而献出生命。其三,“人民”作为崇拜对象在具有现实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人民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一种群体存在,具有抽象性或超越性。这一点符合信仰的特征,因为对一个大的信仰体系来讲,它的信仰对象不应该是具体的有形物,而应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存在者。其四,“人民”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并不是出于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由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热爱人民,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基础上的,建立在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科学认识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神灵创造历史,也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五,为民服务,又是现代执政理念的体现和要求,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个君就是人民。总之,“为人民服务”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绝对命令”,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没有逃避的权利。它是从党的根本宗旨中生发出来的要求,是基本信仰的体现。是否践行为人民服务,不只是表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而且标志着他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与纯洁。
二、务实: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责任伦理
为民,作为一种信仰和信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愿当中,意愿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统一,是现代政治伦理的必然要求。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他《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中,指出以政治作为一种职业的真正政治家必须在人格上具备两个条件才能进入政治,即必须在充满权力欲、不义与强力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双重要求。所谓意图伦理,是指从政者只按照自己的信念、意图和主观愿望行事,不考虑自己政治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不对自己的政治行为负责,韦伯引用基督教的名言表明意图伦理的特性:“基督徒的行为是正当的,后果则委诸上帝。”所谓责任伦理,则是指从政者必须具备做事的热情、超越虚荣的责任感和人与事保持一段距离的判断力,对自己行为可预见的后果承担责任。韦伯认为只有同时兼具这两种伦理的人,才是一个能够有“从事政治之使命的人”。韦伯的结论基于他对人类心志行为与历史世界之间非理性吊诡关系的深刻洞察:善的意愿,并非必然会带来善的结果;不仅如此,善的意愿,也完全而且常常会带来恶的结果,政治领域尤其如此。因此,针对传统伦理的弊端,韦伯特别强调现代政治伦理需要顾及责任。(参见: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提出“为民”的价值目标,而且突出了“务实”的工具理性,与韦伯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务实就是务客观实际之实、务群众要求之实,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因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过程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务实的责任伦理包括尽责与问责两个方面。从尽责的方面讲,履行好为民的领导职责,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而不要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才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习近平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要有“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的钉子精神,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劲头,要多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要有“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的责任担当,都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为党和人民干而不是为自己干,是衡量干部是否做到求真务实的试金石。从问责的方面讲,就是要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毛泽东当年提出要以民主破解历史的周期率,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而且,“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了中国式的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利武器,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特别强调防止批评自我批评的“利器”变成“钝器”甚至于“锈迹斑斑”,并要求开门搞活动,要主动地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给干部以压力,促干部以警醒,体现了勇于担责、敢于担责的道德勇气。
三、清廉: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底线伦理
相比于“为民”和“务实”,“清廉”更具有基础性,因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伦理的底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其一,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的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古有“晏婴尚俭拒新车”、“吴隐之笑饮贪泉”、“狄仁杰铁面无私廉明断案”,今有焦裕禄鞠躬尽瘁治三害、孔繁森情系藏区树丰碑、杨业功一生清廉为人民等等,都是清正廉洁的先进典型。
其二,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是我们党90多年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本质要求。从“两个务必”到“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警示的振聋发聩,从“延安整风”到“八项规定”等措施的持续出台,从解放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到近年来的陈希同、成克杰、胡长青、刘志军等一批腐败分子被惩处,表明了党中央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的决心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斩除了一批违纪违法、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群众意见极大的腐败,这些大案要案的依法审理,以铁的事实证明,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党内决不允许有“特殊党员”,体现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其三,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履职的底线。《党章》规定:党员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党的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习近平针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大公有私的价值观,坚定地驳斥并论证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大公无私,衡量党性强烈的根本尺子还在于公私二字。李瑞环在他的《学哲学 用哲学》(第71页)一书中也以公私立论讲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胜利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
其四,从历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正是由于思想上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生活上追求安逸、贪图享乐,模糊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落得身败名裂、让人唾骂的可耻下场。可以说,党员干部想奢侈享乐多了,想党的事业必然就少了;离灯红酒绿近了,离人民群众必然就远了。只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才能真正履行好党员干部所肩负的职责。
其五,从权力的本性看,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为民造福,也可带来灾难与祸害,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莫不如此。从历史借鉴与历史观的角度,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党的性质,而且会危害到人民的事业。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无法出头,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