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秀 王彦坤
65年前,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5年来,新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新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执政“赶考”捷报频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要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破解继续“赶考”的执政命题,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命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提出要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传统的重民、贵民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全面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刻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动员群众发动人民战争,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一方面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救亡运动、军民大生产运动以及土地改革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源于“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最终将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革命与建设的无穷源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旧政权,实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农村走向城市、由革命走向建设的“赶考”之旅。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外部环境下,在国内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场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空前的艰巨性、复杂性,我们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结,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也确立了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实践主题。
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结合世纪之交的形势任务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了应对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和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群众路线的行动意义更加显现和具体。
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各项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生命线,它形成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斗争的革命实践,坚持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执政实践。回顾九十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赶考征程,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成功地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考出了让人民满意的好成绩。中国共产党92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依靠群众、扎根群众而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时代大考面临的诸多挑战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巨变令人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清晰展现。观照梦想与现实距离,我们清醒地看到实现“中国梦”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考”、改善生态环境的“大考”等等,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着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小康乃至现代化的空前神圣艰巨历史使命,更加需要将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加需要人民群众与自己同心同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其一,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新挑战。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复杂的全方位的社会嬗变,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各国之间开始了越来越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也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也纷至沓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群众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与公平意识迅速成长,同时对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日益完善,人民参政议政愿望日趋强烈,渴望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网络世界的迅速崛起,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沟通方式的同时,也让生活从现实社会扩展到虚拟社会,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从平面空间扩展到多维空间。总而言之,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
其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分化、组合,而且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涌现出来。阶层和群体的分化重组为群众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与新挑战。一是利益主体多元化,新的社会组织、新的阶层结构使得群众主体结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利益主体呈现出了利益的“个体分化”、“区域分化”与“阶层内部分化”。二是收入差距日益加大,贫富矛盾愈演愈烈。近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线。三是阶层不断固化,阶层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叠加与纠结,甚至利益博弈和冲突日益明显。同时,随着不同阶层成员之间的地位构成趋于稳定,社会不公甚至出现代际转移或传承,“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的出现亦加深了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其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情况的新变化。从党自身的状况看,中国共产党经过60多年的执政,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考验,党员干部中仍存在着不少背离先进性要求的问题,影响着党的执政成效:一些党员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不够,思想水平不高;一些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责任感衰退,对党的事业和前途缺乏信心;一些党员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缺少了脚踏实地办实事的精神,缺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些党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权思想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一些党员能力素质不达标,不敢、不愿、不会做群众工作,遇到问题绕着走、无视群众利益诉求、群众工作观念不转变、缺乏群众工作的能力与经验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瞩目现实,展望未来,我们虽然不再面对白色恐怖、枪林弹雨,但是,我们却面对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着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毫无疑问,我们要在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没有全国人民的同心同德的长期艰苦奋斗,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实现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协调日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没有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号召力,没有广大干部以公仆身份与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应对来自国内外乃至大自然的种种严峻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终跳出历史周期律,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没有与人民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更是不可想象的。在时代环境和时代任务发生变化的今天,我们党只能靠一如既往地做好群众工作,更好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广泛地团结凝聚和组织动员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破解执政“赶考”命题的永恒法宝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在继续,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未有穷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赶考”意识、弘扬“赶考”精神、提升“赶考”能力,以群众路线凝聚执政“赶考”的力量。
其一,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靠什么来团结、凝聚、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答案毫无疑问是只能靠一如既往地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这是共产党人“赶考”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取信于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亿万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加同心同德地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其二,秉承务实求真,深入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务实求真就是要做到在思想上务实:党员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事事为着群众,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意识,才能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真正将党和人民的利益当成至高利益,通过千方百计地“求真”,扎扎实实地“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作风上务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好群众工作,要从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做起。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把握发展要务不放松,以务实求真的精神在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要努力做到“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扎实的作风抓好求真务实这一根本准则的落实,确保各项具体决策和任务的落实。方法上求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甘当群众的学生,集中群众智慧,做到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多想方法、多找渠道,抓住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其三,牢记“两个务必”,维护和改善党的伟大形象。干部作风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群众工作的成效。新的世纪,我们党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戴,永葆生机与活力,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使我们党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以严谨的态度作出决策,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矛盾,以毫不懈怠地的步伐与时俱进,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奋发向上、一往无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要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惩处腐败现象,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践行于科学发展观中,落实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使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更加光荣伟大。
其四,提升赶考能力,交出执政赶考的优异答卷。当前,应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大考,我们要有“能力危机”、“本领恐慌”的压力感和紧迫感。而要克服本领恐慌、提升赶考能力的根本出路就是学习。要向党的基本理论学习,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向书本学习,以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等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储备,用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要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要向群众学习,放下官架子,拜人民为师,从群众生动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探寻打开工作局面的钥匙。通过学习达到党员干部赶考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既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紧迫任务。要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以谦虚务实的态度集纳群众智慧,以全面改革的突破凝聚群众力量,以改善民生的能力赢得群众信赖;要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开辟更为广阔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提高执政能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