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胜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说,必须靠构建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这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
一、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的制度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要不断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重要作用,把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作为党的各种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1.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对党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作出相应规定,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指向更明确、内容要求更具体、方式方法更科学。没有相应的制度,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2.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大法宝。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通过群众工作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需要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水平,使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是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集中体现。
3.化解脱离群众危险的现实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就是脱离群众的重要表现,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反应强烈。苏联解体,根本原因就是执政党脱离了群众、丧失了民心、摧毁了根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一举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密切联系了群众,赢得了民心,夯实了执政基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答好题、执好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既需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更需要提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水平,使党员干部不能、不敢脱离群众。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当前联系群众服务制度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二是途径渠道、方式方法滞后,不善联系群众;三是素质能力不强,不能联系群众;四是农村社会发生变化,不易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既有党员干部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1.教育虚化,流于形式。一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二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别是缺乏统一的、贴近群众实际的教材;三是教育纪律不够严格,不重视教育的单位或个人得不到惩处,重视教育或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得不到重视。
2.体制固化,创新滞后。在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还是体制问题。一是考核评价机制。2009年,中央制定实施《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来,加大了群众满意度的考核和分值,但民意标准形式大于内容。二是压力型体制。由于层层分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压力型”体制,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心都是与目标管理有关的“指标”。与“指标”无关的工作,即使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紧密,有的干部也无心去做。一些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干部,往往也在多种“一票否决”工作的压力下,全力完成维稳、招商引资等任务,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应付各种检查考核上,联系群众成为工具而非目的。
3.制度泛化,落实不到位。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长期以来,我党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联系群众的好制度。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许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好制度、好规定。但是,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不折不扣地抓落实。一是实体性制度多,操作性制度少。一些制度偏重于“应该做什么”,而没有规范“应该如何做”,可操作性不强,极易流于形式。二是个别制度多,系统性制度少。当前的联系群众制度,如领导干部下乡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制度、领导干部蹲点制度、党员干部承诺制度等,没有形成层次结构合理、权力配置均衡、内容协调耦合、链条环节承续的制度体系。
4.监督弱化,考核机制不健全。由于对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全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党员干部既没有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也没有联系群众的外在压力。一是监督标准有待完善。在监督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时,没有制定科学的测评标准,无法科学测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实效。二是监督运作不科学。对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监督还缺乏专门的程序设计,偏重年度考核,日常监督流于形式;偏重组织意见,民意测评流于形式;偏重经济业绩考查,服务群众成效考评流于形式。三是监督主体不广泛。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监督主要是由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包括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的体制内的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常态化
1.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教育机制。密切党员人民的血肉联系,最根本的要从夯实党员的思想基础、提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入手,把加强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不断增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使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理念实现从领导到服务的转变:从单纯执行上级任务到为群众提供服务需求,从关门领导到开门服务,从群众跑腿找服务到党员领导干部上门送服务。二是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层分类抓好党员轮训工作。根据党员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内容、设置培训课程。有效整合党员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党员远程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实效。
2.坚持开门听意见、找问题、搞整改,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身上是否有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整改工作敞开大门,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与评判之下,才更有效果。坚持把开门搞活动贯穿活动始终,每个环节都要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进来,无论是查摆问题、剖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群众监督下进行。通过民情恳谈、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调查问卷、开通热线电话、设立电子邮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为干部把脉,把问题找准找全,切实解决群众不愿提、不敢提、不会提意见的问题。同时,建立完善调研走访制度。深入基层面对面地访贫问苦和开门纳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有效方式,关键是形成制度坚持经常化。“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党委、政府的大门”。采取定期调研、定期接访、驻村蹲点、网络问政等方式,将姿态放下去,把工作沉下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生活细节之处关心群众,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确立和完善一个常态化的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把党的群众路线化作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具体的实际行动。
3.坚持把群众评议评判贯穿活动全过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动力机制。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有了群众广泛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就有了深厚基础和强大动力。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群众的切身感受和满意程度,这就要强化群众参与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认真汲取群众智慧,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
(1)突出主体,优化方式,建立群众评价制度。按照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评价。一是明确评价主体,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开展群众评价,参评人员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群团社团协会联络员或监督员、群众家庭代表等多个层面组成,扩大群众家庭代表的比例。二是明确评价内容,重点对富民服务,如帮助发展社区和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创业渠道;对便民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养老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事项;对安民服务,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三是明确评价方式,组织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评价活动,如随机问卷调查、网络回复调查、群众评价员评价、评价卡(表)评价等,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开展到哪里,群众评价就跟进到哪里。
(2)健全体系,强化实效,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既体现全面性,涵盖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又体现针对性,综合提炼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共性指标,研究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个性指标;还要体现可操作性,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相关定性指标细化为可考核衡量的具体标准,并根据难易程度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二是完善优化考核方式,加强综合评价,坚持“考事”与“考人”相结合,突出考核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实绩和干部德才素质,对民意调查、群众评价、民主测评、实绩评价等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印证,力求客观、真实、准确。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考核成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绩效考评奖励等挂钩,对联系群众好、群众评价高的干部,在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真正使那些密切联系群众、群众公认能力强的干部得到重用,解决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