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活动办成果组
深入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2013年2月以来,邯郸市委、市政府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出发点,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补齐短板、带领贫困户共同富裕为落脚点,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一年多来,近3万名机关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与同等数量的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架起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取得了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的作风,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成效。
“结穷亲、送温暖,与贫困群众同步奔小康”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完成这个目标,少数群众尚未摆脱贫困是一个仍然需要补齐的“短板”。2013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阜平县调研,提出扶贫攻坚的战略任务。邯郸市委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习总书记在阜平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在研究本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深入考察了自身市情。到2012年底,邯郸市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级贫困县、3个黑龙港流域补助县和1个继续扶持县,占到全市县份的一半以上;全市有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68.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邯郸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有效措施补齐少数群众贫困的“短板”,必须探索补齐“短板”的路径,创新补齐“短板”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邯郸市委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群众路线,也同样需要探索新路径,创新新载体,通过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拉近党与群众的距离,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邯郸市“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悄然启动。
2013年2月27日,邯郸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各级干部“1+1”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实施意见》,决定采用“1+1”结对帮扶的方式,组织动员每一位机关干部直接与一个城乡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三年努力帮助其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加快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一年多过去了,邯郸市机关干部送去各类慰问品、慰问金约合400万元,协调贷款、争取政策性资金约2000万元,帮助8500多人找到工作岗位或致富门路,助学助医11000多人次,有2200余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走上持续致富路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明显成效。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帮一”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干部共入户17万多次,基本达到一名干部一季度深入帮扶户一次,有的一个月走访联系一次。通过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无形中拉近了距离,密切了关系。广平县农牧局局长董秀廷初次来到帮扶户刘士勤家,刘士勤毕恭毕敬。随着交往增多,两人感情日渐加深,距离感逐渐消失,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是提升了群众致富能力。干部结对帮扶坚持不搞包办代替,主要是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传授实用技术等措施,发挥机关干部在政策、信息、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外力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使贫困家庭具备一定的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连续增收能力。邯山区农林街道办长兴社区主任王红霞看到帮扶对象李秀花有缝纫技术,就在社区找了一处平房帮助她开了一家缝纫店,通过积极为她招揽客源,使经营日渐红火,收入稳步提高。
三是锤炼了干部工作作风。“一帮一”活动让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接地气”,带着家属“走亲戚”,切身感受困难群众的疾苦,了解他们的诉求,对干部本人、干部家属也是一次思想教育,使其思想作风受到锤炼。市保密局干部于英亮对帮扶对象康红英靠捡破烂为生深有感触,身体力行并向身边同志倡议少抽一包烟、少进一次饭店、少买一件衣服,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献给帮扶群众。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困难家庭是弱势群体,也是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在帮扶过程中,各级干部走进贫困家庭,与基层干部一道宣传政策、疏导思想、理顺情绪、答疑解惑,较好地发挥了“减压阀”作用。市公安局情报中心维稳科长常俊炎发现帮扶对象牛俊生遇到经济纠纷,有报复社会念头,他迅速登门拜访,耐心疏导,讲法律、讲后果、讲感情,最终促使其走上依法维权轨道。
“扶贫先扶志,扶贫重造血”
邯郸市“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之所以取得了困难家庭收入明显提升、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基础工作更加牢固的明显成效,就在于邯郸市市委市政府周密部署,科学安排,采取了系统配套的推进措施。
——认定帮扶对象,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他们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科学界定范围。他们把帮扶对象界定为“贫困线以下、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和基础、能够正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因能力、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因素制约,或因病、因灾等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等没有帮扶空间的贫困家庭,主要由政府部门救助,保障基本生活,一般不列为结对帮扶对象。严格筛选程序。由各村(社区)依照规定标准确定帮扶对象,经当地扶贫部门核定后,按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一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对没能结对的群众做好政策解释、思想疏导工作,努力把“好事办好”。科学调配力量。市、县领导干部帮扶对象一般安排在其基层建设年或扶贫工作联系点,避免多头联系;市、县直机关干部的帮扶对象一般安排在本单位的基层建设年或扶贫开发联系点,便于资源整合;没有联系点的党政机关干部帮扶对象一般安排在同一个乡、同一个或相邻的村,使机关干部在帮扶过程中互相照应,便于开展工作。对缺乏项目、信息的帮扶对象,一般安排经济综合部门帮扶;缺乏资金、技术的帮扶对象,一般安排金融、农技部门帮扶;需要就业、创业的帮扶对象,一般安排劳动、工商部门帮扶;因病、因灾的帮扶对象,一般安排民政、卫生部门帮扶,实现帮扶效果最优化。
——确定帮扶主体,解决“谁来帮”的问题。实行全员参与。根据人事编制部门提供的现有人员编制情况,市、县活动办对各单位总人数、能够参加活动人数、参加基层建设年等驻村工作队人数、不适合参加人数进行了统计摸底,最终确定市直机关派出5816名干部,各县(市、区)派出1885名干部,与相应数量的贫困户结成对子,基本实现有帮扶能力的公务员全部参与。注重以人为本。安排帮扶干部不搞“一刀切”,对那些自身比较困难的,从事援外、驻外工作的,已经或即将切线离岗的,在特殊岗位担任特殊任务的,刚参加工作不满一年的机关干部,不做硬性帮扶要求。夫妇同为机关干部的,确定帮扶对象也尽可能统筹考虑,体现人性化。允许适当扩面。引导和动员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市一级就将广播电视台、邯郸日报、烟草局、邯郸银行、峰峰集团、阳光集团等22个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吸纳进帮扶队伍。
——制定帮扶措施,解决“怎么帮”的问题。为进一步细化实化帮扶措施,他们确定了政策、思想、创业、就业、技术、资金、助学、助医、助灾、爱心等10个方面的帮扶措施。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大名县实施“四帮四扶”,即劳务平台帮就业、绿色通道帮就医、助学基金帮就学、综合协调帮近忧,开展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产业扶持。临漳县坚持扶贫先扶志、输血又造血、治穷更治本,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和教育帮扶对象,不断提高帮扶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市规划局将帮扶干部分成四个工作队,各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统筹谋划帮扶推进措施,提高工作合力。魏县药监局干部苗振江的帮扶对象刘保玉是孤寡老人,他在送去米、面、油、衣物的同时,每月看望一次老人,每周通一次电话,给老人送去亲情关怀。市委农工委郝文明带领农技站、蔬菜研究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养殖现场,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答疑释惑。丛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江了解到帮扶对象姚海林开办小饭店缺乏资金后,想方设法解决小额贷款5万元,并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市人社局干部黄涛的帮扶对象杨志明的儿子是盲人,黄涛在多次看望、送去生活用品的同时,帮助其儿子学习盲人按摩技术,现已稳定就业,年可增收3万元。
——完善工作制度,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一帮一”活动几乎涵盖所有机关干部,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组织领导和加强管理尤其重要。一是实施台账管理。他们印制《邯郸市各级干部“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一人一表,一人一档,清晰记录帮扶对象信息、需帮扶事项和帮扶人每次帮扶的具体内容及成效、帮扶过程中的感想体会以及帮扶对象的评议意见,确保帮扶工作规范化。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活动启动后,市委书记高宏志多次到帮扶户家中走访慰问,帮助建起蔬菜大棚、资助孩子学费;市长回建多次深入帮扶对象家中,帮助其突破家庭腌制芥菜模式,采取联产经营,并协调联系销售渠道。其他市领导也纷纷走访联系帮扶对象,以实际行动结亲戚、办实事。市推进办印发活动简报,市电视台、邯郸日报开辟专栏,浓厚舆论氛围,激发各级干部的帮扶热情。三是加强督导检查。通过电话抽查、入户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对结对帮扶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不当做法。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集中督导活动2次,纠正调整不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890户次,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四是强化目标考核。市、县领导干部年度述职须报告结对帮扶情况,其他干部年度总结说明结对帮扶成效。鸡泽县制定了“八个一”目标考核办法,即协调一笔创业资金、联系一个务工岗位、扶持一个致富项目、宣讲一批惠民政策、提供一门脱贫技术、资助一名困难学子、减轻一家就医压力、奉献一颗诚挚爱心,根据帮扶对象需要对照、查漏补缺,确保帮扶到位。
“享党福、报党恩、跟党走”
邯郸市“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社会各界广泛反响。武安市活水村王培云说:“感谢高书记,俺家的日子真正有了奔头,生活越来越好不是梦。”魏县石辛寨村贫困户赵克忠专程到市交通运输局送来“爱心助困 情深似海”的锦旗。馆陶县安静村张博轩、张佳艺兄妹俩称帮扶干部孟秀婷为“代理妈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专题报道,新华网、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长城网等跟进转发,中国政研会派员专门调研。事实表明,邯郸市“一帮一”活动,架起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为新时期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宝贵启示。
——满足群众最迫切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为重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解决人民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我们通过土地改革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通过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满足了群众温饱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邯郸市委“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正是要通过党员干部的帮扶行动,满足脱贫致富这个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解决让贫困群众过上富裕日子、与其他群众实现同步全面小康这个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联系群众从实际情况出发,成效事半功倍。从实际情况出发,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科学思路与方法。密切联系群众也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邯郸市“一帮一”活动,首先确定结对帮扶的范围,确定帮扶重点是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着力点是“授之以渔”,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提振发展信心、传授实用技术、破解瓶颈制约等措施,发挥机关干部在政策、信息、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外力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使贫困家庭具备一定的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连续增收能力,实现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树立帮助群众最终获得群众帮助的理念,激发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历来是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关系。我们党在长期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也同时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得了智慧和力量。邯郸市“一帮一”活动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不仅获得了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也同时获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使群众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坚强后盾。一些同志感慨地说:“看起来,是我们帮助群众,实际上是群众在帮助我们,而且这个帮助比我们的帮助要重要得多。”
——密切联系群众,是锤炼作风、提高能力的重要路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历来是锤炼干部作风、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当看到,当今的一些机关干部从校门走进机关门,长期生活在城市或者城镇,对群众的疾苦不太了解,对群众的感情比较淡漠,“四风”问题长期存在;缺少基层锻炼的机会,对基层实际情况雾里看花,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邯郸市“一帮一”活动中,大批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家庭,亲眼看到群众的疾苦,认识到自己解民之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中使自己对群众的情感升华,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拉近,工作作风不断改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密切联系群众,需要组织领导和制度激励。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常态,需要创新载体,需要创新形式,需要组织领导,需要制度激励。邯郸市“一帮一”活动之所以很好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就在于他们很好的组织领导和制度激励。为了加强领导,邯郸市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负责活动推进、指导和检查工作。他们制定《活动管理细则》,明确活动目的、帮扶主体、帮扶对象、结对规则、帮扶内容和支持服务体系、结束结对、帮扶调整、组织分工等事宜。他们推出“只奖不罚”的激励措施,坚持树正面典型,大力表彰,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丛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江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市委打破常规,优先提拔为市检察院副处级检察员;对于工作一般的,不通报不批评,也不树反面典型,靠的是干部的自觉自愿。市委还通过打造农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小额贷款)、养殖技术服务等平台,为干部帮扶群众提供有利条件。他们还强化督促落实,坚持做到半年一督查,对帮扶工作进行明察暗访,主要是督查单位组织情况、档案建设情况等,在内部进行通报。他们还在创新工作思路上下工夫,通过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创办小微企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继续营造社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自愿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把“一帮一”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下去,实现党员干部帮扶行动的常态化。
(执笔:王彦坤、王永芹、张彦台、袁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