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一”是联系群众常态化的有效机制
中共邯郸市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邯郸市委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出发点,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为落脚点,组织2.9万名机关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与2.9万户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常态化的“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把群众路线实化为亲情连线,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一帮一”活动抓住干部作风转变和基层群众需求的切合点,做到了直接联系群众接地气、招数实
2013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调研,提出扶贫攻坚的战略任务。邯郸市委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并深入审视市情:到2012年底,全市还有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68.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只有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子,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同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迫切需要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联系群众。在这样的背景下,邯郸市委谋划实施了“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并逐步深入推进。
和以往的帮扶、慰问活动不同,“一帮一”活动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从随机选择到固定联系,一包到底、直至脱贫。以往的活动主体和客体不固定,这个单位帮一阵子、那个单位帮一阵子,往往干部和群众还没有熟悉,就换了帮扶主体。这次“一帮一”活动把全市2.9万名机关干部与2.9万户贫困家庭结成对子,原则上要求一帮三年,一年内普遍找到致富门路,两年内实现巩固提升,三年内稳定脱贫,只有帮扶对象的家庭具备一定致富能力,家庭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所在地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有一项年收入万元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帮扶干部与帮扶对象才能解对。达不到要求的不能解对,提前完成任务的可以再安排新的帮扶对象,从而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帮扶机制。
2.从小规模作战到全员皆兵,覆盖面前所未有。和以往开展的主要靠领导干部进行的零散的、小范围的帮扶不同,这次“一帮一”活动把全市5816名市直机关干部、21885名县(市、区)干部和903名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纳入了帮扶队伍,基本实现了有帮扶能力的干部全部参与。同时,鼓励和引导全市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自愿基础上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惠及到全市2.9万贫困家庭10余万贫困人口,占到了全市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覆盖的广度前所未有。
3.从雪中送炭到授人以渔,重在培养困难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以往的慰问活动主要是逢年过节送点慰问品、慰问金,解一时燃眉之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次“一帮一”活动坚持不搞包办代替,筛选的帮扶对象主要是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和基础、能够正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众。帮扶干部主要发挥在政策、信息、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外力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使贫困家庭具备一定的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连续增收能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4.从组织主导到个人作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以往扶贫、慰问活动主要靠组织主导不同,这次“一帮一”活动主要依靠干部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能帮到什么程度就帮到什么程度。市委多次强调,“一帮一”活动是个良心活,帮扶干部由于年龄、经历、职务、知识、能力的不同,帮扶的过程大相径庭,得到的结果也必然各有特点。工作的推动不搞硬性考核,但求帮扶干部尽职尽心。
二、“一帮一”取得了机关干部和困难群众双向受益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一年多来,邯郸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结亲戚、办实事,接地气、转作风,谋划了一批致富项目,协调了一批帮扶资金,解决了一批生产生活难题,受到困难群众普遍欢迎和交口称赞。截至目前,已有2200余户贫困户达到稳定脱贫标准。“一帮一”活动既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也使干部接了地气、受了教育。
1.为一批贫困家庭解了燃眉之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造血”致富是根本路径,“输血”救急也是必要手段,生存问题解决不好,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一些家庭因为多种原因,生活拮据,大人治病、子女求学十分困难,单靠他们自身的能力难以维系,许多家庭放弃了治疗、上学。而帮扶干部或者依靠自身的力量给予扶持,或者积极帮助争取政策,帮助他们渡过一时的难关,许多家庭就能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如肥乡县帮扶干部王绍山为帮助帮扶对象解决医疗费用开支大的问题,多次到县卫生局和医院协调,帮助减免一定费用。邱县帮扶干部乔朝英了解到帮扶对象因两个女儿均考上大学,学费成了沉重负担时,积极帮其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和低保救助,并拿出自己的4000元工资帮两个孩子圆了大学梦。截至目前,各级帮扶干部累计助学助医11000多人次,极大地减轻了这些家庭的生活压力。
2.为每一个贫困家庭量身打造了一条致富门路。贫困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贫困群众的意愿各不相同。帮扶活动中,各级干部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户一策,想搞种养殖的就送技术、帮设备、借资金;想做小买卖的就帮助协调贷款;想就业的就帮忙寻找工作岗位;想学技术的就帮助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每个家庭都选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条件、满足自身意愿的致富门路。如市委书记高宏志帮助帮扶对象王培云一家建起了蔬菜大棚;市长回建帮助郝玉涛一家建起了联产联营的芥菜厂;市委副书记张瑞书帮冯建星一家建起了标准化羊圈,送去了12只小羊羔,搞起了家庭养殖;丛台区检察院帮扶干部李江了解到帮扶对象姚海林想开饭店但缺乏资金时,帮其担保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并积极协调办理了相关手续,开办的“天天三桌”小饭店生意红火,在群众中传为美谈。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协调举办果树修剪、中药材种植、家庭养殖、田间管理等各类技术培训,服装加工、汽车维修、电气焊等就业技能培训3.2万余人次,累计帮助协调贷款、争取政策性资金将近2000万元,帮助8500多人找到工作岗位或致富技能。
3.群众的精神面貌普遍发生了较大改观。扶贫先扶志。“一帮一”活动中,各级干部充分运用自身力量,真心与群众交朋友,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谋出路,倾尽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从扶志上入手,暖了民心、鼓舞了信心。许多家庭有了奔头之后,精神状态起了积极的变化,干活更加有劲,脚步更加轻快,笑容发自内心,言语间流露出对党和政府的无比信任和过上富裕生活的坚定信心。曲周县几户信访群众多年来持续上访,家里一贫如洗,通过帮扶干部的耐心疏导和真诚帮助,主动放弃了上访,搞起了特色种养殖,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涉县张家庄一街村贫困群众张安祥说:“政府派干部帮助我们脱贫致富,说明共产党还没有忘记我们这些穷人,咱们要不争馒头争口气,早点把贫困帽子摘掉!”武安市活水村的王培云一家,丈夫因癌症去世,看病欠下12万元债务,婆婆年迈需要照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仅靠七分土地收成和王培云打零工维持生计,负担沉重,王培云对生活一度丧失了信心,自从在帮扶活动中家里建起蔬菜大棚后,生活又有了奔头,王培云的脸上又经常浮现出了笑容,同时,她还发动周围几户群众一起种植大棚蔬菜,利用自己学来的技术主动为大家培训,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4.干部对基层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干部联系群众,既要深入,又要身入,更要心入,脚踏实地,不学蜻蜓点水过,不怕鞋子沾满泥。许多机关干部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出了校门、进了机关,对基层情况不了解,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不了解,说起群众、说起农村还是多少年前的印象,与当前实际相差甚远。“一帮一”活动为机关干部搭建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平台,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与交流,对邯郸的农村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市仲裁委干部徐浩儒说:“我来邯郸工作了五年了,但一直在机关工作,很少到基层去,特别是很少到农村去,通过这次活动我改变了对农村、对农民的印象。”帮扶干部常俊炎通过结对帮扶,对一线民警如何服务群众有了新的认识,围绕经常性地开展入户走访、信息采集和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向派出单位提出多项建议。他深有感触地说,看起来是我们在帮扶困难群众脱贫,其实群众也在帮助我们改造思想、改进工作。
5.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根本。“一帮一”活动中,广大帮扶干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带着家人到帮扶户家中走亲戚、拉家常、谋路子、帮致富,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一起体会生活的不易和收获的艰辛,对自身是一次教育,对家人、对子女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去年以来,各级干部共入户17万多次,基本达到一名干部一季度深入帮扶户一次,有的一个月走访联系一次。通过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无形中拉近了距离,密切了关系。广平县农牧局局长董秀廷初次来到帮扶户刘士勤家时,刘士勤毕恭毕敬,一句一个“领导”。随着交往增多,两人感情日渐加深,距离感逐渐消失,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市保密局干部于英亮对帮扶对象康红英靠捡破烂为生深有感触,身体力行并向身边同志倡议少抽一包烟、少进一次饭店、少买一件衣服,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献给帮扶群众,身边的同志纷纷响应。肥乡县宋庄村宋太山的两个儿子同时考上了重点大学,帮扶干部为他一家争取了贫困生补助,并帮他种上了大棚蔬菜,今年种的芹菜每亩可收入1万元,他对帮扶干部说:“如果没有你的帮助,两个孩子至少有一个不能上学,得出去打工,现在两个孩子都上了学,等他们学成归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你的恩情。”
“一帮一”活动的开展赢得了广大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的高度评价,也引发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广泛反响。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作出批示:“邯郸的做法对我们实施全省帮扶贫困户很有启发,有些做法可吸收到意见中”。省委副书记赵勇同志批示指出,邯郸的做法既是扶贫攻坚的硬措施,又是联系群众的硬机制,是群众工作机制化的有益探索,很有意义,向全省推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三、开展“一帮一”活动带来的几点启示
“一帮一”活动的成果实践,为我们更好地推进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践行群众路线带来了诸多启示:
1.直接联系群众,就得紧扣发展大局、融入中心工作。党的建设从来都是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施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必须紧扣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才能确保实效,确保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生命力。邯郸把“一帮一”活动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把“抽象”的群众具体化,界定为“贫困线以下、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和基础、能够正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因个人素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因素制约,或因病、因灾等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一人一表、一人一档,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确保一帮到底。开展“一帮一”活动,既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又通过精准扶贫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干部作风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
2.直接联系群众,就得找准与群众意愿的结合点。开展“一帮一”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直接联系群众、为群众解决问题,不能搞“一厢情愿”,不能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办事情,否则群众就不会满意、不会买账。市政府督查室干部张志向考虑到他的帮扶对象申树英有5亩苹果树,就为其请来了市林业局技术员进行指导,但十几天下来,老申并不如意,原因是苹果树严重老化、品种落后,难以增加收入。张志向经过与老申深谈,才知道他很想搞家庭养殖,便以自己的工资作抵押为老申担保贷款10万元,在贷款未到位前先期拿出3万元帮助建起了养鸭棚,很快见到了效益。“一帮一”活动中,全市各级干部靠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家庭量身定做扶贫方案,有的到企业打工上班,有的开起了小店铺、小餐馆,还有很多贫困家庭搞起了特色种养。不仅仅是“一帮一”,我们做任何群众工作,都要注意充分听取民意,尊重群众意愿,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诉求,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直接联系群众,就得注重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行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但解决问题并不是要大包大揽,而是要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开展“一帮一”活动坚持既扶贫更扶志,既找路子更送信心。这个“信心”,就是贫困群众靠双手勤劳致富,改变生活面貌的内生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有了这个内生动力,更多的贫困家庭就能稳定脱贫,“一帮一”成果就能更加巩固。我们做群众工作,仅靠干部唱“独角戏”是不行的,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党群干群互动,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4.直接联系群众,就得满怀真情,依靠个人的力量真正投入。群众的感情最质朴,滴水之恩就能长远铭记。我们做群众工作,只要拿出对亲人的那种感情,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即使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也会获得群众的拥护。市交通运输局干部王剑利的帮扶对象蒿社明是魏县梁河下村村民,靠种植2亩梨园维持生活,每年的卖梨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事。王剑利为了帮助蒿社明卖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和中秋假日,开着私家车带着妻子和儿子,20天内5次前往魏县帮助蒿社明采摘、包装鸭梨,帮助联系好客户后又6趟专程开车去运载鸭梨,最终每斤鸭梨多卖了两角钱。老蒿一家感叹,这种感情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想着群众,真正对群众负责,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才能发自内心地服从党的领导,党的事业才能经久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