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稍安勿躁,隐忍待时

稍安勿躁,隐忍待时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躁象,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生成的疾病,它是一种在个人不能自我把持的情况下社会风气感染的结果。当然,根治心浮气躁的浮嚣现象,必须设法使自己“沉定”。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要沉着、安定,要学会忍耐,心里要时常保持清净,要能使自己定得下来。总之,不管是跳出来,还是沉下去,虽然都是忍耐,但它并不代表生活态度的消极,而是对自己的一种暂时隐蔽。隐忍过后,就是等待时机。

躁象,一种几近颠狂而普遍的社会疾病。

在如今火热的年代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少能平静下来。也许是因为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加剧,社会心理的不平衡,还有那人人都未曾满足过的物欲的牵引,许多人都变得急躁不安,心神难定。没有一点“修行”的人甚至早就丟掉了做人的本真,忘记了生活本应具有的平常与宁静,因为整天的急名、急利而变得颠狂不已。于是,一种正常社会心态下的朴素心、淡泊心、平常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浮躁不安、急功近利、风风火火和沽名钓誉。仿佛全社会到处都弥漫着“躁象”。

真的是病从心入。在社会财富越来越向个人扭曲分配甚至向少部分人急剧转移和空前功利的今天,人们的心理追求仿佛都已被喧嚣的世尘重重地包围着,似乎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震荡。因此,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危感、攀比心与发财欲在许多人心里生成。于是乎,全社会的中老年人急躁了,刚刚步入世尘的青少年人也急躁了,手握权柄的大官小吏们急躁了,商人、知识分子们更急躁了。许多人几乎犯了同一种毛病:无法静下心来,无心踏实工作,无心读书学习,急躁而不安分。一时间,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改变着生活原有的淡泊,开始发疯似的追名逐利。比如,有些人双脚像是抛离了实地,漂在空中,变得轻浮不定,梦想着一夜间能发财、成名。还有一些人,不愿务实,做什么都不安心,生活得空虚、浮华,整天设法钻空子、找机会、走捷径。更有些焦灼不安的人群,早已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只好用消极厌世、游戏享乐、玩物丧志消度人生。即便是一些聪明的文化人,有的也顿生茫然与空虚,大有对生活乏味与无奈的伤感,无法静心钻研和学习……凡此种种“躁象”,都是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使然,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大众疾病。

是什么生成了这种痼疾?

躁象,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生成的疾病,它是一种在个人不能自我把持的情况下社会风气感染的结果。往深处说,似乎是人们生活在空前发展、竞争、不安和功利主义浓重的年代,因环境的“过热”而丧失了冷静的头脑,甚至丢掉了几千年前先哲们既已创造的历史观与时空观,丢掉了本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愈发进化的觉悟与智慧。因而忘却了自身是何等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忘却了究竟什么是真实的自己。许多人仅仅凭借凡夫肉眼,尽受物欲的引诱,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在生活中,过分地充当了“环境”、“现象”和利益的奴隶。尤其严重扭曲的是,极端夸大了自身命运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因而,片面地认为,只要能追逐到必要的“环境”与“机遇”,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才能使自己追上别人。为此,这些人拼命地追求所谓机遇,并不择手段地寻找或复制可供自己利用的环境,以满足贪婪的欲望。因而,轻易地放弃了自我改造命运这个至上法宝,也就自动放弃了自我修炼与静心学习的精神追求。不难想像,在一个难以入静与蠢蠢欲动的内心世界里,怎不渐渐失去作为一个人本应具有的觉悟与本真?怎不失去理性与智慧?又怎能忠实地保持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目标与品节?想必,在这种社会心态感染下,许多人只能蜕化成实用、势利而空前的功利,蜕化成焦躁、不安而无比的性急,蜕化成浮华、浮泛而极度的空虚。

稍安勿躁,隐忍待时

既然,“躁象”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影下,尤其是受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趋使而形成的一种消极文化现象,是以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为诱因而引发的一种急于求成心理和大众风气。那么,作为注重经营自己的你,面对许多人的浮躁又该如何呢?

首先,人们都应明白,不可能指望这么个诺大的社会,在一夜间能够重新洗牌,以满足部分人的心理平衡。就像社会上的许多不公平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一样,你所渴求的平等环境永远不会到来。因而,不要单纯指望外界环境,更不能企图侥幸借助其他什么力量去寻求飞跃。在生活中,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脚踏实地的自己,当然包括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心态和自己的控制力。因此,凡立志成功者,决不应让躁乱环境破坏了你的平和心境,更不能让它干扰了你的人生主张。殊不知,一个人失去了一个平静的心境,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为此,建议每个人都应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起,将自己平静自然地融入社会。

当然,根治心浮气躁的浮嚣现象,必须设法使自己“沉定”。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要沉着、安定,要学会忍耐,心里要时常保持清净,要能使自己定得下来。只有自己真正沉定了下来,从某种角度说,才利于“隐蔽”自己,才利于养精蓄锐,继而才能积储能量,厚积薄发,才能保持警醒,找准时机。

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设法达到大众心态的突破。比如,闲暇之余,不妨读一点哲学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哪怕你是批判地吸取。因为它们能使你变得宽容,变得更加聪明,并体味人生真谛。与许多方式相比,惟独学问与见识的积淀,才能帮助一个人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时空观、宇宙观人生观。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往往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只有奠定了正确观点的人,才能认识到人类相对于大自然的渺小与脆弱,才能了解到人的生命现象相对于历史的短暂与宝贵,才能看清楚一个人活着的真正目的性与意义,从而,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正确、豁达、积极而理性的人生观。一个人多明白一点生命中真的东西,必然能减少外部世界对他的干扰。

此外,就是劝你学会在满染世尘与急躁不安的人群中“跳出来”或“沉下去”。一个人只有将自己拔个高度或干脆隐蔽起来,才能跳出尘嚣,远离浮躁,摆脱干扰。也许这时的你还能“小看”周围许多人的丑陋和无知。因为此刻的你,已经攀缘到了某种高度,自然有了醒悟的感觉,有了某种境界感,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嘛!跳出来的你一定能顿生智慧,摆脱浮躁,并把焦灼不安与情绪化用理智管束起来。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下去”的方式。沉下去是对浮躁的一种麻木,是对世俗的一种蔑视。当你勇于选择“沉下去”的方式时,你也许更便于正确审视自己,还能获得更高的境界,这都是你善于隐忍的结果。总之,不管是跳出来,还是沉下去,虽然都是忍耐,但它并不代表生活态度的消极,而是对自己的一种暂时隐蔽。跳得得体,沉得到位,或许能给你带来一片宽阔的天地。

隐忍过后,就是等待时机。这个时机是指自我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是自我要求与客观环境相对契合的时机,是适宜做出某种新型选择的瞬间,是能够顺利而准确切入市场的时点与机会。

想必,在这个火热与多元化的年代里,只有稍安勿躁,隐忍待时,才能使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愤激者转之以平和,慢傲者转之以谦恭,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请坚信,成功常常远离浮躁,成功永远属于那种脚踏实地的人。

对照与反思

□请主动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日常行为,看看你身上是否也沾有本文所述的“躁象”?如果有的话,那你就应该思忖一下它是否已经给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后,寻找一个你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设法做到:稍安勿躁,隐忍待时。

作者语录

记住实质而不轻易去表现实质,采用形式而不被形式所采用,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又一辩证法。

Remember the essence but do not illus- trate it easily,and adopt the form but don"t be adopted by it, which iS the another di- alectics subsisting under the special culture backgroun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