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各地回来的人都曾议论,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准有中国人。而且,中国人无论在哪里,比较起来都确实很聪明,一点不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愚笨。这种说法一是表明中国的人口多,且极具生存本能,二是夸奖中国人这个民族和犹太人一样,具有很高的智慧。当然,这里的聪明之说的确饱含了褒奖之意,无不中恳。
本来,天生聪明丽质,是一件好事,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和可贵之处,无可厚非。但在我们这样受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国度里,倒要看你对聪明的表现能力和发挥水平。这似乎和犹太民族经过优胜劣汰洗礼后的真正聪明有所不同。在中国人眼里,表现得恰当,聪明如金,弄得不好,聪明的天性反而成了粪土,兴许还会给你带来灾祸,这的确是一直被实践证明着的事实。
这不知是什么逻辑,但它的确是一条经验,正是这条经验告诫了国人,并教化着许多人:当你聪明抑或有什么长处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它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使用,而是看它是否立足于你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立足于你赖以存在的特定的环境之中。一句话,你的聪明才智必须符合本土文化。只有如此,它们才有栖息之地。
诚然,中国有许多先进文化。中国人除拥有祖先留下的许多耀眼光环外,还特别擅长一种能力,那就是善长创造与变种,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比方说,国人在传统文化唆使下,一直在创造着新的聪明哲学,那就是:你如果是真的聪明,就一定不可表现出来,否则,难保你不遭受灭顶之灾。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诞,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实用哲学。更为有趣的是,当这聪明的本质一旦被重新创造,并变种为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时,反刍出来的产物也许会弄巧成拙,也许还能遮人耳目,真的能达到使别人看来与原先令人褒奖的聪明大相径庭。
本来,聪明是描述一个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等方面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聪明程度应该是一个人智商的表现。对一定时期中的任何人而言,聪明程度几乎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常量,是一个人身体中的内在特质,是其他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能替代和改变的成分。一个人聪明的程度,甚至还可以用某种科学方法进行衡量与测评。可以说,对于一个特定时期的人而言,其聪明程度总是一个定数。
任何人都喜欢聪明,崇尚聪明,这不可否认。但不知什么原因,中国人似乎谁都不喜欢表现出聪明的人。这与国外充分展示个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同。对国人而言,希望聪明和反对表现聪明,是一对多么普遍而又相互抵抗的矛盾。其矛盾性的体现随处可见。比如,一个人独自做事时可表现出聪明,但多个人合作中又不可太聪明;对外交往或与对手谈判时,必须表现出聪明,但对内交往中,你万万不可聪明过人;作为领导,你可表现得比下属聪明,可作为群众,你决对不能比领导聪明;平时之中一定不能表现聪明,关键时刻必须比谁都聪明;小事之前不必聪明,大事面前必须聪明;儿时你可任意表现招人喜欢的聪明,成人后你大可不必卖弄聪明,等等等等。追溯这种矛盾心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除了从人是一种表里不一、极具矛盾性、复杂性和两面性这一触及人性层面的解释之外,大概牵涉最多的,恐怕还是源自于人们对自身生存与保护的本能。换言之,人们为了更好地在特定环境下生存,不得不自觉培养许多看似消极(其实是非常积极)的心理与意识去加以设防。说出来尽管那是一连串很不中听的词句,比如:怕嫉妒、防攻击、设麻痹、易隐蔽、伺机会、谋功利……但无论采用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智谋策略,却都始终掩饰不了一个相同而又深藏的目的。
当然,生活中除了真聪明和种种掩饰自己聪明的表现和假象而外,也有用假聪明来掩盖自身的无知的。比如,有的人说话只透露半句,却只因他们对事情除了这点皮毛之外再也无所知之;有的人乐于装腔作势,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高明;有的人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从而掩盖自己的无知;还有的人对一切问题永远持与别人不同的看法,以标榜自己独有的判断力,真是形形色色。
看来,除了假聪明这个滥竽充数的货色外,如何表现聪明和聪明本身确实是两回事。一个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演化了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一个是一个人本身具有的内在的特质;一个是一副聪明支配下的外貌,一个是一种聪明的实质。然而,即使谁都明白这一道理,人们似乎都宁愿选择一个讨人喜欢的外在形式(尽管那也许是将聪明的实质深深地潜伏和隐蔽也罢),也情愿抛弃那些只因外露聪明但的确是更为优秀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表现形式往往比内在品质更为重要。即便是具有相同聪明品质的两个人,由于扮演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难怪有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心,西班牙人的聪明现于外表。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不聪明。”(弗兰西斯·培根语)
看来,记住实质而不轻易去表现实质,采用形式而不被形式所采用,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又一辩证法。
在这种怪异但实用的社会心态指使下,人们确实喜欢展示许多令其受用的聪明表现形式。甚至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力量,虽然这种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例如,在职场中,人们总是将自己的聪明比照周围的人巧妙地隐蔽起来;在一般场合下,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须表现得恰到好处,最好是给身边的人若有若无的感觉;即使你是个再聪明不过的人,也要务必恪守难得糊涂的古训;在非常且必要的场合或时候,你不妨把自己装扮得淳厚而愚痴;丢弃惹人担心的敏感,练就一副大智若愚。诸如此类的种种方式,若要道出个中玄机,那就是,傻不可怕,只要对你有利。
总之,将自身的聪明用类似上述形式表现出来的人,虽然并不都是自卑和谨慎心理驱使下的主动防范者,但他们装扮出的各式各样的姿态,一时间的确能起到麻痹他人、隐藏自己、实现个人私利的目的。相反,那些处处表现出聪明的人(这种人常常被称为小聪明,其实是大糊涂),尽管张扬了个性,也展示了自信与实力,却因锋芒毕露,极易受挫,四面临敌。
这个社会多半是容纳含蓄而排斥率直,就像人们爱听哪怕送葬路上的赞歌,也不情愿听悬崖勒马时的责骂一样。含蓄让人看起来,有时羡其机警,有时慕其敦厚,其实,更多地是出于隐蔽或掩盖。总之,含蓄得体就是聪明,当然,多少有些对本我的扭曲。反之,率直无疑等同愚笨,只因它是那么显现和直截了当,导致经常没有存在的价值。
总结生活中有关聪明的案例,不难让人得出许多结论,或许也是教训。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某种意义上确实具有先天性,在一定环境与时期,相对而言是个定数,完全可以用智商(IQ)这个概念来形容。而聪明的表现形式及发挥手段则不是先天注定的,是由一个人后天的可以学习与修炼的能力构成的。它可以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情商(EQ),即情绪智能、情绪商数去形容。假设一个人IQ一定,当他的EQ越高时,其生存能力则越强,反之,则越差。也就是说,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其情商的高低将决定其原本具有的聪明所能达到的效用。记住,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结论。好像在美国,人们还流行这样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如此看来,再好的聪明也不是值得一个人骄傲的事情。因为藏在你身后的情商,可以让它如土,也可以使它成金。
对照与反思
阅读本文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原本意义上的聪明(IQ)?
□你对聪明的理解是否脱离了你所生活着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下的IQ)?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表现自己的聪明的(EQ)?
□你周围的人对你的聪明情况作何评价(IQ+EQ)?
□你该明白,怎样调整自己的EQ,才能使你的IQ所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录语
无论任何的人、事、物抑或其合成体,都天然存在着导致其变化的内在机理,我们操作任何事情,都要领悟这个玄机。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eople, affairs and things 01"their combination might be all there exist an inherent principle that result in changing.So we should comprehend this pro-found mystery no matter what we d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