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亚洲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导致了亚洲殖民体系的最初崩溃。
1.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63]一方面,经过战争,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另一方面,在战争中日本、意大利这两个拥有殖民地的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英法等老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严重削弱,并且面临着已经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顶峰的美国的排挤和争夺。此外,苏联的崛起和东方阵营的诞生不仅牵制了西方国家的力量,而且鼓舞了亚、非、拉美的人民。
因为上述有利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它有着一些明显的特征:第一,斗争遍及亚、非、拉美大陆,而以东亚和南亚为中心。在战后的最初两年中,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都掀起了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反帝反殖风暴。在这一斗争中,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共同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它们的胜利将形成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第二,由于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具体的斗争目标和手段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就斗争目标而言,拉丁美洲以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为中心内容;北非和西亚旨在废除与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东南亚则极力消除殖民主义统治和实现民族自治。就斗争的手段而言,在东亚主要是以武装暴力的形式出现,在其余地区则是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和武装暴力的结合。第三,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包括错误思潮的影响、殖民主义国家的破坏和大国的干涉,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
2.西方国家的对策
面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西欧国家和美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削弱的英法等老殖民主义国家来说,殖民地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指望通过加紧对殖民地的剥削挽救濒于崩溃的国内经济,而且企图通过重建殖民帝国巩固摇摇欲坠的大国地位,为此,在战争结束之后,老殖民主义国家采取了两手策略:最初试图以点滴改良和虚幻前景来欺骗殖民地人民,在这种欺骗和拖延伎俩无法奏效时又转而采取暴力手段,血腥镇压民族解放运动。
然而,鉴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人民坚持民族解放的目标,与老殖民主义国家的两手策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此背景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欧老殖民主义国家陆续走上了所谓的非殖民化道路。
非殖民化的实质并不意味着放弃和取消殖民制度,而是在承认原殖民地表面上的独立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它们在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上紧紧依赖前宗主国,处于事实上的从属地位。因此,所谓非殖民化乃是老殖民主义国家以一种形式上和以前不同的制度取代过时的殖民主义统治形式的过程。它们遵循的格言是:“改革为了保存”。但是,应当看到,这只是就老殖民主义国家的本意而言。而此种企图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许多客观条件。事实上,在多数的情况下,殖民地的人民成功地利用了这种非殖民化政策,将它变成了通向民族解放目标的一级阶梯。
战后初期,美国在亚、非、拉美地区所追求的目标是由它的全球战略所决定的。为了实施全球主义、建立世界霸权,它在积极地谋求对欧洲的控制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巩固本身在拉丁美洲的独特地位,并向传统上主要属于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势力范围的亚洲与非洲推进,力图将这些地区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根据亚、非、拉美地区的现状以及自身的经验,采取了具有以下特点的新殖民主义政策:第一,在反对“共产主义威胁”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旗号下进行渗透扩张。为了欺骗亚、非、拉美的人民,美国经常标榜自己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制造共产主义扩张的谰言,将自己装扮成这些地区的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者和支持者。第二,以美援作为实现扩张的重要杠杆,藉此控制受援国家的经济命脉,为美国政治势力的扩张开辟道路。1949年1月,在宣誓就任其第二任总统职位时发表的演说中,杜鲁门宣称,美国将利用本身“在科学和工业方面的进步”帮助“改进生产落后地区的生活”,为此准备“供给”自己的“技能知识宝藏”。[64]第三,通过签订各种条约和协定,尽可能将亚、非、拉美国家纳入自己的同盟体系。1947—1948年间美洲国家先后缔结的《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和《美洲国家组织宪章》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体现。通过这些条约,美国强化了泛美体系,巩固了它在拉丁美洲的地位。第四,利用亚、非、拉美地区的亲美势力,建立唯美国之命是从的亲美政权,压制真正的民族解放力量。此种手段在东亚和拉丁美洲都曾被频繁地使用。
3.殖民体系在亚洲的最初崩溃
由于日本的战败以及英法等西欧老殖民主义国家的严重削弱,1947—1949年间,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首先在亚洲被打开了缺口,出现了崩溃。
在南亚,面对迅速发展的民族独立运动,1947年6月初,英国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度独立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印度将依据宗教信仰分成印度、巴基斯坦两个英联邦的自治领。巴基斯坦又由东、西两部分构成。8月14日和15日,巴、印两个自治领分别宣告成立。1948年1月,缅甸也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一个月后,锡兰又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在东南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独立同盟会(越盟)掀起了“八月革命”,日本炮制的保大傀儡政权被迫交出了权力及武器装备。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十个月以后,面对当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美国国会也被迫授权美国总统在1946年7月4日宣布菲律宾独立。日本投降后建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则通过独立战争迫使荷兰在1949年12月27日正式向它移交了主权。
在东北亚,1945年8月日本的投降标志着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束。1948年8月15日和9月9日,李承晚当政的大韩民国和以金日成为最高领导人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别成立。随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真正变成了一个主权国家。
但是,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包括它们之间的冲突、老殖民主义国家卷土重来的企图以及大国控制弱小国家的愿望。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因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阿拉伯国家与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的以色列进行了巴勒斯坦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