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欧的剧变

东欧的剧变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进一步恶化了东欧的形势。随后,波兰议会通过了团结工会合法化等六个法案。在同月举行的党代会上,波兰统一工人党发生了分裂,主流派宣布放弃马列主义,更名为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当局对此进行了镇压,逮捕了“七七宪章运动”的领导人剧作家哈维尔等。

1990年前后,东欧各国政局发生了激烈震荡,东欧政治版图出现了重大变化。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东欧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与此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监督,各国执政党内问题丛生,官员的特权腐化严重,官僚主义蔓延。这种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引起公众的普遍不满。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实行的改革以及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的调整,也使东欧各国执政党陷入被动地位,其执政能力更加遭到削弱。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进一步恶化了东欧的形势。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曾掀起过风暴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次走在了前列。

1.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

波兰的剧变起始于1980年9月波兰团结工会的诞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众团体,而是反对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政治组织,自称要在波兰建立“政治多元化”的“自治共和国”。在其全国委员会领导人瓦文萨的领导下,队伍迅速扩大,年底即拥有了900多万会员。它不断组织全国性的罢工罢课,对政府施加压力。为此,1981年底,在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中央的推动下,波兰当局决定在全国实施军管;翌年10月,团结工会也被宣布为非法。

1988年波兰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发生动荡,团结工会乘势再起。与此同时,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影响下,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也着手调整政策,于1989年1月的中央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实施“政治多元化”的决议。从2月初起,它与团结工会、教会以及其他党派举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圆桌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实行总统制、增设参议院等协议。随后,波兰议会通过了团结工会合法化等六个法案。6月初,波兰举行了允许反对派参加竞选的第一次全国大选,团结工会大获全胜,不仅在新议会中得到161席(按照圆桌会议达成的协议,在拥有460个席位的议会中,团结工会最多只能拥有此数,即35%的席位),并在自由竞选的参院100个席位中获得了99席。此后,在新议会和参院组成的国民大会的选举中,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雅鲁泽尔斯基仅以一票多数当选为波兰总统;议会则以压倒多数选举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为政府总理,并通过了新政府的22名成员名单,其中团结工会有12人,统一工人党4人,其余7人为其他政党成员。年底,议会又通过宪法修正案,删除了宪法中关于波兰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统一工人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领导地位的条文,并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1990年1月,议会通过了政党法案,为实行多党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同月举行的党代会上,波兰统一工人党发生了分裂,主流派宣布放弃马列主义,更名为社会民主党。9月,原定任期六年的雅鲁泽尔斯基迫于压力辞去了总统职务,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在随后的大选中当选为总统。

匈牙利的变革,与1956年的事件紧密相连。从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以后,一直存在的要求重新评价这一事件的暗流就迅速表面化,名目繁多的反对派组织呼吁为1956年事件以及纳吉平反,实行多党制。1988年3月中,布达佩斯首先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国内形势进一步动荡不安。执政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在11月的中央全会上,总书记格罗斯在声称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又表示,“在匈牙利现有实际条件下,有些社会问题在多党制的情况下可能比一党制的情况下更便于解决”。[33]翌年2月的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并对1956年事件作出了新的评价,肯定其前半期是“人民起义”。[34]5月底,匈党中央进一步确认,纳吉是“杰出的国家领导人”、“社会主义改革的象征”,对他的处分是一个“捏造的政治案件”。6月16日,即在纳吉等人被处死31周年之际,匈牙利官方为其举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仪式,有25万人参加了这一仪式。从6月中起,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各反对派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政治协商,最终达成了取消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初步协议。10月中旬,匈社会主义工人党举行了全国(非常)代表大会,正式决定更名为社会党,改写了党纲。随后,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更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并宣布实行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

在1990年3—4月间匈牙利举行的两轮议会选举中,反对派组织“民主论坛”大获全胜,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其主席安托尔成了新内阁的领袖,而社会党则在议会中沦为第四大党,并在内阁中未获一席之地。

在波兰和匈牙利的冲击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局也很快出现了动荡。围绕着重新评价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苏联武装入侵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1989年初,在大学生帕拉赫为抗议苏军入侵自焚20周年之际,由反对派组织“七七宪章运动”发起,布拉格爆发了上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当局对此进行了镇压,逮捕了“七七宪章运动”的领导人剧作家哈维尔等。此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多次表示,无意修改历史,拒绝为1968年事件平反,并声称要对反对派的活动进行最坚决的反击。但是,反对派并未因此屈服。喊出了彻底实行改革和推进民主化的口号,要求所有参与策划苏军入侵和扼杀“布拉格之春”的领导人下台。11月19日,“七七宪章运动”等多个反对派组织实行了联合,成立“公民论坛”,并于次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掀起了11月风暴。这次示威活动持续了一周之久,参加者有数十万人之多。在此形势下,11月下旬,捷共中央两次举行非常会议,雅克什被迫辞职,而由乌尔班内克接替。新的领导立即承认了“公民论坛”的合法性,并承诺重新评价1968年事件。随后捷联邦议会两院召开联席会议,批准修改现行宪法,取消了其中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在反对派的压力下,12月上旬,捷政府先后两次进行了重大改组,使得捷共人士在21名成员中只占10名,处于少数地位。1990年1月底,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担任捷共领导人的杜布切克当选联邦议会主席,哈维尔则被联邦议会选为总统。

1990年春,捷联邦议会又两次更改国名,取消原国名中的“社会主义”一词,称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6月下旬,捷举行“自由选举”,“公民论坛”在联邦议会的300个席位中获得164席,捷共仅获40席。在随后成立的以“公民论坛”为主体的联合政府中,捷共代表未能进入,哈维尔则再次当选总统。

此后不久,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的固有矛盾又开始尖锐化。斯洛伐克本来就对自己所处的从属地位感到不满,又因1991年初联邦政府推出的激进的经济改革措施受到较大冲击而增强了要求独立的呼声。在1992年6月新一届大选中,反对分裂的哈维尔的支持者“公民论坛”遭到失败,捷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成为获胜的两大党。它们就联邦政府组成问题举行了谈判。8月下旬,两党领导人同意提请联邦议会通过联邦解体法案,并就分治后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关系达成了初步协议。11月25日,联邦议会以一票的优势通过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终止法》。据此,从1993年1月1日起,欧洲政治版图上正式出现了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2.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剧变

冷战期间,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相对比较稳固。但是,进入1989年以后,这些国家潜藏的各种矛盾不断显示出来,先后陷入了动荡,并迅速发生了剧变。

1989年,党内外要求长期担任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的日夫科夫下台的呼声日益增高。10月下旬和11月初,藉欧安会的35个成员国在索非亚举行环保会议之机,由一些社会名流组织的“生态公开性”组织举行了对政府表示不满的签名活动、抗议集会和游行。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辞职。但是,11月中旬,索非亚再次爆发示威游行,10万人走上街头高呼“自由”、“民主”的口号,要求对日夫科夫进行审判。12月7日,反对派组织“民主力量联盟”成立,声称将“推动国家的民主化与改革进程,促进实现多党制的社会管理原则”。[35]它要求取消宪法中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以及解散共产党在企业和其他工作单位的基层组织,并继续组织大规模的集会和游行以对保共施加压力。12月13日,保共中央再次举行会议,决定将日夫科夫开除出党。1990年初,保共召开了第十四次(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宣言》,宣布要在保加利亚建设人道的社会主义社会,承诺放弃对政权的垄断和实行自由选举。4月,保共宣布更名为社会党。在6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社会党赢得了400个席位中的211席。11月,国名被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但是,以“民主力量联盟”为首的反对派拒绝同社会党合作,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反政府活动,并在1991年的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了对社会党的微弱多数(34.36%对33.14%),其成员同时取得了总统、议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的职位。

在东欧国家中,罗马尼亚的动荡开始得比较晚,但是最为激烈。在这一过程中,罗共中央总书记、国家总统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一起被处死。

在1989年11月下旬召开的罗共十四大上,已经执政23年之久的齐奥塞斯库再次当选为总书记。他在会上对东欧一些国家的形势表示了担忧,声称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然而,三个星期以后,12月16日,罗马尼亚西南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就爆发了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它又很快地演变成了一场骚乱,当局在出动军队后才得以控制形势。12月20日蒂米什瓦拉再次爆发了骚乱和流血冲突,正在伊朗的齐奥塞斯库被迫中止访问于当日回到国内。21日,罗共和政府在布加勒斯特广场召开群众大会,以谴责蒂米什瓦拉发生的事件。但是,集会尚未结束,几万学生和群众便在市中心开始了反政府的游行。齐奥塞斯库试图出动军警镇压,事态进一步恶化。次日,一方面,反政府的示威活动蔓延到全国;另一方面,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因拒绝执行向游行队伍开枪的命令而以叛国罪在党中央大厦被处决,罗军队因此倒戈,占领了中央大厦、电台、电视台和机场等重要设施。眼看局势已无法挽回,齐奥塞斯库夫妇于中午仓皇出逃。当晚,前罗共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宣布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全部政权。第二天,齐奥塞斯库夫妇在家乡被捕,并于两天后被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1989年12月底,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1990年4月,它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放弃一党领导体制,实行多元化政治制度、自由选举和三权分立。5月,罗马尼亚举行大选,救国阵线委员会在参众两院都获得绝对多数的席位,伊利埃斯库当选总统。

面对着东欧出现的剧变,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采取了比较主动的姿态。在1989年9月和1990年1月举行的中央全会上,阿劳动党都提出,必须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要克服党政不分、机构膨胀、官僚主义等弊病,并扩大使用经济杠杆的范围。随着国内不满情绪的上升和外界压力的增大,阿劳动党又在4月的中央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尽管如此,在反对党民主党的推动下,国内长期积累的矛盾还是很快表面化,从7月起出现了难民潮、罢课和罢工潮乃至骚乱,民众和军警发生了冲突。在此形势之下,1990年末阿劳动党决定取消宪法中关于劳动党是国家唯一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同意在1991年3月举行多元差额的自由选举。在这一选举中,劳动党在人民议会以67.6%对30%取得了对民主党的优势,在全部250个席位中占有169席,民主党则获得75席,劳动党第一书记阿利雅当选为总统。4月26日,新议会通过《宪法主要条款法》,将国名从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规定国家要实行民主法治、三权分立和政治多元化。在6月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阿劳动党被改组为社会党,并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但是,在1992年3月提前举行的人民议会选举中,社会党还是未能维持对政权的控制,仅获得140个席位中的38个,民主党则获得了92个席位,负责组阁。阿利雅遂也辞去了总统职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