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发生剧变后,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华约组织以及经互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彻底解体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这也是冷战结束的又一个主要标志。
1.华约组织的解体
自1989年起,在东欧政局出现剧烈变化的同时,华约组织也面临新的挑战,陷于生存危机。苏联首先作出的反应是对其华约政策作出某种程度的调整。1990年6月,作为华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的政治协商委员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该条约的前途问题。这时大多数东欧国家的代表都已经变成原共产党政权的反对派。会议发表的宣言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肯定东欧国家的形势发展,认为这为克服集团安全模式和欧洲分裂创造了条件,符合各国人民在相互协调、没有人为障碍和意识形态敌视的情况下生活的愿望。第二,主张在双边和多边基础上同北约进行建设性的协作,推进赫尔辛基进程,建立新的全欧安全体系以及和平与合作的统一欧洲。第三,决定成立成员国政府全权代表临时委员会,着手重新研究华沙条约的性质、职能与活动。[41]7月15日,该临时委员会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会议,研究各成员国有关改造华约的具体设想。
但是,东欧政治的迅猛变化打乱了苏联的计划。1990年9月24日,即在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2+4”外长会议举行以后不久,民主德国在柏林签署了从10月3日起正式退出华约的议定书,以确保即将实现统一的德国的联盟属性,即依旧是北约组织的一员。而对那些刚刚上台的东欧国家的政府而言,民主德国从华约的出走无疑是个提醒和鼓励。它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华约的性质、职能与活动的调整,而是谋求彻底踢开这副枷锁。1991年2月25日,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特别会议,发布了《华沙条约缔约国布达佩斯声明》,并一致通过和签署了《议定书》。上述六国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这些文件上签字。声明首先分析了欧洲的形势,声称欧洲国家已经“终于从过去对抗与分裂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个“民主、和平与统一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其次,声明宣布了与会国的重要决定:“作为平等主权国家”的华沙条约缔约国“决定在1991年3月前取消它的军事组织和结构”;“在新形势下会议代表国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将在双边基础上进行”。最后,声明强调了这一决定的作用:它“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欧洲军事潜力”,“进一步促进实现由集团机制向全欧安全机制的转变”。[42]议定书则具体规定同年3月31日起中止在华约范围内签订的一切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约的所有军事机构,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约”六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华约政治协商会议的最后一次会议,又签署了一份《议定书》。其中规定,考虑到北约和华约业已声明“彼此不再是对手”以及要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与会各国决定废除“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1985年4月26日签署的《关于延长〈华沙条约〉议定书》”;彼此间也“不相互提出因《华沙条约》所引发的财产要求”。[43]自此,存在了36年的华约组织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2.经互会的解散
东欧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更迭后,主要由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基础也发生了动摇。在1990年1月于索非亚举行的经互会第45次会议上,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对彻底改造经互会达成了共识,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对经互会的机构和活动进行改革的构想,制定新的经互会章程。各国原则同意苏联的相互贸易将按国际市场价格以自由外汇结算的建议,但在实施进度和方法上未能达成一致。6月29日,苏联国家银行受苏联政府的委托正式通知经互会秘书处和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从1991年元旦起,苏联退出以转账卢布进行结算的体系,同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均以自由外汇结算和支付。10月下旬,经互会专家工作小组会议在布拉格举行,商讨与经互会改革有关的问题。与会者均肯定了参加新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签署新的组织章程的意向。在1991年1月初于莫斯科举行的经互会执行委员会第134次会议上,各成员国同意以一个新的经济合作组织来取代经互会,并决定于2月底举行经互会最后一次会议,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解散经互会的文件和通过新的经济合作组织的章程。
但是,由于各成员国对这一新组织的性质和范围存在分歧,最后一次经互会会议被一再推迟,直到1991年6月28日才得以在布达佩斯举行。九个成员国的代表签署了解散经互会的议定书,它规定90天后经互会章程失效、经互会解散。建立新组织的问题则留待以后讨论。
五、苏联的瓦解
冷战初期形成的东方阵营的两根支柱——华约组织和经互会——在1991年年中折断后不久,由于各加盟共和国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作为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也宣告解体。至此,东方阵营已经不复存在。
1.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主义运动
苏联的瓦解始于波罗的海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独立运动。在1939年8月23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次年,它们被迫加入了苏联。
1990年3月中旬,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立陶宛国独立”的法令,率先宣布将国名从“加盟共和国”改为“共和国”,并呼吁国际社会承认其独立地位。5月初,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波罗的海三国还在塔林举行了会晤,签署了合作宣言,承诺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实施相互支持。
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更是将苏联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人代会通过了关于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宣称俄联邦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俄联邦拥有“绝对主权”,保留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随后,其他加盟共和国,包括乌兹别克、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土库曼、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也纷纷仿效,发表了主权宣言。其中一些还就加强合作、联合对付中央的问题签署了协议。
面对苏联解体的危险,戈尔巴乔夫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他先是采取了软的一手,提出了制订可使各加盟共和国获得更多权力的新联盟条约的建议,并在1990年11月下旬公布了这一条约草案。该文件规定,对旧联盟体制进行调整,成立“主权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各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各共和国赋予联盟的权限主要包括:捍卫联盟及各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批准并执行联盟预算,发行联盟货币。[44]但是,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等对此采取了消极或者抵制的态度,在立陶宛还出现了动乱。在此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采用硬的一手。1991年1月中,苏联坦克进入立陶宛,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对。面对强大压力,3月17日,苏联就是否保存联盟问题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公决。尽管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等的反对,仍然有80%的公民参加了投票。结果,其中76.4%的人赞成保留联盟,仅有21.7%的人持反对态度。利用这一有利形势,4月23日,戈尔巴乔夫同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等九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发表了关于稳定国内局势、克服危机的联合声明(即“9+1协议”),在强调采取措施恢复宪法秩序的同时,声称克服危机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投票结果签订各主权国家的新条约。7月12日,新联盟条约草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获得通过。8月14日,其正式文本《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并计划在8月20日由各加盟共和国签署。
2.“8·19”事件
但是,就在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著名的“8·19”事件。当天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称,鉴于戈尔巴乔夫因为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履行总统的职责,根据苏联宪法,他本人即日起代行总统职务,以他为首的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国家的全部权力。紧急状态委员会随即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苏联“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苏联人民应当支持该委员会以使苏联摆脱危机。[45]同时,它宣布在苏联的部分地区实施为期六个月的紧急状态。
当天中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了《告俄罗斯公民书》,谴责亚纳耶夫等人的行动是一次“反宪法的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奋起反击,包括实施总罢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要求尽快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并以停止援助相威胁。次日,叶利钦发表声明,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联军队,并命令它们返回原驻地。21日下午,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行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最高苏维埃则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立为非法。当晚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休假地发表声明,称“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并于翌日回到莫斯科。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除自杀身亡的内务部长普戈外均被逮捕。
3.苏联的最终瓦解
8·19事件以后,苏联的政局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共产党迅速丧失了自己的领导地位。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他的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则由它们自己决定。另一方面,威望陡增的叶利钦趁机夺取了联盟中央的重要权力、财产和机构,其他共和国也在各自境内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作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已经变得有职无权。在此形势下,分离运动愈发势不可挡。
1991年8月20日和22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像之前的立陶宛一样正式宣布独立。截至9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俄罗斯虽然没有这么做,但它表现出来的大俄罗斯主义只是推动了其他加盟共和国实施分离主义的决心。12月1日,在乌克兰进行的全民公决中,90%的选民赞成脱离苏联而独立。成为乌克兰首任总统的克拉夫丘克则宣布不准备签署任何新的联盟条约。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与波罗的海三国外,以俄罗斯为首的11个宣布独立的前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该宣言强调,“随着独联体的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停止存在”,由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宣言还确认,独联体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联合组织。[46]阿拉木图会议之后,这11个国家的领导人致函戈尔巴乔夫,通知他苏联以及苏联总统的职位都已不复存在。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并把核电钮交给了叶利钦。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宣布苏联正式停止存在的宣言。至此,即将迎来其69岁生日的苏联正式瓦解。
复习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中导条约
3.“8·19”事件 4.柏林墙
5.波兰团结工会 6.两伊战争
7.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8.北约的“双轨决议”
9.欧洲政治合作(EPC)机制10.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2+4”会议
二、探索与思考
1.如何理解美苏关系第三次缓和的特点及表现?
2.如何理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如何理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背景?
4.如何理解德国统一的背景、实质和影响?
5.如何理解华约解体和经互会解散的背景和影响?
6.如何理解苏联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7.如何理解欧共体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背景及表现?
8.如何理解20世纪80年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特点?
【注释】
[1]Joseph L.Nogee &Robert H.Donaldson,Soviet Foreign Polic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9,pp.317-318.
[2]Stephen E.Ambrose,Rise to Globalism,New York:Penguin Books,1985,p.322.
[3]Joseph L.Nogee &Robert H.Donaldson,Soviet Foreign Polic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9,p.319.
[4]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uclear Arms Control:Background and Issues,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85,p.145.
[5]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世界军备与裁军简明手册》,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6]王永建:《超世纪太空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7]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9》,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版,第324—325页。
[8]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6》,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0页。
[9]伊朗门事件是指美国因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而造成的政治丑闻,国际新闻界普遍将其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
[10]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8》,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1—303页。
[11]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9》,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版,第290页。
[12]同上书,第169页。
[13]同上书,第167—168页。
[1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9》,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版,第150页。
[15]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7》,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80、283—284页。
[16]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9》,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版,第42页。
[17]Sir William Nicoll &Trevor C.Salmon,Understanding the European Union,London:Longman,2001,p.349.
[18]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页。
[19]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7》,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20]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354页。
[21]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5》,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3页。
[22]廖光生编:《中日关系与亚太区域合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23]刘善继等:《当代外国军事思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24]同上书,第144页。
[25]“日本同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RJ198501011.htm>。
[26]The Brandt Commission 1983,“Common Crisis,North-South:Co-operation for World Recovery”,pp.26-27,<http://files.globalmarshallplan.org/inhalt/coc_2.pdf>.
[27]“Caracas Programme of Action adopted by the Higher Leve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held at Caracus from 13to 19,May 1981”,<http://www.unctadxi.org/Secured/GSTP/Declarations/1981Caracas_E.pdf>.
[28]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9》,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版,第324页。
[29]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30]同上。
[31]苏波关系史上的“空白点”是指过去苏联和波兰官方都避而不谈或简单一带而过的一些敏感事件。
[32]宫少朋等:《冷战后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33]宫少朋等:《冷战后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3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89》,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版,第85页。
[35]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36]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7]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8]宫少朋等:《冷战后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39]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90》,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0年版,第405、406页。
[40]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41]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42]“华沙条约缔约国布达佩斯声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ba74801008qj5.html>。
[43]“关于废除华沙条约的议定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ba74801008qj5.html>。
[4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92》,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2年版,第232页。
[45]同上书,第228页。
[46]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92》,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2年版,第414—4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