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国进入一轮衰退期,而且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引起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各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力度空前的“救市”措施,2009年下半年起世界经济即触底反弹。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时,它仍然处在缓慢和艰难的复苏过程之中。
1.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和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风暴。它从2006年春季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因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所造成,反映了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弊病。
美国的次贷危机从不同方面损害了其经济:第一,导致多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增加和流动性的缺失,进而引发它们的倒闭。第二,抑制了美国个人消费需求,而美国经济的70%是由此种消费所支撑的。第三,损伤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导致了失业大军的扩大。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迅速进入一轮衰退期,按照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2007年全年GDP增长率仅为1.913%,为五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为-0.337%。[64]
与此同时,在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首当其冲的是发达世界,特别是欧洲。由于购买了美国大量次贷等“有毒”金融资产,发达国家的许多金融机构深陷困境,股市震荡、失业剧增、经济衰退。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的GDP自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就出现了负增长。同样按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它们全年的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999%、2.192%和3.633%下降到2008年的0.376%、-1.042%与-0.968%。整个发达世界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2.801%跌至2008年的0.069%。[65]
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世界也无法置身事外,经受了股市暴跌、货币急剧贬值、外资大量撤出、经济减速。例如,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0.6%降到2008年的7.8%,俄罗斯从8.535%降到5.248%,拉美和非洲地区则分别从5.7%和6.2%下降到4.6%与5.2%。整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增长率则从2007年的8.789%降到2008年的6.09%。[66]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尤为困难,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社会的援助。
总的来看,整个世界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5.438%降为2008年的2.807%。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2009年上半年的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是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严重的衰退。
2.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
面对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的普遍下滑,从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协调,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救市”措施,包括向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注入巨额流动资金、联手降息、向银行提供或者增加贷款担保、实施经济刺激方案、向汽车等行业提供紧急救助等。11月,美、欧、日和“金砖四国”等20国的领导人又在华盛顿就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举行峰会。他们一起分析经济形势,确定解决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则,评估国际社会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商讨需要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会议发表的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并实现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67]
由于各世界主要经济体相互协调合作,并采取了力度空前的“救市”措施,2009年下半年起,世界经济触底反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从急跌转到缓慢回升,由衰退走向复苏。第三、第四季度美国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2.7%,日本为4.8%和1.3%,欧元区最差,为1.5%和0.6%。[68]但是,由于上半年严重衰退,从全年来看,发达国家的GDP在2009年仍然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美国为-3.069%,欧元区为-4.387%,日本为-5.527%,英国为-3.974%,而整个发达世界为-3.47%。[69]
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明显好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其GDP增长率虽然比2008年又有明显下降,但是还是保有2.668%的水平,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其中,中国为9.214%,印度为5.037%。正因为如此,这一年整个世界的GDP增长率为-0.59%。[70]
在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一年发达国家的GDP增长率上升到了3.012%,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则提高到7.614%,整个世界的GDP增长率也达到了5.221%。[71]虽然如此,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仍然是一个缓慢和艰难的长期过程。此种状况对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造成了经济问题,而且造成了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它们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