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给劳动以准确定位至关重要。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关键不在是否有资本,而在究竟是资本在起决定作用,还是劳动在起决定作用。核心问题可能就是在这里。当然,在今天的世界上,你找不出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找不出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并不都处于被支配地位;而在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也并未完全占据支配地位。坚持劳动价值本体,方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财富的创造需要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这些资源属于整个社会所有。利用这些资源真正创造出财富的是劳动。起初是简单的劳动,后来是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资本与劳动都从属于土地;资本主义时代,土地与劳动都从属于资本;社会主义时代,由于生产高度社会化,基本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劳动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主导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或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劳动神圣,劳动者神圣!
当然,今天的社会主义实际的发展水准还没有那么高,生产远没有那么全面地高度社会化,基本生产资料也没有全部真正归全社会共同所有,劳动也就不可能真正主导资本与土地,真正主导整个中国社会。我们正处在发展与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土地在许多领域、许多环节仍起着某种主导作用,劳动在不少场合依然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增加了客观现实的矛盾性、复杂性。
就劳动本身而言,现在分野也越来越明显。体力劳动以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强度的大小作为度量劳动价值的主要指标,这类劳动还大量存在。由于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代表了复杂劳动的知识型劳动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越来越具有大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特点,科学技术劳动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中最重要的劳动,创造更高价值的劳动。与此同时,经营管理、信息咨询、头脑风暴、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专门的劳动形态。经济全球化引发各种经济资源大量地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配置,上述三种劳动的劳动者也经常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今天,崭新的知识型劳动在中国正在迅猛壮大,但中国还有相当广大的农村仍然依托于土地从事以手工为主的农业生产劳动。对劳动者进行高攫取高压榨的劳动,在不少地方、不少行业依然存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为主要手段的体力劳动仍很普遍。所有这一切,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也使中国处理好各种不同的劳动及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格外复杂,格外重要。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如何处理好资本、土地、劳动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如何处理好资本与土地人格化的各种代表者及各类劳动者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缓和乃至消除它们之间的冲突,使它们为了社会主义共同目标而充分发挥各组的潜能。而要真正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坚持运用法治的方法,有效地破除业已形成的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的阻挠,有效地排除山头主义、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所驱动的特殊利益的干扰,有效地化解由一些分众化小团体打着代表“民意”的旗号将“小众”的利益诉求强加于全体人民所带来的纷扰。
列宁1915年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6]。列宁称“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适应了进行推翻旧政权的暴力革命的需要。中国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朱熹的“一分为二”,再到方以智的“合二而一”,这种传承发展的辩证法的优秀传统,重在对立面的互相连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更适应于体制内不断改革以完善自身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略继承与大大拓展深化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也继承与大大拓展深化了道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改革的核心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事物只有在矛盾运动中才会充满活力。掌握了辩证法这一宇宙发展的根本法则,就掌握了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金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