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过程,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展开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国内外新的局势,我们党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问题,逐步开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小康社会的构想也正是在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中提出的。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7]随后,从十三大开始,小康社会成为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其目标大体是: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实现“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十六大提出了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全面建设”的历史时期;经过十七大的发展完善后,十八大着重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即将来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切近也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这是由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决定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实现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其重点在“全面”二字。
“全面”意味着小康社会的内容、水平、标准和要求获得总体的实现,全面地进入到人民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这样的“全面”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涉及的范围全面。在20世纪末,中国已经达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总体水平的小康是指作为整体的中国社会达到了小康的指标,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在平均数上达到了这一指标。但是具体到我国内部的特殊情况,由于国家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小康社会尚未全面占据各个不同的地区乃至各个不同的人群。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要解决这些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使得中国社会中各个地区、各种群体、各个层级、各个民族,都从总体上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不让一部分人掉队,不让一部分地区或民族掉队。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求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覆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目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体现在“五位一体”发展的所有领域。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小康,同时也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生态建设领域中的小康,是所有这些领域都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水平。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也无论是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强调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果与取向来看,由于这一目标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进程,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这一方面是指物质财富增长的成果要能够全民共享,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水平应当体现在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之中。这一点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与政治的“硬实力”,也需要精神文明与科学文化的“软实力”。只有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各个方面的现实基础时,才能为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