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要素的生成

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要素的生成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标志着政治文明形态复原阶段结束,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主体要素生成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作为现代社会的基因——市场开始嵌入中国社会。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的生成是遵循党建国家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因此,政党起着领导与推动作用。

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间这一段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有经验和成果,也有教训与不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建设来说,从教训来看,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一是要将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化逻辑需要与政治形态整体要素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否则,就可能使组织化逻辑走向极端后导致整体发展陷入危机。二是中国政治发展必须遵循以下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重视政治形态各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推动政治形态的各要素平衡发展与整体关系构建,否则也将导致整体政治发展的失衡。

正是在总结与吸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中共中央作出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决定。通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从政治建设角度来看,目前进入了政治文明形态复原阶段。通过改革开放,在政治上,推动以党政分开为目的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上,推动以市场经济为诉求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在复原阶段不是进行单纯的复原,而是以改革方式实现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复原。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标志着政治文明形态复原阶段结束,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主体要素生成阶段。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作为现代社会的基因——市场开始嵌入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强调契约以及契约双方主体平等的内涵,使中国社会主体的主体性生成有了制度性基础,由此导致在经济领域开始实现基于市场的自我组织化,并在此基础上,使主体性生成与自我组织化有着溢出经济领域进入其他领域的可能。

基于契约的市场经济运行,按道理就应该遵照公平与公正原则,但是在现实中运行的市场并非就能公平与公正,这就要求有一种现实力量来保证其实现。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这种力量应该由国家权力来担当,但国家权力也可能导致不公平,这就要求有一个各方都遵循的规则来保证,这就是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法治力量。这也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法治建设的发展,因此,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了依法治国,从而标志着现代国家的建设开始进入了遵循现代政治方式的全面发展阶段。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的生成是遵循党建国家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因此,政党起着领导与推动作用。然而,反过来,政党要能够做到有效与持续领导,就必须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而不断推动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依法治国的提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于是,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推动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背景下进行创新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社会主体性也不断增强。同时随着互联网普及,基于利益、兴趣与价值相近的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或物理空间内结成了各类社会组织,使社会开始实现自我组织化。这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基础开始生成。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并针对不断生成的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社会力量,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

至此,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形态的结构性主体要素的现代市场、现代社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看来,市场与狭义社会也可统称为社会)、现代国家和现代政党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生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