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南亚宗教与文化

东南亚宗教与文化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亚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11个国家,总人口5.2亿,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2005年东盟国家的GDP已经达到了8745亿美元。东南亚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至此,东南亚的民族构成大致稳定了下来。原始宗教信仰,是东南亚宗教信仰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说是第一阶段。巨石文化是用巨石表现宗教崇拜的文化。

一、东南亚简况

东南亚,从地理概念上讲,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位,是指与中国毗邻的亚洲东南部,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区域。东南亚整块地像一个大盆地,边高中低。东南亚大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或者说分为半岛部分和海岛部分。东南亚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11个国家,总人口5.2亿,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东南亚北接中国大陆,南望南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印度毗邻,是连接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处于马来半岛与印尼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最窄处仅为37公里,是东北亚与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和商贾必争之地。

中南半岛地区的西北、北部和东北部被高山环绕,半岛上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等多条自北向南纵贯奔淌的江河,这些江河均源自中国,分别注入印度洋、莫塔马湾、泰国湾和南中国海。半岛东南侧环抱半岛的弧状火山脉形成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半岛的南端狭长,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成为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7国。

马来群岛分布在中南半岛的东南面,澳大利亚的北面,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南北纵横约3500公里,东西6400公里,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海岛部分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但是学者们习惯上把马来西亚、新加坡也算在海岛国家内。这样,半岛国家有5个,海岛国家有6个。

东南亚地区又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被非常看好的地区。1996年东南亚地区的GDP已经达到了7300多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6943亿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新加坡和文莱已经突破了3万美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及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使得东南亚经济“由盛转衰”。进入21世纪以后,东南亚各国经济逐步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恢复过来,发展形势喜人。2005年东盟国家的GDP已经达到了8745亿美元。东盟还是一个在世界事务中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组织,自从1997年东南亚10国大东盟成立以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越发显得突出,成为21世纪亚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二、东南亚的民族形成

在东南亚,据中外学者们考证,从民族构成上讲,现在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的尼格利陀人,俗称“小黑人”,是东南亚这块土地上的原始土著民族;一类是公元前后从中国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南迁进入东南亚各国定居的属于蒙古人种的民族。

在东南亚这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大约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东南亚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考古证明,东南亚在旧石器早期已经有原始人居住和活动的遗迹。人类学家公认,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腊玛古猿。但是,1979年,缅甸曼德勒大学人类学家与美国人类学家一起,在曼德勒以西崩当崩尼山区发现了比腊玛古猿还早1000万年的古猿化石4件和骨骼化石碎片,经考古鉴定,这些古猿化石是大约40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

考古发现的“爪哇直立人”和“缅甸人”证明,在东南亚这块土地上,最晚在50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存在以及人类活动。爪哇猿人出现30万~40万年以后,又出现了梭罗人。梭罗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人群,即尼格利陀人,俗称“小黑人”。

据人类学家研究和考证,继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的“小黑人”以后,进入东南亚这块土地上的人群是中国西北、华南、西南地区的氐羌、百濮、百越等族群,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他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陆续离开了故乡,沿着起源于中国西南流经中南半岛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等河谷向南迁徙到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地区。最早进入东南亚的是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型蒙古人种。他们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进入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半岛地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人沿着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等长江大河的河谷最早进入东南亚,由东向西逐渐定居在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家。

在公元前4世纪初,氐羌人开始从中国西北向南迁徙,于公元前1世纪或者2世纪进入东南亚的缅甸境内。属于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的百越族群,大约于公元之初或者在公元1世纪前后,从中国的华南进入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以及缅甸。至此,东南亚的民族构成大致稳定了下来。

三、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

在人类的早期,人既受自然力量的支配,又受社会力量的支配,这两种支配原始人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就在原始人的幻想中反映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氏族祖先的崇拜。这两种崇拜对象是原始氏族宗教的基本对象,在整个原始社会时期的各个阶段,尽管崇拜对象日益增多,崇拜方式日趋复杂,但都是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衍化而来。

东南亚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东南亚原始文化。东南亚原始文化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原始崇拜盛行,二是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

东南亚原始信仰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东南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东南亚原始生产力的直接反应。

原始宗教信仰,是东南亚宗教信仰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说是第一阶段。它包括了自然现象崇拜、 自然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传统神崇拜等。

巨石文化是用巨石表现宗教崇拜的文化。东南亚很多民族包括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的人民都崇拜巨石,并在巨石上设神龛、建佛塔、做祭祀

东南亚的铜鼓文化反映出东南亚原始文化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纯到丰富的逐步发展,是东南亚原始文化的集大成者。铜鼓文化是东南亚文化发展到高级的产物,它是东南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体现。它反映了东南亚居民当时的劳动与生活,反映了当时东南亚居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体现了东南亚居民的心理活动和宗教信仰。

东南亚这些原始崇拜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婆罗门—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相融合,成为东南亚国家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现在,在东南亚国家,人们虽然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宗教,但还一直信奉原始神祇崇拜。以信奉外来宗教为主,也同时信奉原始宗教,这种混合信仰是当代东南亚国家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

四、四大宗教传入东南亚

东南亚宗教信仰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时期。该时期,世界上四大宗教,其中包括婆罗门—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宗教先后传入东南亚地区,对东南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东南亚半岛地区绝大部分国家宗教信仰呈现印度化趋势,东南亚海岛地区绝大部分国家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化趋势。

印度宗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传入东南亚以后,东南亚文化呈现的特点是:印度的婆罗门—印度教与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以及西方的基督宗教与东南亚原始文化并存,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并逐渐形成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和东南亚文化的统治地位。

从东南亚宗教传播的历史来看,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一是伴随经济贸易活动传教,这部分宗教主要是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二是通过传教士传教,以基督宗教为主;三是通过移民传教,主要是华人、华侨把他们所信仰的佛教、道教和中国民间宗教带入东南亚;四是通过殖民传教,具体的体现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殖民活动,将基督宗教带入东南亚地区。

(一)婆罗门—印度教传入东南亚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印度各种民间信仰而逐渐形式的。印度远古宗教为吠陀教,以《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婆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为其主要经典,辅以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在印度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吠陀教内部出现改革,开始强调“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从而演变为反映印度古代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之等级社会的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其他社会阶层因不满“婆罗门种姓第一”之规定和婆罗门在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形成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所谓“沙门”即当时反对婆罗门教思潮各派出家人的通称,随着沙门思潮和佛教等新宗教运动的兴盛,婆罗门教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印度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婆罗门教多次摆脱危机,得以复兴。尤其是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的建立,使婆罗门教文化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及后来印度教的基本法规《摩奴法法》《耶阇瓦尔基耶法》和《那罗陀达法典》得以编撰问世,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先后完成,其宗教哲学的系统化和神灵崇拜的兼容并包,标志着婆罗门教向印度教的过渡与转化。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他按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座寺院,又仿照佛教僧伽制而组成“十名教团”。这一改革标志着印度教的正式诞生,也代表着印度教徒有组织的开始。印度教崇奉“三神一体”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这三大主神,认为它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维护”和“毁灭”这三种不同作用和力量,如毗湿奴象征创造,湿婆象征破坏,而梵天则为二者之间的维持者等。

印度的婆罗门教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传入东南亚的缅甸,公元1世纪以前传到柬埔寨与当时属于柬埔寨领土的越南南部的占婆王国,公元前1世纪传入泰国,公元1世纪左右传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公元4世纪以后印度教传入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婆罗门教传入东南亚以后,在东南亚地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印度的上座部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以及西方的基督宗教传入东南亚,并在东南亚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婆罗门教已经基本上消失,信奉印度教的人数越来越少。今天,只有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居民仍然信奉印度教,但是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印度教,而是和巴厘岛土著居民原始信仰相结合的印度教。

(二)佛教传入东南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族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他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生于现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据说他曾受婆罗门教传统教育,29岁出家,经过6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沉思而成道,于35岁时创立佛教,广收门徒,在印度恒河流域进行传教活动。到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出现了“大乘”“小乘”两派。“乘”是“乘载”“道路”之意,后期的佛教自称为“大乘”,即“大道”“众载”,认为本派能普度众生,救赎他人,而把前期佛教贬称为“小乘”,认为它只能自我解脱而无力顾及他人。所谓“小乘”则自称为“上座部佛教”,而不接受“小乘”之称,公元7世纪以来,“大乘”佛教有些派别与印度传统宗教婆罗门教相混合而形成佛教密宗。公元八九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兴盛,佛教在即印度开始衰微,到13世纪竟至消亡。自公元1世纪以后,佛教传入亚洲各国,形成了东方的世界性宗教。传入中国汉地和朝鲜、 日本、越南的称北传佛教;传入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为小乘佛教,亦称南传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在东南亚国家中,佛教信仰分为上座部佛教和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在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比较盛行。北传佛教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比较盛行。

上座部佛教公元前3世纪传到东南亚的缅甸和泰国;公元3世纪传入印度尼西亚;公元13世纪传到了柬埔寨;公元14世纪传入老挝。北传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马来西亚;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传入越南;公元3世纪传入柬埔寨;公元6世纪以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公元19世纪佛教由华人传入新加坡。总体看来,东南亚大部分半岛国家信仰呈现上座部佛教化态势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

上座部佛教至今仍然在东南亚半岛国家中占据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成为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4国文化的核心,形成了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和教规成为绝大多数东南亚半岛国家人民的精神支柱,使缅、泰、老、柬4国人民形成了具有浓厚上座部佛教色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座部佛教成为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衡量伦理道德的准则,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与佛教教义相一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东南亚半岛国家文化的一大亮点。

北传佛教主要盛行在东南亚半岛国家越南和海岛国家,具有较强的华化佛教的特色。

(三)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

伊斯兰教在我国旧称回教、天方教或清真教,其教徒通称为穆斯林。它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主要流行于亚、非两洲,现在也已逐渐渗入西方各国。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都被定为国教。伊斯兰教本为阿拉伯民族的宗教,所信奉的是唯一真主“安拉”,信徒们称其教主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借此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死后,他的门徒和亲友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相继担任统一国家的政、教、军的首领,号称“哈里发”(“继任者”),史称四大哈里发时期。此时,伊斯兰教的势力开始向外扩张。到8世纪初已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从此,伊斯兰教的影响便远远超出阿拉伯世界,波及波斯、巴基斯坦、印度、中国等国。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主要是穆斯林商人活动的结果。伊斯兰教在公元13世纪前后传入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并使得东南亚海岛地区国家信仰逐渐伊斯兰化。东南亚海岛国家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沙斐仪派。在海岛国家中,只有菲律宾信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而不是伊斯兰教,这主要是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所致。公元15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传入缅甸和柬埔寨等其他东南亚半岛国家。

在半岛地区国家,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伊斯兰教存在,但是和海岛国家比起来信仰人数少、规模小,并没有占据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而在东南亚绝大多数海岛国家中,伊斯兰教却是主要信仰的宗教,正如日中天,兴旺发达,对人们的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很深的影响。由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国家的发展,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成为人们每天都要背诵的经典,成为东南亚海岛国家文化的核心,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伊斯兰教文化是东南亚海岛国家文化的一大亮点。

(四)基督宗教传入东南亚

基督宗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它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最初是从古代犹太教发展而来,后流传于罗马帝国全境,4世纪时得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遂得到了罗马帝国国教的地位。从此,基督宗教就成了西方世界2000年来的文化的根本特征,并流传到世界广大地区。基督宗教分为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系。其中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以梵蒂冈为中心,拥教皇为首领。东正教独成一体开始于1054年,即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产物,西边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形成天主教,东边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教会则形成东正教。东正教后来又分为俄罗斯正教和希腊正教等多元系统,形成西亚、东欧等地区的宗教特色。新教又称“抗议宗”(或“抗罗宗”),即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从西欧天主教分裂出来的一些新宗派,故称新教,在中国又习称基督教或耶稣教,它后来发展为上百个教派。新教中还包括英国教会(即“英格兰圣公会”),其首脑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基督宗教在东南亚每一个国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无论在半岛国家中,还是在海岛国家中,基督宗教传入的时间都要晚于其他宗教。一般来说,基督宗教传入东南亚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统治开始的。公元16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先后进入东南亚,把东南亚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基督教—天主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就是从这时开始的。16世纪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开始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播。19世纪开始在柬埔寨、老挝、新加坡传播。由于佛教、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人们信仰的主要宗教,因此基督教的发展并不顺利,信仰人数也不多。目前,在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天主教国,信教人数占全国人口的90%左右。此外,在缅甸北部,基督教(新教)在缅北少数民族中信仰人数较多。

(五)儒、释、道三教合一信仰传入东南亚

儒教、北传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中国的宗教信仰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资料显示,无论在半岛国家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还是在海岛国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宗教信仰也都传入上述国家,并在上述国家的宗教信仰中占有一席之地。一般说来,儒、释、道三教是随着中国迁移至东南亚定居的华侨、华人传入东南亚各国的。目前,信仰儒、释、道的也主要是中国移居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群体。在东南亚,儒、释、道三教合一信仰在越南影响较大,而在其他国家影响较小。相比较而言,儒、释、道三教合一在越南信奉者最多,马来西亚、新加坡次之,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再次之。

五、东南亚宗教与社会

东南亚这种混合的宗教信仰的形成,这种外来宗教与东南亚原始神祇崇拜的有机结合,必然要体现在东南亚文化的各个领域。东南亚宗教对东南亚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广泛的,它涉及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学、文化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东南亚人民的心中,成为东南亚人民的精神支柱,成为东南亚人民衡量是非标准和判断能力道德准则。

东南亚宗教对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影响很大,在经济发展上,东南亚宗教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上,东南亚文化的每一个层面都显现着东南亚宗教的影响。东南亚宗教是东南亚文学发展的源泉。东南亚的音乐舞蹈深受东南亚宗教的影响,许多音乐和舞蹈都是东南亚宗教的最好体现。同时,东南亚宗教也体现在东南亚各国的建筑艺术中,并与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密切相关。

纵观东南亚国家的风俗习惯,无处不禁套着中国宗教的影响。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国家里,建塔习俗、听经习俗、出家习俗、布施习俗、婚丧嫁娶习俗、尊老爱幼习俗、崇拜与禁忌习俗等,都是长期在佛教的影响和熏陶下中逐渐形成的。在东南亚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徒的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命名习俗、婚丧嫁娶习俗、割礼习俗、祈祷习俗、崇拜与禁忌习俗,无不具有伊斯兰教的特点。

东南亚宗教与东南亚社会,从外来宗教的传入,到外来宗教与东南亚当地原始神祇信仰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东南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形成,使得东南亚文化五彩缤纷、各具特色,在东南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2]王民同.东南亚史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3]姜永仁,傅增有,等.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