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教师的选择
三兄弟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活,一个叫怨天,一个叫怨地,另一个叫无悔。
三兄弟结伴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幕天席地,遭遇漠漠尘沙,翻过七座高山,涉过二十一条大河,终于来到了一座繁华热闹的集镇。这里有三条大路,其中只有一条能够通往城市,但谁也说不清究竟哪条才是。
怨天说:“咱老爷子一辈子教我的只有一句‘听天由命’,我就闭上眼睛选一条,碰碰运气好了。”他随便选了一条,走了。
怨地说:“谁叫咱们生在那个穷地方呢,我没读过书,计算不出走哪条路最有可能,我就走怨天旁边的那条大路吧。”怨地拍拍屁股也走了。
剩下的是一条小路,无悔拿不定主意。他想了又想,决定还是先去镇子里问问长者。长者见了他,但仍然是摇头,“没人到过城市,因为它太远了。而且我们这里的生活过得也不错。不过,孩子,我可以把我祖父的话告诉你——走错的也是路。”
无悔记着长者的诚挚教诲,踏上了那条小路,追寻他的城市之梦。他经历的痛苦、艰难无与伦比,但是,每一次挫折、每一回失败都没有打倒他。当他面临绝境时,总是对自己说“走错的也是路”,于是他挺过来了。在十年后的一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凭着他杰出的韧劲与毅力,从一元钱的生意做起——擦皮鞋、捡垃圾、端盘子,后来他成为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蓝领、白领,直到自己独立注册了一家公司。
三十年后,无悔老了,他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只身回乡寻找当年同行的兄弟。依然是那个贫穷的西部小村,依然是茅屋泥墙,怨天和怨地住在里面,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三兄弟各自叙述了自己的故事。怨天沿着大路走了五个月,路越来越窄,野兽出没,一天黄昏他差点被狼吃掉,只好灰溜溜回来了。怨地选的那条路跟怨天并无区别,回来之后,他觉得一辈子不能抬头做人。无悔叹息地说:“我走的路和你们的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选定了就绝不回头。”
其实,每条路都能通向城市,走错了也照样是路。
如果你认为选择做一位老师是错误的抉择,那么它照样是路,而且在这条路上有伤痛、有寂寞、有清贫,但它不乏掌声阵阵,鲜花四溢,在这条路上,仰望天空,还将会是群星璀璨,熠熠流光。
我为什么要有这么个题目呢?“不跪着教书”?跪,足,也指膝也,危,坐直,危字小篆字形如右图,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阢[wù]也。”即两膝着席,上体耸直之坐法。单膝或双膝着地,直腰低头,以示敬拜。今天的用意“跪”就是完了,输了,坏了,死了。跪着教书指什么,不跪着教书又指什么,今天我要从反面来证明一下。
第一 充满热情
首先,热爱自己的职业(专业)。如果老师自己都不热爱自己的学科,就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只能是敷衍了事,属于典型的应付式教学;而这种热爱要发自内心,从老师的语言、神态尤其是情感上要体现出来,热爱是可以培养的。
教师应对美好事物保持敏锐。多少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甚是苛求,使得许多教师拼命地压抑自己,不敢稍许放松,久而久之,对身边的美好事物熟视无睹,感官麻木。其实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有一切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在丑恶与黑暗的年代里,人的内心世界依然天然地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期盼。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一群需要用真心爱心去呵护和引导的学子。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孩子是最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连这种美都捕捉不到,那就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就会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就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职业。
最近,有一个词很火,叫“小确幸”,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这种幸福很简单,得来也很容易。发明此词的村上春树说,他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食面包的一角,就是一种微小而真切的幸福。
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枚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3分钟不等。小确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吃妈妈做的炒鸡蛋;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动得最快; 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但是很贵,一天你偶然在小摊便宜地买到了;当你运动完后,喝的冰镇透了的饮料——“唔,是的,就是它”……它们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引用村上的一句话: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当你喜欢上某件事,会发挥出惊人的能力:抱着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效,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
去学校的路上,发现花开了,草绿了,朝霞的灿烂,空气的清新,以前在老校区丝毫没察觉,现在感受到了。
教师应当享受生活。不仅是教师,作为人都应当享受生活。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在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涵其中。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寻求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所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所抛弃,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一个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的人,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这样的人从事教育这个职业,才能将教育变成一种艺术,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就会积极发扬创造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才能和教育艺术水平,而且会将教育视为实现自己理想、信念和才华的事业,把能将学生培养成才看成人生的乐事。美国学者贝德勒说:“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个个在我眼前成长起来,这就是一个教师不停息的创性工作的结果。雕塑家虽然能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但毕竟不过是泥塑而已,而教师则能赋予这些‘泥塑’以生命,还有什么比创造人类生命的工作更令人激动的呢!”
可见,真正的教育热情是一种由衷的、不可抑制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它会激起教师不断地追求教育的完美。
我曾把教书当成一种事业,实在是太痛苦了,追求过高;我把教书当成职业,过于庸俗,也充满痛苦。职业是一种来自生存的本能,事业则是源自心底的挚爱。现在,我把它放在两者之间,课堂上我把它当成事业,倾心投入,满心热爱,课外,我把它当成职业,两眼放宽,两手放松,投入生活。工作只是生活部分,不是全部。
第二 顺乎人性
顺乎人性是最美。传统教育往往将“教师形象”固定为一些模式,或者像妈妈,或者像朋友,或者威严中透些慈祥,其实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无非就是要求我们“顺乎人性”,把人当“人”看待,即平等、尊重和善待我们的学生。“好的教育,最低标准是一种善待学生的教育,不以学生为敌,最高标准是带着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和理想,以自由为目标,教育是点燃、照亮、唤醒、开悟、得道的过程”(《盗火者》杨东平)。每一位老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所以用我们的个性去吸引学生,用人的个性,带着一切人性的弱点和优点。首先是真实的,而且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的。不必装作圣人,学校不是庙堂,也不必扮演神仙,学校不是舞台,教师走下神坛摘下面具充满人性充满热情,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具魅力的。
回归女性。我是一名女教师,我觉得女教师应该回归女性,其教育意义深远。从幼儿园到高中,老师们都有一种感觉:班级中似乎是“阴盛阳衰”,女生们大多敢做敢当,威风凛凛,叱咤风云,而男生们大多却是胆小怯懦,畏畏缩缩,有人说这种现象与女教师居多有关,我觉得并不是女教师的数量多少在起作用,而是在教育中我们的女教师经常丧失自己作为女性的性别特质,“以‘刚’‘烈’‘横’和‘粗鄙’的形象出现,特别在对男生的管教中以中性化的行为标准抹杀他们的性别特点,而且以不屈不挠的意志驯服而非巧妙感化‘顽劣’,对‘调皮’和‘野性’决不宽容。”男生们也就越来越中性化了。另外,女教师对女生非女性特质的诱导与纵容,一方面使女孩子不复可爱,另一方面也使班级中男生集体‘阳衰’,一定程度上,‘阳衰’由‘阴盛’造成。其实真正的女教师是可以激发起男孩子们的男性意识,也可以成为女孩子们景仰效仿的偶像。
女教师回归女性特征,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仪表风度是以形象特点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外部表现。包括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教师的仪表风度作为一种视觉形象,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作为教师,衣着打扮要整洁端庄,言谈举止应稳重儒雅,精神饱满振作,态度要和蔼可亲。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提高审美情趣,提高修饰自我的能力。
女教师不仅从事一项具体的社会工作,而且不得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既然如此就做一个美丽的职业女性吧,要有大气、时尚、高雅、有进取心、宽容、永不停歇地追求良好气质的修养,时时注意提高自己作为一个职业女性的素质,永葆青春,永具魅力。
保存天真,教师应该儿童化,保持一颗童心,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时常保持这样一种念头: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教师要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初生的婴儿。“赤子之心”在这里就是指教师要有一颗纯洁的心,要活得很简单,如婴儿般纯善。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呢?一是求真,就是创造真知识,发现真理,真实地传播真理,只对真理和知识负责,知识分子可以不畏惧权贵,不媚世俗,不谋功利,甚至可以不惜生命。但求真相当艰难,一些世俗的传统的力量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逼迫知识分子放弃对真理和真知的追求,用罗素的话说:人类怕真理,比怕世界上任何什么事情都厉害,比怕死怕灭亡还要厉害。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布鲁诺、伽利略的含冤受曲,以及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呼喊。二是要有坚硬的骨头和极大的勇气,就是要忘记了世俗的种种欲念,视权贵与功利如粪土。
在这个人情世故越来越多时代,教师更应当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因为简单而可爱,像个孩子般透明,才能教出透明纯真的学生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么多年来,学生给了我很多评价,其中最多的一句是“老师感谢您教会了我们做人”。
第三 学会放松
今天,是一个教师地位日益提高、教师作用无比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的时代,教师的负担沉重是不言而喻的,有时会觉得极其痛苦,难以忍受。但如果是自愿自发的行为,那么他的痛苦因为有了良好的理由而成为幸福,反之则是苦难。所以我们要找出种种理由来解脱自己的工作痛苦。其实当从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了价值,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连接,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而如果经常抱怨,表明工作令我们不幸福。有句话说得好:工作幸福,生活如天堂,工作痛苦,生活如地狱。
总之,感觉不幸福是因为负担太重,给自己减负的关键在于为自己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
第一条理由——教育工作本身带有娱乐性,整天和孩子们在一块,欣赏他们人性中最纯美的一面,自己不知不觉就会平心静气。
第二条理由——教师职业能让灵魂安宁,学校是人类文明的寄居地,是市侩气最少的地方,文化是滋养人的,会让人心灵宁静,而学校的宁静又不是一汪止水,因为有学生在,学校的宁静中气脉生动,欣欣向荣。(一位女校长的经历)
第三条理由——教书是在做善事,做善事是可以带来心灵安宁的,教师可以运用个人威严和手中权力,给一些特别需要关怀的孩子以帮助,哪怕是一声鼓励和问候,都会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抚慰。(一位英语老师的话)
第四条理由——学校有做不完的事,只要你愿意做。
第五条理由——学校里有我喜欢做的事。为自己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件幸福的事……诸如此类的理由,让我们心安理得地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并且把它当成一种享受,那么这个工作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快乐之源。
要学会做减法。从何处减?一是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师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发展,这是全部目的,如果将个人目的混入其中,就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二是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育的智慧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减法怎样做?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行为。
有个故事: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把困难当作机会。多年来,在与许多优秀老师交往之中,发现这些优秀的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们不仅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如果我们正视困难,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用积极的心态每天鼓励一下自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每位老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机会,越是往前,机会越多。也许我们真应该感谢困难。困难的另一种诠释就是困在屋里就难,走出去就有出路。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
第四 做轻松课堂的主人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即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就我个人的经验,我所教的历史,是一门所谓的“副课”,关键要用知识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他们就愿意学历史这门学科,这是把学生的心留在学校的最好的方法。
多带点东西进课堂,带什么呢?一带精气神,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把自己融会在课堂里,用心去教。二带教师的个人魅力,你的个性聚集了真善美,神形兼备你就会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三带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五种关键行为:第一清晰授课,是指教师在全班呈现内容时的清晰程度。第二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第三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学。第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第五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能用心去这样做的老师,就是个好老师,一个“有效老师”。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后来演变成为:教师要成为源头活水;现在的理念是更上一层楼:与其让老师成为源头活水,一直浇灌到底,大包大揽,老师累,学生更累,不如作个找水人,帮助学生找到水源,让他喝个够。
做自己的主人。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二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只要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自己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自己来。三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得好不好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学习提高,别人的评价是重要的,可不是最重要的。做自己主人的人是昂着头自信地走路的人,是每一天都生活在真实世界里心地纯真的人。
每课都有许多版本,每位善于思考的老师心里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版本,每次都要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版本。
不培养乖孩子。现在许多老师所做的事就是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鲜活的小生命,用我们特有的“教育机器”磨成乖乖孩,我们不必刻意培养他们“乖”或“不乖”,那是自然生成的性格,没有绝对的好性格或不好的性格,教师没有权利改造这一自然的本性。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就会发现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中,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少,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什么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试题:你对其他国家粮食短缺有什么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一语道出了中国教育的奴性,没有思想。
如果老师是跪着教书,那么学生只能是趴在地上了!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一位老师,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一定会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不培养两面人,教育是为“立人”服务的,“两面”表现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人会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表现,如果是这样,教育就悲哀了。
不要监视学生,更不能在学生中培养“小密探”来监视其他同学,将来他们有可能习惯于靠诋毁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有可能将来成为阴谋家,可能成为心灵阴暗的小人。这样教师就成了教育的罪人了。
教师要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你才能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而不是臣民教育。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臣民是指屈从或被动服从于权力的人。臣民的本质是“奴性”。臣民对国家具有强烈的依附性,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志。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我们的身份证叫居民身份证,第一代叫居民身份证,反面叫居民身份证号码,第二代正面叫居民身份证,反面叫公民身份证号码,有人大代表呼吁,将来的第三代身份证,正面要改成公民身份证,反面要改成公民身份证号码。唯愿如此!
第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学习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教师和学生都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激发更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共同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对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一个挑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礼记——学记》)。学习的重要的方式是阅读,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每个假期,不管是小长假还是大假,我都要介绍书籍给学生,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籍,写在黑板上,对学生的激励性很大。
适当阅读,把书读厚;文本解读,把课备薄;深入浅出,把理讲浅。这是我总结的上课三部曲。
把评课变成品课。
第六教师要有静气
什么是静气?就是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既然教师是最大的最终的受益者,那么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朱熹说他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写十年的教案不如写三年的反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震撼世界的一块墓碑。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大致译文是: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醒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制暴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的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不是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灵。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成功,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教师争取做到三点:一是逼,二是变,三是悟,总之一个字就是“悟”,历史的真谛就是悟。悟出教书的真谛是育人,悟出育人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文情怀,修炼素养,提升担当的责任,这就是正能量!
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要长久地照耀人一生的道路,做一个有教育品质的老师吧。
推荐图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不跪着教书》《教育实话》《师道实话》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教育随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岳南《南渡北归》三部
邓康延梁罗兴《盗火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