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绿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指明了走向。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新要求,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绿色发展旗帜飘扬,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愈发清新养眼。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指明了走向。

——这是发展理念与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新要求,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

当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新发展理念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一幅再造秀丽山川、再现碧水蓝天的新愿景已经依次铺陈,全面建成的小康必将展现出一幅锦绣和谐新画卷。

——这是发展理念对发展路径的新引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愿景,照亮前行方向,温暖百姓心田,优化人居环境。

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化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觉追求,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必将再催生出新的“绿色奇迹”;生态文明建设的清风必将吹散发展道路上的“雾霾”,必将展示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的多姿多彩。

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旗帜飘扬,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绿色发展强力引领,环境保护合力集聚,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绿色发展基调高昂,美好愿景底色明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愈发清新养眼。

(一)“两条红线”“四个格局”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愿景

近年来,特别是冬季,北方多地雾霾频发,当久违的APEC蓝、阅兵蓝呈现时,各种“天空蓝”的图片瞬间便会刷爆微信朋友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尽管我们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但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处于世界经济链的末端,作为“世界工厂”,我们源源不断地为西方国家输送价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虽然我们为世界创造了大量财富,我国的环境问题却成为“众矢之的”:西方别有用心的人一方面享受着“中国制造”带来的现代生活,一方面指责我们的工业生产是世界环境“无法承受之痛”。国内也有所谓的“网络公知”误导网民,无视工业化发展在提高百姓生活、惠及民生上的成就,而一味进行“环境诅咒”,试图让广大网民对改革开放成就产生质疑,进而对国家认同产生质疑……

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300多年工业化的道路,成功地实现了“弯道超车”“加速度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也是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烦恼”。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伦敦雾”、莱茵河“黑潮”、鲁尔矿区的“工业诅咒”等环境问题,需要用300多年的时间来稀释、来解决,而这些工业化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却在我们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中爆发。

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工业化发展规律不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厚此薄彼。然而解决问题的担当,却显出社会制度是否体现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创造出了300多年的工业文明,也用了300多年的时间来解决工业污染,平衡社会发展矛盾,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赶超世界工业发展的脚步,更通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这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中国承诺”“中国办法”。

用可持续的“发展绿”换取更多更久的“天空蓝”!

绿色发展是一幅美丽愿景图,蕴含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予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绿色发展理念,揭示了生态、生活、生产之间一种更为和谐的发展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

“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从顶层设计角度,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这是对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态底线的重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前瞻意识和主动作为的历史担当。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

从空间角度讲,红线就是生态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界线,在生态红线内不能搞开发,开发了就是违规。从规则角度讲,红线就是一种禁止性的规则,一旦违反,就要受到惩罚。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又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它织就了一张生态保护大网,并且已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而更加明晰: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安全;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

——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草原保护制度,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

……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和严格管理,布局不合理,随意性大,由此带来人口、经济分布与资源环境条件不匹配,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被挤占,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滩涂遭到破坏。为此,中央强调构建的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自然岸线的“四个格局”,就是从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制定我国空间开发的蓝图,明确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基本框架,把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下来,控制好各类开发活动,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净土。

1.“两横三纵”,让“中国龙”骨骼更强壮

城市化带动,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支撑。在祖国大陆的版图上,欧亚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这两条发展横轴的经济影响力和带动力分外强劲;沿海交通通道、京哈京广、包昆通道这三条纵轴交通大动脉更是构成了“中国龙”的纵向发展骨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要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在这一格局的引领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优化开发将集中展开,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并带动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2.“七区二十三带”,让“中国龙”血肉更丰满

农业安全,始终是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安全发展的基础,也是各类产业赖以发展的“血肉”。在划定农业空间、构建农业发展格局中,要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形成农业发展的连片高效开发。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各项举措的带动下,东北农产品主产区内,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让黑土地再次迸发活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辟农业领域新天地带来了一片光明;在黄淮海农产品主产区,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为农业产业的新开发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棉花、油菜、优质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的发展空间规划,让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中华腹地的农业发展更加生机勃勃;在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将与华南农产品主产区内优质水稻、甘蔗和水产品产业带协调联动,共同构建起我们粮食生产的安全屏障……“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发展格局,丰满了“中国龙”腾飞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血肉”,它既确保了我们的粮食安全,推动耕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又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3.“两屏三带”,让“中国龙”盛装增绿色

生态安全格局,是我们发展中最为严格的“底线”,它让蓄势腾飞的“中国龙”鹏程万里之时,身披绿色的“盛装”,满足人民在共享发展成就中,对蓝天白云的渴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是我们在“十三五”时期,生态修复和山川治理的重要节点,要以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要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出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黄土高原—川滇是生态修复的重要屏障,要致力于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出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与此同时,“三带”空间发展格局的提出,对于保护东北森林带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建设东北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突显;北方防沙带防护林建设及沙化土地的封禁保护,对“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引领;南方丘陵山地带的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对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至关重要。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环境治理,必将为腾飞的巨龙披上绿色的盛装。

4.“自然岸线”,让“中国龙”舞姿更优美

自然岸线就是海边、湖边、河边。与耕地能够复垦不同,对自然岸线的改变往往是永久性和灾难性的。这就要求构建分级保护、科学利用的自然岸线格局,遏制对自然岸线的无序无度开发。比如,对海洋的砂砾质岸线,要加强生态涵养与保护,培育适宜生长的观赏植被,打造优美岸线景观,适度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对江河入海口的淤泥质岸线,要合理布局养殖、滩涂围垦等开发活动,并严格控制规模,积极防治海水入侵;对河流岸线,要统筹考虑水生态安全、防洪、供水、航运、景观等综合需要,既不能让“房地产”占据“泄洪道”,也不能让“开发区”堵塞“主动脉”。为此,中央提出,要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控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执行更加严格的保护制度,严格控制破坏、改变、占有自然岸线的行为。在自然岸线格局的带动下,中国龙的舞姿将更加优美。

在“两条红线”和“四个格局”的引领下,以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理念将被确立,随着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绿色清洁生产、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及为之提供资金支持的绿色金融等产业将蓬勃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也将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树立而不断深化……全面建成小康之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将徐徐展开。

(二)主体功能区——环境承载能力的负面清单

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个层面开列了负面清单,什么区域发展什么产业、什么区域在环境上有什么样的要求,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属于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国家对它的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把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作为突破口,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程,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加快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转变。

建立健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引导和约束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沽源县、张北县、尚义县、康保县,属于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2015年以来,河北省在以上六个县建立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和约束当地产业发展。

然而,如果没有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这些区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积极性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重建。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保护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实施了“稻改旱”工程,产业发展受到了制约,北京市政府为此承担起了补偿主体的责任。

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的绩效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实行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污染排放强度的绩效评价;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实行以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明确保护内容和保护成效的评价……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各有侧重的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用政策“指挥棒”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各级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

“十三五”期间,中央还将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再造秀美山川,也为我们编织一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网”。

二、迈出资源利用新步伐,打开经济发展低碳循环新路径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动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要求。

(一)推进能源革命,减少污染排放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提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倡导在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创造“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当中,就中国在气候环境变化上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做出的庄严承诺。这既维护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在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责任担当,更是对那些居心叵测、试图以气候和环境问题让中国陷入“去工业化”歧途、重蹈积贫积弱覆辙的人,给予的当头棒喝。

我们从来不否认当下中国在节能减排及环境污染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从来不回避中国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国际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上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为之赞叹——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中国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绿色发展理念,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这是全面小康建设中经济结构和工业规模的“升级版”,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减量版”,而不是“去工业化”的梦魇。

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河北,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河北省年燃煤总量接近3亿吨,在京津冀地区占比高达80%。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导致河北近年雾霾频发。为此,省委书记赵克志要求,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以发展转型保障生态改善,着力走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

生态改善,关键是改变河北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特别是推动河北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尽管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以淘汰落后产业为突破,在调结构、促转型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体量过大,我们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2015年以来,全省上下凝聚共识,戮力攻坚,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50条措施和深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狠抓“压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增绿”等重点工作,从调整能源结构、化解过剩产能、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着手,开展协同防控,多源控制污染排放。这些举措的强力推进,必将还京津冀蓝莹莹的天、清凌凌的水、绿油油的山和清爽爽的空气。

——到2017年,再压减煤炭4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6000万吨、平板玻璃3000万重量箱!

河北压减落后产能的新目标促人奋进!

河北调结构促转型的新举措鼓舞人心!

(二)低碳循环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1.绿色出行的新方式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年消耗汽油2亿吨以上,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8%以上,有数据测算,城市空气中PM2.5的两成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家庭轿车为代表的生活性能源消耗正在日益上升,如何在生活性能源消耗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新路径,成为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个课题。

2015年2月11日,省会石家庄首批25辆锂离子纯电动公交车在公交22号线路正式上路运行。这是河北省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推进生活性能源消耗“新革命”的一个真实缩影。在推进绿色交通、低碳出行中,邯郸市计划到2020年,公交车使用纯电动车累计达到1000辆以上,出租车使用纯电动汽车达到300辆以上,乘用车采购电动汽车达到1000辆以上;配套建设社会公共充(换)电站35个,充电桩1000个。目前,在绿色交通发展上,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已达3000余辆,与传统燃油、燃气汽车相比,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1.14亿元,节约燃油约1.02万吨,节约天然气约1771万立方米。

随着公交优先的大力推行、公共无车日活动的开展、电动车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绿色交通举措的深入推进,低碳出行方式也被各级党委政府所倡导,为全体人民所践行。按照2012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不同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要达到45%以上。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1年初,石家庄市交管局投资30万元,购置了1000辆便民自行车供市民在15个借车点免费借用。2015年9月,邯郸市公交总公司建了100个存取点,投入运营公共自行车3000辆,方便群众绿色出行,破解了“公交最后1公里”的问题。

2.绿色建筑新生活

这是一个县级公共设施的绿色方案。安徽省庐江县在建设体育馆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成熟、稳定、经济的绿色建筑技术,将中水回用系统与雨水回收系统相结合,大大减少了对传统市政水源的使用;建筑采用节能率超过65%的外围护结构,并设置与屋面一体化的光伏发电系统、地下室光导照明系统,室内采用节能照明设备与高效集中空调,配合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充分降低了建筑能耗。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在2015年召开的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河北提出2016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计划。省政府将组织75%居住节能建筑、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拉练观摩,要求各地要确保上述项目的落实,建成一批复合型集中连片示范区,同时要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推动建设区域性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展示基地,重点推广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节能与能源利用等绿色建筑适用技术,淘汰落后建材和设备,全面启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大力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环保等新型建材,力争新型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使用率达到65%以上。

3.循环发展新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自助回收——分拣打包——清洗净化——切片铸坯吹瓶——灌装上市——回收利用,这是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的完整生产链。这家致力于开发“城市矿产”的公司年处理废旧饮料瓶5万吨,相当于节约了30万吨原油、减排15万吨二氧化碳。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回收自助机可自动完成空瓶的识别、回收、压缩、分类存放,通过一卡通、手机话费、微信支付、支付宝、优惠券等方式实时结算,同时传送信息至数据中心,实现一级回收、分拣中心、再利用企业的全面互联,构建起“互联网+智能回收”模式,绿色发展不仅改变了观念,而且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

2014年4月,北京凌云公司碳酸氢钠项目整体搬迁到河北武安,注册成立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这是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首家落户河北的企业。在武安的工业园区内,该公司通过利用新兴铸管排放的废弃CO2,减少了5.29万吨的煤炭消耗,充分利用新兴铸管余热、余气,耗电量由过去的1920万度减少到现在的840万度,减少率56.3%;利用回收蒸汽冷凝水取代部分自来水,用水量减少率达81.7%,节约标准煤3.8万吨。在两家企业的产业链对接中,本土企业新兴铸管也实现了废气、废水、废渣的零排放,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减少。与在北京相比,仅凌云公司单向减排,即可减少排放CO2 400万吨、SO2 9000吨、烟尘1万吨,资源的循环利用,真实演绎出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业艺术剧。

三、实施生态修复新举措,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绿色发展理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位置可见一斑,美丽中国建设迫在眉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箭在弦上。

(一)生态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一体实施,国土绿化整体推进

浙江省安吉县临近“大竹海”的余村曾靠山开矿、炸山办厂,炮声隆隆、粉尘蔽日之下,连生命力顽强的山笋都连年减产。如今,他们关了矿,搞起生态旅游,村民年收入翻了三番还多,达到1500万元。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全国113108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为134.9万公顷,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公顷,植被破坏严重。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是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思路的重大转变,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就要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体统筹治理。

河北是我国海洋、平原、盆地、山区、丘陵、草原、湖泊等各种地形种类齐全的唯一省份,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谐相依。但蓝天白云、碧水清流、青山如黛的美景却遭到破坏,整体修复生态刻不容缓。2014年9月,河北省出台《关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从单纯治污到整体修复生态,在大生态、大治理的框架下,一系列重量级攻坚工程加速推进。根据既定目标,到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2%,总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标准节水灌溉农田面积达到70%以上,压减地下水超采39亿立方米;河流污染明显减轻,山区环境治理初见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农业清洁生产得到初步推广,建设50个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生态农田面积达到80%以上。

初冬时分,三河市东部矿区,昔日繁忙的一座座采石场悄无声息,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全方位修复矿山生态的“战役”。登上层林尽染的石家庄西山,走进香河县安平镇贾庄2000亩的竹柳基地,处处都能感受到造林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改善的绿色“脉动”,美丽河北新景象的轮廓已然勾勒清晰。

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我国森林分布不均衡,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不强,国家生态改善面临严重制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从黑龙江到吉林,从横断山脉到西双版纳的广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看林子”。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大规模国土绿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广袤大地因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而美,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画卷的主色调。

(二)环境污染和治理——政府、企业、公众一起努力,综合整治共同发力

2016年1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省,开展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工作。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就中央对河北的环保督察提出明确要求,“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治理持续恶化的地方,该约谈的约谈,该追责的追责,绝不能顾及情面,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1.政府重拳出击

2015年,河北省共立案侦办环境污染案件1217起,破获1257起,移送起诉49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25人,办理环境污染治安案件2978起,治安拘留3456人。2016年,我省公安机关将把打击的重点从黑窝点、小作坊,转向具有一定规模的涉嫌非法排污的合法企业,从因果关系简单的小案件,转向跨区域集团性案件,从一厂一企拓展到污染严重的重点地区和流域,集中力量侦办一批大案要案,整治一批环境污染重点区域,抓获一批重大犯罪嫌疑人。

石家庄市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石家庄市的晋州市、灵寿县、赵县、藁城区、裕华区、桥西区、平山县、鹿泉区应对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被上级督导组通报。石家庄市纪检监察机关按照管辖权限,对9个县(市、区)的8名县(市、区)主管领导、54名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针对少数环境违法企业与环保部门“捉迷藏”“打游击”躲避监管的行为,2015年10月,邯郸市环保部门创新执法手段,引进第三方力量,租用无人机巡查航拍污染行为。截至目前,启用无人机60架次,巡航面积380平方公里,对11个县(市、区)、49家重点企业进行巡查,发现疑似烟气超标排放、粉尘污染、渗坑偷排等违法排污行为40起。

2.企业担当责任

污染治理,是所有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是污染排放的主体,自然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2015年5月,山东省济南市25家市管排污企业签订了《环境保护守法承诺书》,承诺自觉履行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努力成为环境保护的守法者与实践者。哪家企业在发挥治污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到位,哪家便会被“史上最严”环保法亮出“杀手锏”;哪个企业偷排私放,任由污水横流、烟尘蔽日,哪家企业便会受到新环保法的严厉惩罚。“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3.群众广泛参与

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环境意识、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环境灾害的行为因素,就必须唤醒全民的环保自觉意识。不久前,河南省环保厅与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共同向全社会发布了《河南省公民环保行为准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杜绝浪费,节约资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关爱生态,呵护自然;参与监督,拒绝污染;美丽河南,你我共建。短短的6句话48个字,囊括了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践行的环保规范。

2014年11月28日,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性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规,《条例》第一句话即开宗明义:“为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副主任白刚介绍,目前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公众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只有充分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才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全社会统筹推进的环保大格局。

(三)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农村环保开启新征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有48606个行政村、5660万农村人口,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来说,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在23项小康监测指标中,河北省有12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民的居住环境远远落后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新要求,把环境建设放到了“四美”的首位,全力实施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三清一拆”和垃圾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等十二项专项行动,让美丽乡村建设的“面子”好看,“里子”更舒适。邯郸市峰峰矿区集贤村,这个从偏僻山沟里整体搬迁过来的移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首先从厕所“革命”开始,村里建起了化粪池,街道铺设了污水管网,家家修建了室内水冲厕所,自来水、太阳能、液化气全部入户,卫生室、文化站、社区服务中心一应俱全,他们还依托响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机遇,把废弃老村的旧窑洞整体打包,建设响堂旅游小镇,发展农家体验游项目,让村民不出户就能享受城市生活品质,不出村就能在产业发展上找到致富门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如火如荼,农村厕所改造全力推进,仅2015年就完成投资26.92亿元,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5059处,解决了56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4万座,95%以上的“连茅圈”得到改造,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欢迎。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美化了,设施完善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素质大大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也极大地提升了。

白墙灰瓦的民居临湖而立,岸边绿影婆娑,水面碧波荡漾,在河北安新白洋淀湖心的大淀头村,渔舟晚唱的水乡新景象让人赞叹。村民说,“以前也搞农家乐,可村里基础设施跟不上,游客来了留不住。现在好了,街道硬化了,建起了新民居、新公厕,还有统一的村庄标识、游客服务中心,村里每户人家少说也比过去多挣两三万元。”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促使广大农民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积极探索绿色跨越发展之路。

“……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上世纪60年代初,优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百姓整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把焦桐种在了兰考大地上,也把一种精神植入到当代共产党人的血脉里。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饱蘸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今天,当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坚定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共产党人,必将以焦裕禄精神长洗肝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久久为功的涓滴努力,催生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成就,“会它千顷澄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