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开放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升开放新境界,增强发展新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是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的新布局,深度融合、互利合作、双向开放的内外联动,展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情怀。
开放发展理念的确立,让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胸襟更加开阔,开放布局、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的新提升,让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梦、和平梦相互激荡,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因为有了“中国元素”而重新构建。
——这是发展理念与发展胸怀的新飞跃,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协同推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开放发展理念的实施,让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震撼世人。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高铁”的“朋友圈”日益扩大,“中国高铁”的“顺风车”争相搭乘。萎靡不振的全球经济,因为有了“中国高铁”的带动,开始复苏回暖。
一、构建开放大格局,合作共赢彰显中国气魄
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做的三件大事,也是三座不朽的丰碑。
——开天辟地、大浪淘沙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惊天地、泣鬼神;
——改天换地、惊涛拍岸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抒豪情、寄壮志;
——经天纬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撼山岳、壮国威。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当1979年的春雷划破南国的天空,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让中华大地展现出新的容颜。
(一)中国市场充满魅力、中国制造异军突起、中国合作真诚共赢
2013年11月29日,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一幕“飞机运列车”的大戏精彩上演。
由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制的100%低地板“祥龙号”现代有轨电车40米长的车辆编组,被世界最大货运飞机安-225“吞进”肚皮,整装飞往土耳其,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轨电车产品首次登陆欧洲市场。
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中国从最初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到成为提振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谱写了中华民族在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之后,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进军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篇章。
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列车加速飞驰,改革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化,从最初的“衬衫换飞机”到后来的“高铁换大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显示出勃勃生机,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无比坚定,民族复兴的前景无比壮丽。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新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列车也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对改革开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深刻总结对外开放成就,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空间……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开放发展的理念,把对外开放的行为战略,升华为理念引领的行动指南,为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
1.战略新布局,开放新气象
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国际跨境合作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心内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等各项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应接不暇,哈方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特列乌疆诺夫说,仅2015年前4个月,就有45万人从哈方一侧进入边境合作中心进行商贸洽谈和货物采购。中哈两国达成简化身份检查协议后,每天将有上万人次进入边境合作中心。
霍尔果斯位于“丝绸之路”新北道路,地处欧亚经济板块的中心位置。如今,它不仅在中国向西开放的“经济外交”战略中担当“门户”的角色,而且成为中国政府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重要支点。
在这一战略支点的带动下,2013年12月23日,中哈两国非资源领域最大合资项目阿克套沥青项目投产;2014年5月22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投产运营;2015年2月25日,“连云港——阿拉木图”货运班列首发……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的成功范例,生动地诠释了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布局。
“十三五”期间,中央还将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以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带动,深化与西亚、南亚国家交流互动,形成辐射全球的新的开放战略布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入融合中,呈现出了互利合作的新气象。
2.出口新景象,外贸新水平
印尼高铁订单签订、“中国—老挝”铁路正式奠基、“中国—泰国”铁路正式启动……2015年,中国“高铁出海”硕果累累。2015年6月1日,中国南车、北车完成合并,新成立的中国中车年销售额超越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等欧美行业巨头,位居世界第一。中车,体量上的“巨无霸”,技术上的领先者,正式登上全球舞台。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非总统祖马,共同见证轨道交通装备合作协议备忘录的签署。第二年,双方合作生产的首批电力机车在比勒陀利亚下线,中车不仅实现了对南非的产品输出,还实现了技术、资本和服务输出,不仅实现了整车产品技术输出,还实现了“整车+核心部件”全产业链输出。中车在南非建立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既实现了商业合作,又体现了文化融合。
目前,中车产品出口到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六大洲的11个区域市场。2011年至2014年,中车海外签约年均55.7%的增长率,向海外输出技术、产品、标准的新成就,见证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谱写了中国外贸发展的新篇章。
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下,“十三五”期间,我们在巩固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还将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为中国核电、中船集团、中航集团、三一重工等所有具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企和民企搭建更加宽广的竞争舞台,让“中国制造”为全面小康助力,用“中国制造”托举起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3.投资新阶段,产业新布局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发展的历程也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
2015年9月3日,中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设立的首个制造基地正式动工,拉开了中国铁路装备在美国本土化制造、实现技术输出的序幕。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首次在发达国家投资建厂,意味着中国高端装备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向资本和技术输出,从产品合作向产品、技术、服务、管理全方位合作的巨大转变。
这是对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最精彩的注解,标志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由过去靠单向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到现在的双向投资、技术输出的新跨越。
2016年1月20日,商务部在当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2015年,我国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35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7%。其中,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加154.2%。我们成功吸引外资的同时,已经成长为对外投资大国。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资本的身影已经遍布工业制造、产能合作、技术出口、标准制定、轻工产品等各个行业。
在开放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同时还将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在深度融入全球生产链、价值链、物流链中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随着产能、装备制造等各领域合作的深入开展,配套的金融服务产业等也将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中国经济将为世界经济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中国环境更为优化,中国管理更为宽松,中国金融更加坚挺
开放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我们不断优化的环境,得益于更为宽松的管理,更得益于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助推。
1.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开放中国”的新优势
2013年9月30日,凌晨。备受瞩目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出炉,对外商投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成为上海自贸区最大的亮点之一。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发布《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15个门类、50个条目、122项特别管理措施,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5年12月1日起,负面清单制度在四个自贸试验区所在省市先行试点,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从上海自贸区一家“试水”到全国四个自贸区集体“游泳”,从四个自贸区到四个省市,从先行先试到全国推广,数量的增多、范围的扩大,显示出中央的决心;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一字之差,反映的正是政府管理思维的巨大转变。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还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何谓准入前国民待遇?即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也就是说,只要境外投资进入,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之列,无论何种项目,也无论规模大小,从项目考察立项阶段,就开始享受与国内企业同样便捷的行政审批流程和同样优惠的税收政策。
以“负面清单”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大大释放了企业投资的活力。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后,半年时间就吸引了7772家企业入驻。如今,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开放发展中都普遍推行了“负面清单”制度。2014年5月12日,河北邯郸市公布了第一批项目投资负面清单,除了9个产业类别20项禁止投资项目外,企业想把投资的水引到哪里都可以。
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有所不为”换来了“大有作为”,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夯实了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2.人民币“入篮”+金融双向开放=“金融中国”的新气派
环境越来越宽松,秩序越来越规范,中国市场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2015年12月1日,人民币正式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在新的货币篮子中,人民币超越日元与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储备货币。从此,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美元与黄金脱勾之后,又与石油这一全球大宗商品紧紧捆绑在一起,美元的全球金融霸权地位就此建立。
谁家不按我的意思来,“山姆大叔”就不高兴;哪个在发展上敢有超越的势头,“自由女神”就变脸:开着航母横冲直撞,挥舞“经济制裁”大棒视若无人……金融霸权与经济霸权、军事霸权一道,让美国占尽了世界发展先机,也享尽了全球经济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引狼入室”到“与狼共舞”再到“独领风骚”的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平崛起的新时代已经到来。2015年8月,人民币首次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一方面全球储备货币需求日益增长,各国对储备货币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美元“无节制”的发行,用“空手套白狼”伎俩“收割”世界金融投资收益,让美元在世界各国心目中大打折扣,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以规避风险。
世界呼唤人民币,经济发展需要人民币!
千呼万唤,人民币成功“入篮”。世界各国看好人民币的背后,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期许和信任,更是对中国开放发展的认可和期待!
“十三五”期间,我们还将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用更加完善的政策及监管措施,欢迎世界金融“巨头”登陆中国,也鼓励中国金融企业“扬帆出海”。
人民币坚挺、中国金融坚挺的背后,是中国的发展自信!
3.“双边多边协定”+合作谅解备忘录=“契约中国”的朋友圈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协议内容覆盖面之广,双边互惠力度之大,有关措施落实之细,可圈可点,标志着中韩两国的市场将深度融合。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朴槿惠一道,共同见证了中韩17个合作文件的签署,其中就包括中国国家工商总局与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KFTC)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大韩民国公平交易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签署自贸协定,市场深度融合,产业互为补充,这其中难免会有摩擦,合作谅解是赢得朋友信任、信赖的最好办法。
“十三五”期间,我们还将与更多的国家签署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互免或简化签证等一系列的双边或多边协定,通过扩大国际合作,在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等方面展示出一个开放发展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已经生效并给百姓生活带来变化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澳自贸协定,也都在实施过程当中本着平等、理解、尊重、协商的原则相继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坦诚、坦荡的发展胸怀,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三)港澳根连根,两岸一家亲
2014年12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坚持依法治港、依法治澳,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这就是著名的“三个必须”,为确保港澳繁荣发展,也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及“一国两制”下的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1.东方之珠璀璨夺目
如今,内地经济崛起,东方之珠正续写新的传奇。
每半小时,从香港到北京、上海,就有一个航班,公务舱班班爆满,乘客多是前往内地寻找商机的香港商人。
每天,近百家航空公司通过香港国际机场中转往返于全球160个目的地,其中45个目的地位于内地。
每周,香港约有400条货运航线与世界500多个港口相连,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港之一。香港的转口贸易九成以上与内地有关,内地已成为香港转口货物的最大市场和最主要来源地。
然而,也有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看不得香港与内陆的共同繁荣,试图让东方之珠黯然陨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螳臂当车的“小丑”阻挡不住历史的潮流,动摇不了中央政府“一国两制”的决心,更割不断香港与祖国大陆的血脉亲情。
香港国泰航空总裁史乐山说:“只要内地经济保持强劲增长,香港的繁荣就会得到保证。”
在中央政府的强大支持和内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下,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将更加巩固,东方之珠也将在祖国大陆的呵护下光彩依旧、浪漫依然!
2.氹仔莲花光彩照人
澳门回归以来,在中央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和澳门民众以澳门基本法为指导,全面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15年来增幅达到4.8倍,年均增幅达16.2%。目前,澳门人均GDP排名亚洲第二、世界第四。澳门的旅游业很发达,其游客多来自祖国内地。在旅游业的强大拉升下,2014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为4433亿澳门元,是2001年的8.5倍。为促进澳门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央政府还将全力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植根祖国怀抱的氹仔莲花将开放得更加艳丽、繁盛。
3.海峡两岸血脉相连
自2015年9月21日起,祖国大陆全面启用电子台胞证,这一让台湾居民来往大陆更加便利的举措一出台,便受到了台商的广泛欢迎。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宗同姓,“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定海神针”。
据台当局财政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台湾对外出口额达2804.8亿美元,其中对大陆出口额就达1092.9亿美元,全年515.58亿美元贸易顺差中,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大陆出口的支撑。
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十三五”期间,祖国大陆将着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协作发展、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等双向开放合作,深化两岸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潮流滚滚向前,无法阻挡;中华民族根脉认同的大趋势深入人心,无法割断。
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下,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终将实现!
二、舞动开放大手笔,“一带一路”展示中国气派
新理念催生新战略,大开放更需大手笔。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的合作共赢之路、友谊团结之路、发展共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的友谊合作之手始终伸向远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千多年前,手持节旄的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难万险,一条途经西亚连接欧洲的友谊之路就此打通。通过这条以丝绸贸易为纽带的友谊之路,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交融,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友谊合作的胸怀也通过丝路贸易向世界打开,成就了汉唐盛世的历史荣光。“丝绸之路”成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包容并蓄、博采众长、胸怀宽广的标志性符号。
一千多年以后的大明王朝,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在与世界的交融和传播过程中,显示出了温文尔雅的气度,内敛而不张扬、友好而不傲慢、平等而不歧视、互惠而不掠夺……凭借开放包容的胸怀和灿烂文化的传播,近代之前的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的佼佼者;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朽,近代以来的中国步入了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怪圈”,被西方列强任意欺凌、宰割的悲惨境遇也就成了“历史的宿命”。
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再一次告诫我们:一个民族什么时候拥有开放的胸怀、自信的品格,什么时候拥有奋进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什么时候民族发展便会蒸蒸日上、充满蓬勃朝气;什么时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什么时候望而却步、自我封闭,什么时候民族面貌便会暮气沉沉,民族发展走向衰落。
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和民族情怀。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摆脱了“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东西方严重对峙的世界格局、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围堵,我们自力更生,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中华民族的“基因”活力激发出来,开放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激昂的旋律,成为民族复兴中国梦里最为雄浑的乐章。
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放发展的理念开创了发展的新境界,让中华民族更加精神抖擞,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系统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就此打开,中华民族用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理念建立起了广泛的“朋友圈”。
两千年的丝绸之路,连起了中国和西域;600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连起了中国和西洋。今天,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中国的“一带一路”,已经加了数十个好友。中国发布消息,他们积极跟进、“点赞”;中国伸出友好的合作之手,他们热情相握……
2015年3月28日,中国在朋友圈发布了长“微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背景、原则、思路等一一阐明。长“微信”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有诚意,就容易扩大朋友圈;明白了朋友的想法,用行动加入朋友圈。
中国的长“微信”,不仅得到近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持、“转发”,还得到了东盟、欧盟、阿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赞誉。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一带一路”是友谊之路、合作之路。中国正在用行动获得越来越多的“点赞”。
(二)从渝新欧铁路开通到中巴经济走廊,中国经济快车始终搭载着朋友圈驶向前方
2014年,当地时间3月29日下午,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参观北威州杜伊斯堡港,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三声锣响后,一列从中国重庆始发的列车满载着货物缓缓驶入。这列满载中德友谊的货物列车经过16天的行程,途经5个国家,跨越亚欧大陆,穿行10300公里,在终点站台受到了国家元首“接站”的最高礼遇。渝新欧铁路开通以后,每周将有三列国际货运班列来往于欧洲与中国的重庆。这些班列把重庆制造的笔记本电脑、电子器件等产品运往欧洲,也把各类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及时地运往内地。
渝新欧铁路的开通,改写了中国西部地区出口欧洲的货运方式,西部地区的货物无需经由东南沿海地区再通过海运到欧洲,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这条国际铁路大通道也因此被称为中欧“新丝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们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带动,相继开通了西(安)新欧、粤新欧、湘新欧、渝新欧、沈(阳)新欧、郑(州)新欧、哈(尔滨)新欧、兰(州)新欧等多条国际集装箱货运班列,中国中西部省份对外开放的新通道就此打开;产能对接、文化交流、对外投资、贸易往来、技术合作等各项经贸活动如火如荼。从此,中西部省份与欧亚沿线国家开始了良性互动。
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巴基斯坦,“巴铁”以8架中巴联合生产的枭龙战机组成编队,用最高规格为习总书记的专机护航。访问期间,中巴签署了51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达成总值460亿美元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60年友谊的结晶,走廊建成后,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瓜达尔港的建设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包括修建瓜达尔港东部连接港口和海岸线的高速公路、自贸区基础建设、新瓜达尔国际机场等9个项目。
除了瓜达尔自贸区外,中巴两国还将在经济走廊沿途设立6个新的经济特区。此举将为巴基斯坦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并带动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很多到巴基斯坦投资的中国企业非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对当地社会民生、文化教育、救困惠民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并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称赞和欢迎,这也为今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巴基斯坦,人们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这样诗歌般的语言来赞颂中巴友谊;在中国,人们都把巴基斯坦称作“真诚可靠的朋友”,有着“全天候”朋友关系的中巴友谊,正在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不断迈进。
(三)从印尼高铁开工到亚投行盛大开张,中国合作共赢的诚意始终获得世界赞许的目光
经过中印尼双方共同努力,2016年1月21日,雅万高铁开工仪式在印尼风景秀丽的瓦利尼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印尼总统佐科出席开工仪式。
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合作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的早期成果,是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生动体现。围绕这一项目,两国相关部门引领推动,双方企业紧密对接,就合作模式、融资安排、装备制造等进行了洽谈协商,创造了务实合作的新纪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来表达我们的真诚和善意,也赢得了沿线沿岸相关国家的欢迎,使我们与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新的时代注脚。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回应了沿线国家经济升级的最迫切需求,也展现了中国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大诚意。
2014年秋,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习近平在倡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时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提供投融资支持。
这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贡献,也展现出一个开放的大国在全球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越走越宽,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的论述也越来越生动,“‘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
不仅有基金,而且有银行。
从2013年10月,习近平发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到2015年春天,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57个国家申请加入,特别是英、德等欧洲国家的争相加入,凸显了亚投行国际认同度。
2016年1月16日,北京,57个创始成员国代表团团长共同按下了启动键,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行。它与此前中国倡导建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一道,为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中国已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的遵循者,也是新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参与者、倡导者、建设者。
亚投行正式启动,让中国走到了以经济金融为引领的全球治理舞台的最前排;聚焦于世界关注的“镁光灯”下,中国“一带一路”的世界发展新畅想,令世界各国为之倾倒,也为此着迷,这是衍生于泱泱中华历史深处自信、开放“基因”之上的新的东方之光,这是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出的大国气派。
三、树立国际新形象,国际责任表达中国担当
牢记历史、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是一场震憾世界的盛大阅兵仪式。它再一次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2015年9月3日,世界的目光汇聚北京、汇聚天安门广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向世界的召唤一经发出,便赢得了各个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与西方大国在崛起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争夺霸权、恃强凌弱、损人利己不同,中国的召唤展示出一个文明古国、发展大国在和平崛起中温文尔雅、合作共赢的东方神韵。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原则一经提出,便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也在交锋交融过程中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接受。
“唱衰中国”的论调,中国不为所动;“捧杀中国”的图谋,中国更为清醒;该担当的国际责任,中国义不容辞;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责无旁贷;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共进,中国有情有义;与西方国家在原则问题上的谈判,中国义正辞严。
(一)融合世界经济,展示中国形象
这里是全球互联网行业一年一度的“乌镇时间”。
2015年12月16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江南水乡古镇——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面对世界各国的参会政要,习主席提出了解决互联网领域发展问题的“中国办法”——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习主席亲自参加互联网大会,彰显了中国足够的气质与自信。
这气质与自信来自于发展,来源于实力。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如今的中国已经从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互联网大国向互联网强国迈进。
习主席亲自参加大会,彰显了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责任。
在网络空间里,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全球共享,自然要全球共治。
如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起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通过交流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合作达成“共享共治”;让中国的“朋友圈”成为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成为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成为更好地造福全世界、全人类的阿里巴巴宝库。
这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表达国际责任、国际担当的生动写照。
在2015年11月30日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国家元首习近平再一次就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担当。
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在国际责任和国际担当中,中国不仅有庄严的承诺,更有坚定的行动。中国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中国正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更有对发展中国家的无私帮助。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在2015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将在2016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中国将继续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融资能力。
用开放发展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表达中国主张、推进全球治理,这是最温暖人心、打动世界的中国力量、中国风格、中国形象。
(二)承担国际责任,表达中国担当
2014年,在非洲,一个名字让人胆寒,它走过的地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名字叫做“埃博拉”。
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地区持续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已经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定,就生物安全等级而言,埃博拉病毒已经达到最高级别。
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西班牙和美国等国,报告的埃博拉确诊、疑似病例约1.8万例,其中死亡6583例。
……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不断增加的患者,不断扩大的疫区,更可怕的是,在1500例确诊案例中,埃博拉死亡率高达88%。
中国的真情援助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时间对外宣布援助举措,第一个向西非提供埃博拉疫情专项援助,第一个向疫区派出专家组和医疗队指导并直接参加一线救治,第一个用专机运送医疗防护物资,援助物资在第一时间运抵疫区并迅速分发使用,是累计向非洲提供援助批次最多和医疗物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当一些国家或作壁上观,或纠结于是否派遣医疗队,甚至对疫区国家人员停发签证时,中国选择与疫区人民一道直面灾难,并肩作战。
这是一组带着温度的数字。截至2014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已先后提供4轮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中方在疫区的医疗人员约400人;在塞拉利昂,中国援助的移动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率达100%;在几内亚,其接收的抗疫援助物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疫区周边10国的防疫物资几乎全部来自中国,中方还计划培训1万名医疗护理人员和社区骨干防控人员。
为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原则。而今,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再次向世界表明,中非命运共同体经得起任何大风大浪,中国秉持的义利观经得起任何考验。
危难之际显真情。在这场与“看不见的魔鬼”的搏斗中,中国有情有义有担当,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心。
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着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担当,有着半个世纪以上中非友好合作的交往,也才有了这感人的一幕。2015年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发表讲话后,非盟轮值主席国、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向世界大声疾呼:“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讲话!”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81年前,当中央红军即将完成长征,迎来新的革命高潮时,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有着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和兼济天下的中华情怀的一代伟人,面对巍巍昆仑直抒胸臆、指点江山,写下了激扬诗篇。
81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的新时期,开放发展理念作为倚天抽出的“宝剑”,必将开辟出改革开放新的广阔空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披荆斩棘,圆梦中国的好时代也一定会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