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能杆塔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志涛指着矗立厂区的36米高杆塔介绍说:“这根杆塔为国内第一高,是我们用自行研制出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制造的,杆塔上有11项国家专利,其中的一项还被省科技厅鉴定为省级科学技术成果。不久前,企业刚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据了解,由于技术在国内领先,这家企业也成为GB/T4633-2006《环形混凝土电杆》国家标准的参编单位之一,有了行业的话语权。最近,这家企业生产的两种规格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漂洋过海,远销刚果等非洲国家。2014年,这家企业生产了1500余套新型杆塔,销售额超过1个亿。
一根不起眼的通信杆塔注入“高科技”后,就能演绎出巨大的“能量”传奇。技术创新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活力,也折射出聊城工业转型升级、创新求“变”的绚丽画卷。
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变“速度优先”为“质量优先”,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
举目聊城,处处涌动着依托科技创新加速跨越赶超的热浪。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1%,比年初提高2.1个百分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87件,同比增长22%,全市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92件。
科技创新,正成为聊城工业高歌猛进的内生动力。
一
“和聊城大学合作进行不锈钢管翅式机油散热器项目升级改造,不仅一举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还凭着寿命长、成本低、散热快的优势成功垄断了国内高端市场,今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没问题。”茌平县昀沣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宪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昀沣科技的前身是茌平海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创新出效益”为理念,早在3年前,公司就请来清华大学教授张利鹏建起工作站,高薪聘请天津的高级工程师冯桂军负责研发管理,公司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技术发明2项。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聊城市有不少企业像昀沣科技一样面临生产技术中的瓶颈难题,阻碍了转型发展。鉴于此,聊城市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通过“牵线搭桥”引导和支持企业选择相关领域内具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把专家请到企业来调研,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同时,发挥企业在创新平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研发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智力交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在聊城遍地开花。位于高唐经济开发区仅仅100多人的天海公司,与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聊城大学等12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院校以技术入股,公司以设备、人力等入股,双方按照一定比例分红,互惠共赢,累计引进科研成果20多项,其汽车集成线束系统占据全国25%的市场份额,其卫星导航车载终端、纯电动汽车控制器、混合动力汽车控制器等7项成果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并申报国家专利47项,其中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与此同时,东阿县与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培植了一批核心专利、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古胶阿胶有限公司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腐殖酸“VMC75H立式数控加工中心”、“长寿命精密钢球研发技术”、“环保型无汞体温计”和“XT 165模块化管控机器人”四项成果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该县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4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扶持。
与高校进行技术对接建立产学研基地,已成为聊城各个县(市区)谋求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仅2014年全市就已经有过半数的县(市区)与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累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80多项,开发新产品150多项,460多项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应用,培育起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共有重点实验室8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7家。2014年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8家。
二
如果说昀沣科技是善于借助“外力”,那么杰盛半导体科技则更多是修炼内功。
杰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高唐的一家小型企业,员工不足百人,但是企业致力于科技创新,投入近700多万元历时一年,成功研发出集5项国家专利于一体的直热式真空焊接炉,打破了德美制造商的垄断,大大降低了国内电子企业的采购和运营成本。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更是“主攻手”。不能不说,聊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在“二次创业”道路上,聊城市把培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科研平台、发展载体、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自主成长、做大做强,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企业也纷纷高举创新大旗,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制造”变“智造”成为聊城一道靓丽“风景”。在这里,每天都演绎着自主创新的精彩故事。在这里,每一家企业都时刻充满着创新的冲动,流动着巨大的创新能量。
2014年11月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金奖的“一种脉动旋流法铜冶炼工艺及装置”,是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五年来的应用实践实现了超强化、高产能、低能耗、环保好的现代化铜冶炼目标,使祥光铜冶炼年产能提升到50万吨以上,一举成为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单系统产能最大、环保最好、能耗指标最佳的生态铜冶炼企业。该技术打破了国外铜冶炼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达60年的垄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铜冶炼行业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不仅使大批企业的筋骨更强壮,也让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聊城恒通晶体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宝石晶体材料生产技术,从而使氧化铝摇身一变,成了身价不菲的“蓝宝石”;在北京广安医院、北京中医院等医院的药品招标会上,华鲁制药的“胃复片”、“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一举击败17家药企,获得大额订单。之所以敢于公开“叫板”,源于两种药品都是该企业自己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专利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聊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不断实现突破。2014年,全市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87件,同比增长22%,全市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92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在国内同行业渐露头角。
三
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聊城市金帝保持器厂总经理郑广辉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这是我市首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转型发展靠的是创新,创新靠的是人才,吸引人才靠的是环境。”市长王忠林多次向各级干部讲到这个观点。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聊城把人才建设作为发展之基、跨越之要,为吸引各类贤才汇聚水城,出台了《关于引进招聘高层次人才智力的暂行规定》、《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在招商引资中积极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围绕聊城市“212”工程、“3+5”千亿产业园区工程,依托聊城大学,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引进20个高端人才团队,吸引带动200名高层次研发人才来聊城工作,聘请2000名专家教授做企业的顾问,大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聊城市创业,力争通过人才、资本、产业的有机融合,努力产生“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衍生效应。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服务网络体系,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国聊城海外高端人才恳谈会,并邀请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及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来聊对接。鲁西化工等三家企业先后申报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批准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通客车和时风还分别申报了国家级、省级技师工作站。
聊城工程机械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成为聊城工业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并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集聚地。迅猛壮大的产业背后,是科技创新提供的强大动力。据统计,聊城工程机械产业已拥有行业研发人员1万多名,其中博士、硕士逾40%;拥有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阳谷祥光铜业、聊城大学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东阿阿胶集团、冠丰种业等同样都拥有业内顶尖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中,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65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960人。
聚才成团让企业如虎添翼。茌平信发盛吉赤泥处理公司投资近亿元,聘请13位知名专家,历经8年科研之路,取得9项发明专利,攻克了完全利用工业废渣还原加工成水泥熟料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时,利用赤泥提铁废渣开发研制出可代替木材的新型建材。这两大技术突破,真正实现了赤泥处理“吃干榨净”,年可消耗赤泥500万吨。而泉林纸业凭借企业的100多项专利,成功实现银团贷款79个亿,成为国内运用专利贷款最多的企业。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1%,比年初提高2.1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