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扩容提质靓水城

扩容提质靓水城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2013年是聊城城市扩容提质的“谋局”之年,那么2014年就是扩容提质迈开坚实步伐的“开局”之年。这是2014年聊城新型城镇化工作交出的成绩单。黄金周期间,古城景区共接待游客71.2万人次,日均10万余人次,初步展现了“世界一流、中国独创、世人称赞、千古流芳”的动人风采,成为聊城城市文化的新品牌。

如果说2013年是聊城城市扩容提质的“谋局”之年,那么2014年就是扩容提质迈开坚实步伐的“开局”之年。

全市城乡建设总投资达到1095亿元,全长100公里的“五环聊城”环城道路建设基本完工,城市框架拉大到2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新增绿化面积2047公顷,新增雨污分流管网689公里,市中心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近10万人,10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增加到12个……这是2014年聊城新型城镇化工作交出的成绩单。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水城,聊城的城市建设谱写了“大手笔、大变化、大辉煌”的灿烂篇章。

“这一年,聊城的路宽了,灯亮了,树绿了,公园广场靓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心里那叫一个舒畅!”一位聊城市民感慨地说。这是发自内心的幸福表达,是聊城“扩容提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最温暖的注脚。

外与内的兼修。“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百年大计。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前途。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填补了聊城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空白;徒骇河滨河大道全线贯通,形成了高品位的风景区;“中华水上古城”实现对外开放;东昌湖、周公河等水域环境得到有效完善和治理;建设配套污水、排水管线556公里,所有新建改造道路都实现了雨污分流……聊城市从“内外兼修”开始,坚持地上建设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里子和面子统筹兼顾,围绕“老城要改观,新城要美观;老城要提水平,新城要高水平”的要求,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舒适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水城。

靓丽而独特的城建项目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也是彰显城市气质的独特窗口。从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到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从古城到湖南路徒骇河大桥,从体育公园到南部新城,投资规模超过600亿元的20个城建重点项目犹如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夺人眼球,其中的“五环聊城”建设项目在聊城城建史上更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项目包括环城道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环城花带和环城高速,既是一项高标准的城市交通工程,又是一项高品位的绿化景观工程。其中环城道路全长100公里,道路总面积493.7万平方米,雨水管道长117.7公里,污水管道长67.6公里,还包括2947基路灯、19座桥梁和56道涵洞;外四环路在建设两侧各50米宽绿化带的基础上,外侧再加500米宽的产业林网,仅此一项,绿化面积就能增加636.02万平方米。2014年,“五环聊城”已完成投资22亿元,新建道路全长100公里,实施了44座桥梁建设,其中湖南路徒骇河大桥在全国同类悬索桥中长度位列第三,桥面宽度位列第一。实施了柳园路、花园路、松桂路等10条道路绿化提升和望湖公园、青年渠改造工程,形成了一批生态游园和高标准的绿化景观大道,全市新增绿化面积达到了204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2%,整个城区处于绿色环抱之中,城市空间得到大幅拓展,城市品位得到全方位提升。

特色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近年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聊城市按照“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按照“一轴两河三城”的规划,即以光岳楼南北大街为主轴,打造京杭大运河景观带、徒骇河风光带,以徒骇河为“纲”,推进老城、南部新城、经济开发区三城协调发展。各县(市)加强湖、河、平原水库、生态湿地开发建设,茌平金牛湖风景区总投资10亿元,总占地面积达6.22平方公里;莘县徒骇河湿地公园全长6公里。目前,全市已有5个县拥有城市湖泊,“大水城”格局正在形成。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以水上古城项目为龙头,将古城区复建景点与光岳楼、海源阁、范筑先纪念馆、山陕会馆、傅斯年纪念馆等现有景点进行有效整合,构筑“一湖三带”水上古城大景观,古城保护、文化、旅游项目的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67亿元,2014年10月1日,中华水上古城正式惊艳亮相,非遗展示、巡街表演、戏曲演出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当天接待游客总人数13.2万人次。黄金周期间,古城景区共接待游客71.2万人次,日均10万余人次,初步展现了“世界一流、中国独创、世人称赞、千古流芳”的动人风采,成为聊城城市文化的新品牌。

在抓“面子”优化城市载体功能的同时,聊城市同步配套“里子”工程,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坚持“城市规划覆盖到哪里,城市管理设施就配套到哪里;道路修建到哪里,管网就延伸到哪里”,对新修改建道路全部一次性配套建设各类地下管线设施,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强弱电入地分设。2014年全市新增城乡道路1780公里,其中城市道路430公里,建设配套污水、排水管线长度达到556公里,所有新建改造道路都实现了雨污分流;新开工建设污水处理项目6个;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08公里,新增供水能力17.5万吨/日,新建供热管网11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近700万平方米。目前,市城区新建道路及光岳路、花园路等老路全部实施了雨污分流管道工程,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日臻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的不仅是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更是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建与管的统一。“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发展,不但要建,更重要的是要管。建城难,管城更是难上加难。”市长王忠林说:“现在,聊城市的框架已逐步拉开,规模也在不断拓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管理,让城市管理水平跟上建设的步伐。”

晨曦中,人们遍布各个公园,或慢跑、或步行、或太极,尽情享受着舒缓曼妙的生活;骄阳里,行色匆匆的人流、川行不息的车辆,见证着聊城发展节奏的脉动;暮色下,流光溢彩的灯饰、迎面吹来的清风、悠然漫步的人群,勾画出一幅惬意融融的风景……聊城在变,生活在变,生活因城市变化而精彩。而这份精彩,源于城市管理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由阶段性集中整治向常态化长效管理的转变。

作为一座头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6个“国家级”光环的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市近年来的城市管理工作也不断提档升级,管理时空从白天向晚上、地面向空间延伸,管理范围从中心区、主街道向城乡结合部、居民区拓展,管理标准也由治脏、治乱、治差向净化、美化、亮化提高。结合常年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开展了以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整治、治丑整陋专项整治、露天烧烤专项整治、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门前五包”专项整治、户外广告专项整治等为内容的“六项”整治活动,重点对城市损坏道路设施、便民市场、城市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先后规划建设便民市场12处,规范疏导露天烧烤45家,取缔不具备经营条件的经营户10家,规范设置了“烧烤大院”、“烧烤一条街”3处,查纠违章行驶、三轮车、载重车非法营运等违法车辆200多台次,施划停车泊位2000多个,制作各类标志牌50多个,对136家沿街单位、2000多户商铺统一制作安装了“门前五包”公示牌,不仅赢得了群众满意,而且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管好一座城市,突击只能保持一时“光鲜”,长效必须依靠制度。聊城市从常规管理入手,打破了环卫管马路、绿化管树池、城管管人行道的各管一方的分割局面,“一把扫帚扫到底”,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加强市政设施日常管理,对辖区主次干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建立档案,推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从井盖的更换到路灯设施的维修,从下水并口的清淤到街道破损沥青路面、人行道板的整修,一件件梳理,一项项抓落实,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举报和巡查处理机制,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改变以往的突击检查行为,采取每天勤巡查、严考勤、兑奖罚、开例会等方式,规范环卫保洁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在居民小区内推行社区两委、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环卫管理模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清运率达到了95%;建立“每天早、晚三次洒水,早晚两次清扫,全天候保洁”的“两洒两扫全保”机制。规范渣土管理。与城区内各建筑工地签订渣土运输责任书,同时要求建筑工地自行建立清洗平台;规模以上建筑工地要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纳入管理的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对城区运输石粉、砂石、灰土、建筑垃圾的车辆加强监管,不覆盖不密闭的严厉查处,有效杜绝了扬尘和撒漏污染。

全面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让聊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畅通、靓丽、文明、和谐、温馨的聊城,已经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

城与乡的融合。走进经济开发区北城办事处的和谐社区,如同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城市:宽广整洁的柏油路,美观实用的居民楼,一字排开的健身器材,周围绿树环绕,花木竞放。谈起搬进新居后的生活,小区居民无不满脸自豪:“统一规划的房子,出门有公交,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水、电、煤气、网络、超市、医院啥都有,和城里没啥区别。”

在聊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村镇建设也蒸蒸日上。

和谐城乡建设事关城市发展,事关民生福祉。聊城市坚持“全市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双百大城市”战略为引领,强力推进全市城镇化“4335”工程建设(“4”即构建市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镇化体系;“3”即实施3000个城镇化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00亿;“5”即实现城镇化水平达到50%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城乡同治的新格局,城乡之间的“界桩”正变得模糊。

聊城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小城镇普遍存在着人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完善,承载力、吸纳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的问题。小城镇是聊城的薄弱点,也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突破点。为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加强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小城镇,10万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培训实现“就地城镇化”。茌平县博平镇依托徒骇河规划建设了2.2平方公里的滨河新城,跨徒骇河两岸正在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滨河公园;高唐县清平镇实施了古镇恢复工程,建设了民俗一条街和仿古商贸城,并利用森林公园举办高水平的自行车赛和采摘节,被评为全省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高新区顾官屯镇、阳谷石佛镇等通过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临清烟店镇、莘县古云镇、东昌府区郑家镇等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了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又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2014年,全市完成村镇投资196亿元,同比增长53%。全市有10个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增加到12个、市级示范镇重新调整为7个,建成区增加人口4万人,形成了国家重点镇、省市级示范镇和一般乡镇梯次发展的良好布局,在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核中,全市省级示范镇排名大幅前移。

农村新型社区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新载体。聊城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危房改造,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新型社区510个,其中26个社区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对已建成、达到标准的社区纳入城镇化统计,对条件成熟的依法实行“村改居”,参照城镇模式进行管理。同步实施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60多万农民搬出低矮破旧的平房,住进了功能齐全、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生活,农村新型社区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聊城市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了财信公司、新城公司、昌润公司等3个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累计为城市建设融资20.1亿元。各县(市区)和市属开发区都建有投融资平台。冠县、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等走开了PPP、BOT、BT融资的路子。创新管理方式。市开发区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由政府购买服务,交由几家公司进行管理。在城乡环卫一体化上,很多地方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全市进一步降低了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2014年,全市共有8500多名农业人口落户城镇。

家在花园里,人在幸福中。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省第2位,初步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从美丽城市到秀美乡村,新型城镇化正悄然改变着聊城人民的生活方式,一个和美幸福的新家园正款款走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