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

从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12月31日,省文明办公布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结果,聊城市农村保洁员拥有率为96%,垃圾箱或其他垃圾收集装置拥有率为99%,村内垃圾清运达标率94.5%,农村垃圾处理的整体满意度为96%。群众整体满意度由51.8%上升到94.5%,综合排名由7月份的全省倒数第2名上升到正数第2名。就在2014年7月,省委宣传部开展了面向132个县(市区)的城乡环境满意度调查,聊城市位列全省倒数第2。

2014年12月31日,省文明办公布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结果,聊城市农村保洁员拥有率为96%,垃圾箱或其他垃圾收集装置拥有率为99%,村内垃圾清运达标率94.5%,农村垃圾处理的整体满意度为96%。群众整体满意度由51.8%上升到94.5%,综合排名由7月份的全省倒数第2名上升到正数第2名。

“聊城通过不懈的努力,让600多万百姓得到了实惠,做到了包括全省一些发达地区做不到的事情,为全省树立了一面旗帜”。2015年1月21日,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在聊城召开,参会人员先后到冠县、东昌府区的六个乡镇,观摩了八个现场后,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少杰对聊城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给予这样评价。

“过去,一提到农村就会联想到脏乱差的卫生环境,这次来到聊城,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震撼”;“聊城农村的面貌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聊城的经验做法,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由新华社山东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记者站等9家中央及省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先后到阳谷县、东阿县的19个现场,深入村庄社区、垃圾转运站、垃圾发电厂,实地感受农村环境变化,与农民群众、环卫工人面对面交流,掌握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一个个整洁美丽的村庄,一个个规范有序的现场,让人神清气爽,媒体记者直呼不虚此行。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聊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镇街、村居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聊城整体卫生水平和外在形象。就在2014年7月,省委宣传部开展了面向132个县(市区)的城乡环境满意度调查,聊城市位列全省倒数第2。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些顺口溜如同一面面多棱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春风给聊城农民带来的变化。千百年来,农村几乎没有收集、处理垃圾的习惯,大多数农民对待垃圾都是“随手扔”,少数讲究卫生的会将自己家垃圾收集起来,找个坑或者水沟倒掉。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塑料、玻璃、废旧家电等工业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村,许多池塘、水沟成了“垃圾场”。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把农村变美,不仅仅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更是对聊城百姓负责的问题。聊城市充分认识到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重要环节,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外地有经验,自身有差距,必须投入更大的精力抓紧抓实抓好。为此,聊城市把改变城乡环卫一体化落后局面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林峰海任组长、市长王忠林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副市长任晓旺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实施方案,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月大变化、两月大提升、三月建长效”这是9月12日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的总体要求,为把这一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德政工程落到实处,市委书记林峰海就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的根本途径,切实提到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接下来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市长王忠林、市委副书记陈平先后三次主持召开现场推进会,就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城乡环卫一体化,涉及每一个群众,不是简单的打扫卫生,也是扫思想、扫陋习的过程。为此,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部长立即行动,呼吁广大居民共同携手,一起努力,积极参与到乡村文明建设工作中来。组织省驻聊和市内主要媒体,开展了为期5天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媒体行活动,深入全市20个乡镇对40个典型村居进行了现场采访。此后,又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赴8县(市区)、3个市属开发区实地抽查督导。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通过政府通告、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重要意义、上级精神、工作标准,确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热潮,一场改变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革命拉开大幕。

“连明朝留下的垃圾都清理完了。”阳谷农民这样风趣地形容农村的变化。

在阳谷县博济桥街道官路唐村长大的唐衍强,最近回家时感觉,自家门前的胡同竟然这么宽。“在河南参加工作后,平时就很少回家。这次回来才知道,以前过辆地板车都费劲的胡同,竟然也是能过汽车了。”唐衍强说。

官路唐村村支部书记唐衍彪说:“胡同的宽度其实没变,而是阳谷县在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工作中,将胡同中的‘三大堆’清理干净了。”

灵动水城,不能没有农村的水碧天蓝;秀美聊城,农村的红瓦绿树不可或缺。为破解农村“垃圾堆、草堆、粪堆围村”现象,彻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聊城市抓住城乡环卫一体化这一契机,集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乡卫生集中治理活动,打响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并迅速掀起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高潮。

面对繁重的任务,全市上下戮力同心、真抓实干,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以“平、明、绿、美、净、齐”为标准,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彻底改变以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造盆景、树样板、凸亮点的做法,把偏僻的街巷胡同、坑塘沟渠当做主战场,全力加大积存垃圾清理力度。三个多月的时间,全市就出动机械近10万台(次),动用145万人(次),对6458个村庄(社区)进行了全面整治提升,集中清理垃圾395万吨,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围镇、围河的现象。

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民生,资金的保障是其运行的基础。可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环境脏乱差没有根本性改变。市长王忠林说:“‘美丽中国’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向往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成就美丽聊城刻不容缓。”为此,聊城市在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没有当作任务来做,而是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加大了投入。三个多月的时间,全市累计投资9亿元,在所有村庄,按每10-15户设置1个的标准的要求,配备垃圾箱13.8万个,配备垃圾收运车辆1000余台,135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垃圾转运站(压缩站)81处,49处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还配齐了1.8万名环卫作业人员,初步组建起一支覆盖城乡、延伸村居的环卫管理作业队伍,建立了从保洁、收集到清运的完整体系,“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网络基本形成。

环卫一体化活动像是一阵龙卷风,卷走了陈年积存的垃圾,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集中整治让绝大多数村庄“改头换面”、重换新颜,但如何让环境长久“美”下去?又是一大难题。农村垃圾治理是三分建,七分管,管理若是跟不上,只是通过突击式、运动式的方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为此,聊城市按照“市级指导监督、县(市区)统筹管理、镇村具体负责”的工作原则,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尽快建立“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环卫工作管理体制。

城乡环卫一体化能否深入开展,关键看有无长效机制。确保这一工作持续运行下去,聊城市加大了督查考核力度,市里将村镇环境整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列为大督查和科学发展观摩考核内容,不定期由市领导带队分组赴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观摩,根据省里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认定办法和实施细则进行专项督查。市财政初步设立专项奖补资金2700万元,对各县(市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分三类进行考核评分,根据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奖惩。对工作推进快、效果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工作标准达不到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排名后两位的县主要负责人还要在电视上作表态发言。各县(市区)也参照市里的做法,加大了对各乡镇(街道)的督查考核力度。

为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期惠及群众,聊城市积极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筹资制度化、运行机制市场化。针对制约城乡环卫一体化正常运行的资金问题,市里按照向上争取一点、市里支持一点、县(市区)配套一点、乡镇(街道)投入一点、村(居)筹集一点的方式,建立“以公共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为辅、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按照有关政策,探索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探索县(市区)、镇、村和农民合理分担垃圾处理费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向农村家庭收取一定数额的垃圾处理费用,专项用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以及保洁人员的工资支出。

为促进城乡环卫管理规范化,聊城市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农村垃圾收运、保洁的管理服务和考核制度,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采取接受群众投诉、举报,考核组日常巡查、抽查、统计等方式,对垃圾收运、保洁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重点加强了乡镇(街道)和村(居)环卫队伍建设,按服务人口的2—3‰的标准配备保洁员,实行“定时间、定区域、定任务、定标准、定报酬”,真正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和制度“四落实”。

探索推广了各县(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东昌府区把环卫一体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靠上抓,层层分解,逐级明确,责任到人。按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确定了定补资金、奖补资金与清洁费收取三种资金互为补充的保障机制,保证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市场化运作所需要的持续充足的资金;建立了政府、企业、村民、学校的四方协调体系,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共同配合。冠县成立了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全面负责村庄日常卫生保洁、垃圾收集等工作;采取“建设资金财政统筹、转运费用三级共担”的办法,解决长期运转所需资金问题;建立了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阳谷县对乡镇(街道)进垃圾转运站的生活垃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人均每天产生0.5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根据入站率百分比,给予不同补贴。除此之外,县财政还按各乡镇(街道)人口,给予每人每年10元定额补助资金,有效防止了乡镇、村对垃圾就地掩埋问题……

聊城市各县(市区)不搞“一阵风”,市场化运作、分段承包、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锁”住了美丽乡村。

“环境整治好了,村民都感觉非常舒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很受教育,现在都很注意维护环境,连乱扔垃圾的陋习都不见了。”冠县兰沃乡大曲村村民赵美亮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家家讲卫生,户户比洁净……”走进东阿县高集镇庙杨村,一条条喜庆的条幅格外显眼。放眼整个村庄,整洁的村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条硬化村道、一排排整齐的房舍,村内街道干净整洁,道路两边有花有草,美丽乡村的“外在”就在眼前;健身器材齐全的文体广场、“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四德”榜、文化墙,则告诉你这里的美丽乡村更有“内涵”。

“小环卫、大转变”是市长王忠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一句总结。这鲜明地揭示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本质。城乡环卫一体化转变了村民的脏乱习惯,转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人改变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生活在干干净净的环境中,就能养成干干净净的生活习惯。

为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更加深入人心,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加入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真正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聊城市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与乡村文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与,努力提高村民文明意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为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聊城市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等六大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多种评比活动,让群众看得见、学得着,真正使文明新风飘进了千家万户。按照因地制宜、连线成片原则,抓点带面,由表及里,整体推进“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使文明和谐新风已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已成为聊城农村的新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