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建刑释解戒和社区矫正模式

创建刑释解戒和社区矫正模式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瓮安县开展的刑释解戒和社区矫正工作,犹如为社区服刑人员量身打造的心理减压舱,使他们鼓起走向新生活的风帆,重新回归充满温暖的社会大家庭。瓮安创新社区矫正工作,对中国当今社会惩治犯罪、矫正犯罪和预防犯罪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了生动的诠释。县司法局组织7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到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对286名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疏导。

瓮安有这样一些特殊群体,他们犯了罪,被依法判了刑,却不被关在戒备森严的高墙内,而是在阳光照耀的社区、乡间、田园,相对自由地接受教育改造、参加劳动和生活学习,这些人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社区服刑人员。他们曾经向往走出高墙自由生活,却又对现实生活充满担忧和恐惧,担忧被家人和亲属遗弃,恐惧四面八方投来歧视的目光。而瓮安县开展的刑释解戒和社区矫正工作,犹如为社区服刑人员量身打造的心理减压舱,使他们鼓起走向新生活的风帆,重新回归充满温暖的社会家庭。瓮安创新社区矫正工作,对中国当今社会惩治犯罪、矫正犯罪和预防犯罪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了生动的诠释。

瓮安县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对社区矫正工作管教与帮扶并重,建立衔接、排查、管控、教育、奖惩“五位一体”的社区矫正模式,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做到一人一个矫正方案、一人一份工作档案和执行档案,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把刑释解戒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好、管理好,热情帮助回归社会。一是加强过渡性安置帮教就业基地建设。2012年,县政府扶持钰盛塑料编织袋有限公司建立集教育、培训、救助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可安置160人就业,已安置刑释解戒和社区服刑人员57名;二是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2010~2014年,每年投入1.8万元,2015年起每年投入16万元,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定位管理,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杜绝脱管、漏管现象发生;三是对刑释解戒人员实行无缝对接,加大对“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三假人员”(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有明显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人员和一般帮教对象衔接力度,共接回293人;四是建立社区矫正专职人员、监督员、志愿者(其中7名是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三支队伍”,目前共计199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心理咨询师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了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专业空白,实现全覆盖、规范化、低犯罪的矫正目标;五是对特殊人群进行帮扶。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就业安置资金,制定《特殊人群就业扶助实施办法》,规定对吸纳特殊人群就业的企业,采取税收减免、产业扶持、信贷扶持、行政规费减免、优先采购产品等优惠政策,促进特殊人群就业安置。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每年将“回归工程”建设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其中安置帮教工作经费8.4万元、社区矫正工作经费19.8万元;六是推行保证人制度: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管难的问题,全面推行社区矫正保证人制度,由社区矫正委员会制定统一担保书格式,印发各乡镇(办事处)司法所,要求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同时,确定社区矫正人员的担保人,签订保证书,落实责任制,有效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引发新的社会隐患。

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矫治,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追求梦想。县司法局组织7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到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对286名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疏导。社区服刑人员填写自测试卷,对心理是否健康进行自测,心理咨询师根据自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心理调试专业辅导,以讲故事、做游戏、摆道理等方式,围绕树立积极心态、拒绝消极心理、学会正确比较、心存感激之情等几个方面,通俗易懂地讲解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启发服刑人员明白一个道理:成功的人生是后天努力而来。勉励服刑人员树立自信,从现在开始,寻找正确道路,路就在自己足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回报社会的关爱。

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特殊情况,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专门与他们开展谈心,从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了解他们生活、学习、思想状况,亲人般帮助分析困惑、解答疑难,整个过程从一问一答开始,逐渐放松为主动提问,互动交流,心理咨询师专业而真情的回答,使未成年服刑人员感觉到人间温暖,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通过心理疏导,使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并没有歧视和抛弃他们,从而达到帮助服刑人员以正确的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会团结互助、鼓足勇气走向新生活的目的。教会服刑人员有效克服心理障碍,改变不良意识和倾向,不断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践使司法行政工作者认识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改造不仅仅是强制,更多的是用心对待,用情感化,才能将社区矫正工作做到位。

瓮安经济开发区(银盏镇)建立完善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机制,一是深化拓展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将帮教对象拓展到社会不良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12类重点人员,健全完善重点人员数据库、信息库和管理库,进行跟踪管理。按照瓮安县《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实施意见》,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过程监护人到场、指定辩护人社会调查、犯罪记录封存等权益保护,以及对不在学、流浪乞讨、社区服刑在教等未成年人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权益保护,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预防和控制体系。二是深入推进“六项工程”建设:实施“阳光工程”,解决吸毒人员安置帮教问题。目前,已建成1个“阳光”就业安置基地,安置了72人;实施“雨露工程”,解决“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问题;实施“回归工程”,解决刑释解戒人员的安置帮教问题。扎实开展对刑释解戒人员“必接必送”工作,2015年必接率达100%;实施“红丝带工程”,解决艾滋病人、吸毒人员的管理问题;实施“安宁工程”,解决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服务管理问题。对3名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定期帮教;推进“育新工程”,以学校为载体,建立刑事诉讼与专门教育融合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矫治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做好专门教育,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社会特殊群体、犯罪高危群体、城市边缘群体“三大群体”的服务管理水平。三是切实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落实“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新机制。四是建立完善在校学生法治教育机制,推进学校法治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努力创建“零犯罪校园”。

猴场镇自2010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59名,已解除115名。为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跟踪、教育、管理、服务等项工作,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将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考核、奖惩及时归档,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样的矫正方法,帮助、教育、走访、感化社区服刑人员,使接收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未出现一例重新犯罪。

猴场镇建立建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每个社区服刑人员都有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民警、志愿者、监管人帮教,安排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教育及参加公益活动,每人每月集中学习及社区服务不少于8小时,并将其作为考核与鉴定依据。矫正工作根据个体差别的不同决定矫正方法的不同,在矫正中详细了解每个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针对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因素情况制订有效的矫正措施,以达到最佳矫正效果。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措施相区别:一是对其身份保密;二是采取错开上课时间和报到方式;三是以自学为主、集中教育为辅的特殊教育计划;四是公益劳动主要是打扫校内卫生等社区服务;五是注重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六是走访常态化,帮教“润无声”。

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定期走访,及时掌握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发现不良心理和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2015年3月,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对一名服刑人员进行走访时发现他情绪不好,原来他在2013年开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导致妻子当场死亡,自己也严重受伤,留下残疾,心里一直愧疚,加上身体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困难。司法所工作人员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部分粮食,并进行思想疏导,引导他振作起来,重树人生希望,帮助他步入正常生活轨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正确使用基层信息平台和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平台,按时上报社区矫正月报、季报表及系统信息更新,实现信息共享。

猴场镇在作好矫正工作的同时,落实帮困扶助措施,尽量帮助服刑人员安居乐业,回归社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矫正工作人员主动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让社区服刑人员充分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社会大家庭的关爱。自2011年以来,司法所共协调民政部门为3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生活用粮4000多斤,救济资金2万多元,落实农村低保11人,有效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渡过生活难关。社区有2名服刑人员2013年1月回到家中,无业可就,家庭生活出现困难。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时发现2人几年前种植有10多亩苹果桃,但缺乏资金,管理跟不上,一直没有多少收成。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提供近10万元贷款,帮助解决生产资金,购买了化肥、农药等,加上管护得当,当年收获苹果桃10万多斤,当年还清贷款,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不但解决了生活困难,还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瓮安县社区矫正工作以“送法律、送技能、送温暖、交心暖心”活动为载体,创新善治、文明、人道的矫正方式,2010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937人,解矫637人,在矫300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无脱管、无漏管,帮助一个个社区服刑人员重拾做人的信心和良知,帮扶他们参加所在乡镇农、林、药、养殖等生产和创业,发挥自己所长,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