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是一种行话,它排斥规范用语的语言规则,具有较强的新颖性、较为短暂的词语寿命以及特色鲜明的用法,意在强化行业或集团内部的一致性。综合以上定义,俚语即特定人群的俚俗新奇的口头用语。
在现代语言中,俚语其实早已超出了特定人群行话的范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和人际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汉语中的许多方言词广为流传(如东北话里的“忽悠”“唠嗑”等),逐渐成为大众性的俚语。英语俚语不仅在当今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影视、小说、广播、报纸杂志以及日常交流中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磁场,有些说法还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要想熟悉英美社会,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或想实际接触英美人,提高阅读、理解、听说能力,或想实际在英美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就必须懂些英语俚语。
一、美国俚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
(一)表达情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俚语作为语言中一个实际存在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使用者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特定感情,在熟悉的朋友举办的鸡尾酒会上与人交谈时适度地使用一些俚语就会使气氛轻松活跃、亲密无间,朋友之间的通信也是如此,字里行间穿插着的俚语更具人情味,使收信人读起来感到比较亲切。
(二)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
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由于俚语是以亚文化的形态公开向主导文化的价值观进行挑战的,由此引起了价值观的冲突,美国人崇尚流行、革新、乐观、自由、反叛以及个人主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美国人往往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即越是禁忌的东西人们就越想去冲破、去超越,美国俚语正好顺应了这一心态。
因此,它的产生是正常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思想禁忌的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所以,语言中越是禁忌的词在俚语中的表达方式就越丰富,如美语中对死、性爱、个人隐私、贫穷等敏感话题在词的表达形式方面有不少。美国人创造俚语就是为了打破现有的语言禁忌常规,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崇尚自由追求时尚
俚语不仅能反映出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而且能折射出社会和文化现象,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美国人具有较强的个性,不怕犯错误,勇于探索,充满好奇心,追求和偏爱新奇的东西,因此他们力图寻找新颖有力,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词句。因此俚语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对常规的反叛和对新奇的追求为主要特征,以其大胆新颖的通俗形象见长,美国人在不断的试验中,在对新形式的坚定追求中体现其语言特色。
(四)追求喜剧效应
俚语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见长。对于性格开朗的美国人来说,俚语又往往可以避免原来的标准语所呈现的拘谨和感伤,幽默和乐观正是喜剧所体现的精神,因而美国俚语有音乐喜剧之美称。美国俚语往往反映其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个性,一个善于创造和惯于使用俚语的人大多是坚强、活泼和乐观的,美国人生而具有活泼的民族性格,他们在生活中以幽默诙谐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俚语的幽默轻松和乐观随处可见。
二、英语俚语的风格特征
英语俚语尽管属于非标准语,但它却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因何在?众所周知,英语具有庞大的标准词汇,足以供人选择与表达,人们为什么还要用俚语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呢?下面就英语俚语的风格特征作详细分析。
(一)新颖时髦,别具特色
美国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美国人民富于创造性,追求新奇。这种政治导向和民族性格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各种稀奇古怪的发型、琳琅满目的奇装异服、各种荒诞古怪的比赛),而且也反映在他们的言语中,俚语的广泛使用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这种为了追求新颖时髦而出现的俚语俯拾即是,其结果是使俚语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时具有丰富的语汇,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诸如生死、饮食、金钱等,其俚语的表达方式之多可想而知。
(二)幽默诙谐,形象生动
众所周知,美国民族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民族。他们乐观开朗,富于想象,这在他们的言语中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纵观美国俚语词汇,处处都显露着他们幽默的品质。听到这些绝妙的俚语时,或许会有人感叹,最初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一定具有超群的幽默感,他们的想象力是何等丰富!
英语俚语之所以幽默诙谐,是因为它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隐喻和委婉法。英国著名作家GK Chesterton在为俚语“正名”时说得好,“俚语是唯一川流不息的诗之溪流……俚语无一不是隐喻,隐喻无一不具诗意”。这句为人们广泛引用的名言,尽管稍嫌夸张,但仍然相当精辟。俚语中使用得最多也最广泛的修辞手法确实是隐喻,这些引喻之中有许多也确实具有诗意。英语俚语另一种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委婉法。
(三)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在美国,人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做事都讲究省时高效。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他们的俚语使用之中。从词汇学角度来看,俚语不是靠大量创造新词来表达事物或概念,而是经常采用旧词新义或使用截短词,并且大部分词为单音节词。正由于英语俚语结构简单精练,单音节词容易上口并能一词多用,他们往往便于掌握和使用,容易获得明快有力的效果。
(四)结构独特,富于乐感
英语俚语中除了大量使用简短词和缩写词之外,还通过对普通词汇和根据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新词进行搭配,使这两个结构相似的词素进行重叠,以构成一个极富乐感的俚语词。
以上是对英语俚语的风格特征的分析。必须指出的是,俚语毕竟属于非标准语,尽管它具有以上的风格特征,如果不分场合地使用俚语(如在庄重场合或在法律、公文等正式文体中使用俚语),不仅不能增强表达效果,反而使语言显得滑稽可笑。但在非正式场合,在随意交谈、通俗文艺作品中,恰当运用俚语是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三、委婉语的含义
委婉语是一些让人听起来悦耳、礼貌或是无恶意的词或词组,用来代替那些粗鲁、刺耳、不雅的词语。
大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这样一些概念或事物,尽管表达它们的词汇在语言中是存在的,可是人们出于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原因总是尽量避免去直接提及它们。当这些概念或事物不得不涉及时,人们总是选用一些听起来让人觉得更易接受的词或词组,于是就产生了委婉语。
四、英语委婉语的修辞功能
从语用修辞角度来看,英语委婉语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避讳功能
西方语言禁忌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对神的敬畏。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科学尚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认识和解释,对人的自身也认识不足,常常因感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而心怀恐惧,于是在口头语言表达上有了不愿言、不敢言的内容,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语言的禁忌。但因相互交流的需要,有时又不得不表达出此种意思,于是人们逐渐学会了用避讳的话委婉地表达,委婉语也就由此产生并被广泛应用。这样,避讳禁忌、消除恐惧便成了委婉语的第一个功能。
(二)礼貌功能
委婉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在交际中避免伤害他人的面子。所谓面子,是每个人都希望能为自己维护的一种积极的公众形象。爱面子或害怕丢面子的愿望是广泛存在的,“人要脸,树要皮”是超越所有文化界限的。当迫不得已要涉及令人不快的事情时,人们本能地相信,使用委婉语以示礼貌是有效避免各类冲突的重要交际策略或方法。这种信念使人们创造出许多含蓄婉转的表达方法,从而避免了那些较为粗俗、直截了当的表达方法。这就是委婉语的礼貌功能。
(三)掩饰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委婉语的动机已不再单纯是出于避讳或照顾听者或读者的感情,而往往是为了达到说话者自身难以告人、无法直言的目的。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在西方政治事务中,一些政客常常借用委婉语来混淆视听,歪曲真相,掩盖某些事情的本质。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社会和文化现象,从中不难领略相关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民俗文化。委婉语的使用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人们自如地表达思想;委婉语一旦滥用,只会显得荒唐滑稽,适得其反。
五、英语禁忌语的起源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总有一些事物是不能直接说及的,即使该社会所用的语言中有这样的词语。倘若必须提及,则运用转弯抹角的说法。一旦有人违犯这些戒律,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某个词语或谈及某个话题,他将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种现象与人们常说的禁忌有关。尽管禁忌语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与迷信心理、性器官、性行为有关的禁忌语,但是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各自不同的禁忌方式,因而对于我们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了解英语禁忌语就显得很有必要。本节将简要讨论禁忌语的起源、特征等方面,以让读者对禁忌语这个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提高其跨文化的敏感性。
禁忌语源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意思是“上帝禁止”。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人类学研究说明禁忌起源于远古的人们对语言的崇拜与迷信。著名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971年著的《原始文化》书中指出原始初民无法分辨自然现象与超自然现象,他们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些指代自然物体与现象的词语也有血肉灵性而且有超自然的魔力。对它们敬畏和合理运用就能给人带来好运,相反,对它亵渎和胡乱运用,灾难就会降临。我们知道各种禁忌的总和形成许多独特的民俗,同时独特的民俗又反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世界,它们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禁忌也是社会和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
六、禁忌语的特点
(一)普遍性
语言禁忌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可以说,人从降生到社会的瞬间,各种禁忌就制约着其言语行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语言禁忌有效地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时代性
时代性亦可称为可变性。语言是活的,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一个时代的禁忌语到了另一个时代就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词语。
(三)民族性
民族性也可称为特殊性。“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潜藏着一定的文化。而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个性和特色,中西方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尚习俗、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与形式上均有不同。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比较而言,英语中与宗教、犯罪、酗酒、妇女解放等方面有关的禁忌语居多,谈论话题涉及个人“隐私”(privacy)的内容常被列入禁忌、避讳之列。而汉语在称谓方面大有讲究,禁忌较多;另外,汉语中对有关“性”的词语和话题特别敏感,禁忌也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