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是房屋、家庭的意思,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文明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文明具有阶段性,随着人类发展,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显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从这种含义来讲的,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二是从要素的角度来看,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或哪一个地域,构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就是从这种含义来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文明有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西方国家尽管很少用“生态文明”概念,但它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多采用“后工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低碳经济”等概念来研究这个问题。
综合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从生态文明的这一内涵来看,它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牧鉴》明·杨昱】居官须要淡薄,若欲美食美衣,则俸禄有限,必至贪财。
【译文】做官要甘于过淡薄简朴的生活,如果总想锦衣玉食,薪水肯定是不够的,这就导致贪污受贿。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反思工业文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的生态灾难,生态文明的资源利用方式应转向更多地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及再生资源。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因为自然比人更具有客观的优先地位,人一刻都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所以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人类“自觉地、理性地规划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能够帮助人类以更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方式来管理人类社会自身、自然界特别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共同推动地球生物圈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繁荣和演化”[5]。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就是要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建设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更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点,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高级文明形态。
【《海瑞集》明·海瑞】日夕有所事,然后淫侈之念不作。
【译文】一个人日日夜夜有事可做,然后才不会产生荒淫奢侈的念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