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不管是在宏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还是在微观的生活方式转变上,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要变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地融入和全面贯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自袍点墨,终不可湔。
【译文】一领白袍染了墨,永远也洗不掉。
(一)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它要求人的活动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尊重物类的存在,维护生命的权利,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谋求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保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生态伦理观所要求的道德观念,把道德的范围扩展到了全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
生态问题在深层次上也是文化问题,背后往往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如果不解决生态文化缺失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全面深入推进。因此,面对国情新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大力输入新的生态文化要素,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促进环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以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GDP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的绿色发展。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大量提供生态产品。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在生产中谁提前采取绿色战略,采用生态技术,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实行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污染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发布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发布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三)在生活方式上推行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倡导人们追求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过度消费和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生态文明社会形成的社会消费结构既是合理的,也是低碳的,使低碳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译文】国家公正平等,老天爷都心平气顺,官吏清正廉洁,老百姓自然安定团结。
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恩格斯曾经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一系列灿烂文明消亡的过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