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旗帜问题。在这面旗帜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们必须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科学地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增广贤文》明·佚名】但求心无愧,不怕有后灾。

【译文】如果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不怕日后有灾难来临。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代表形象,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一个党、一个国家,举什么旗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旗帜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旗帜就是写进党章的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旗帜。在这面旗帜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在党的十二大之后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并科学概括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党的十七大总结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扩展到“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这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和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步向前推进,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有很大发展,教育发展尤快,高校在校生已近4000万,居世界首位;科学技术进步很快,特别是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等尖端领域有重大突破,科技队伍也进一步壮大,人数居世界第一位;国防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外交战线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和扩大。这一切成就的总和,造就了“中国奇迹”。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增广贤文》明·佚名】人到公门正好修,留些阴德在后头。

【译文】人进了官府后正好可以修身养德,为自己的后代积一些阴德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又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探索过程。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初期,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在探索中坚持了以往正确的思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并有许多新的创造,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标志,一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和框架中进行,从而保证了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构成这条道路的三项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三大以基本路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保证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这条道路。此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举措,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进而拓宽了这条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刻地阐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的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指引是宏伟蓝图,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所找到的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在中国走什么道路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增广贤文》明·佚名】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译文】家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三升米;即使有千间广厦,夜里睡觉也只占去八尺长的一小块地方。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具有先导性和根本性,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理论来解决。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把它作为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这是他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独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主要标志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历史起点和实践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是党的十二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主题、主线和精髓。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说明我们已不再一般谈论建设社会主义,而是探讨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这个理论体系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四大基本问题;理论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第二个层次是围绕主题和主线有一系列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在基本理论中,有的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有的指导意义仅限于某一领域。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增广贤文》明·佚名】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译文】背地里讲的悄悄话,上天听得清清楚楚;暗地里做的亏心事,神明看得明明白白。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国家的发展快慢,和它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及其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两次历史进程。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中经济方面较多的是学习苏联经验,如纯粹公有制、单一的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政治方面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创,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自觉地对过去的制度进行了调整、转型和完善,其中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根植于中国社会,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增广贤文》明·佚名】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译文】黄金算不上宝贵,只有平安快乐的生活才是最珍贵的。

总之,旗帜统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意味着和体现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亮点。这四大亮点,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是思想理论、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四大亮点,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践相联系,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实践相联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