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我们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是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原则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北史》唐·李延寿】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译文】别人都因俸禄而富有,唯独我因做官而贫穷,我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清白啊。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确立过程。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制定了一整套关于干部工作的正确原则、方针和政策,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造成干部队伍的明显老化和青黄不接,严重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提出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1979年,邓小平同志到山东、上海、天津视察时多次谈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已经确立了,现在的问题是组织路线问题,特别是选拔接班人问题。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讲道,我们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需要尽可能地增加中年、青年干部,需要尽可能具有专门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利于逐步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年12月,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也强调,“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至此,我们党已经完整地提出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进了这方面的内容。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载入党章。此后,党的几部党章都重申了这一方针。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科学内涵。“四化”方针是一个有科学含义的、相互联系的完整方针,是对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革命化,主要是指干部应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年轻化,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在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年龄上形成梯次结构,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知识化和专业化,主要是指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应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专业知识,领导班子成员应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四化”方针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四化”方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革命化是前提,年轻化是关键,知识化、专业化是基本条件,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才能在实践中坚决贯彻落实。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重要意义。“四化”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如何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并为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保证的核心问题,指明了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努力方向,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干部队伍素质的竞争和较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大批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优秀领导人才,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贯彻这一方针,对于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十八大党章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这有利于更好地树立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