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柔弱的双肩,背负着老人们的幸福晚年;她用无私的爱心,渲染着老人们的火红夕阳。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泰兴市康健老人院院长鞠志慧,凭着一腔爱心、一颗孝心、一片公心,志于养老服务,惠及万千老人,撑起了泰兴社会养老服务行业的半边天。
一腔爱心 义无反顾投入养老事业
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鞠志慧从厂医受聘到香港一家大型护老院做保健医生。在香港打工的那段时间里,她学到了许多有关养老护老的专业知识,渐渐地从“门外汉”转变成养护能手,并与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她从香港回到家乡泰兴后,很想投入做养老服务事业,但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办老人院又脏又累,成本高、风险大,吃力不讨好,你还是在家好好歇歇吧!”“我有八九年的实战经验,又不怕吃苦,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鞠志慧据理力争,但还是无果而终。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丈夫去医院看望朋友,看到很多生活在床上的病人需要照顾,想到好多老人在家无人照料,就整夜整夜失眠。”鞠志慧说,回来后她就向家人下了最后通牒:“我患上了职业病,无药可治。老人院非办不可,否则,我会死不瞑目!”
不顾家人的反对,2001年春天,鞠志慧投入100多万元,在江平路购买了1000平方米的房屋,设置了50张床位,康健老人院就此正式营业了。仅仅一年多时间,老人院就接收了70名老人,严重超负荷运营。为缓解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她又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在城区西郊购买了一幢大楼,建成了设施更加先进齐备、环境更加舒适宜人的西郊社区托老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缓解了城区老人的托养问题,鞠志慧又把爱的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业在泰兴还是朝阳产业。城区老人有社保,离医院近,子女在身边工作,养老服务相对方便。农村孤寡老人、贫困老人、空巢老人很多,养老服务需求更大。”几年间,鞠志慧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商机,锐意进取,四处寻找房子,多方借贷资金,累计总投入3000多万元,在黄桥、曲霞、大生等乡镇,连锁发展了6家不同类型的养老院,率先引进了“临终关怀”的医护理念,以医、护、养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创造了一流的服务品牌。2009年以来,康健老人院先后被省民政厅授予“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被国家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
一颗孝心 心甘情愿侍奉万千老人
入住老人院的老人,多数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常年卧床不起,有的是植物人,有的患老年痴呆症,有的是手术后遗症。为了尽可能照顾好老人,她把老人们视为“父母”,坚持每天24小时和老人们吃、住在一起,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还经常和老人嘘寒问暖。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要,从医学角度编制食谱,并且实行分食制,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老人床头。对生病的老人,她根据老人们的要求另开小灶,从不嫌麻烦,保证让老人们吃饱喝好。对需要“特护”的老人,她亲自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真正做到了关心备至。在老人院,一提到鞠志慧,老人们总是动情地说:“鞠院长是我们的好院长、好女儿……”
“我经常对员工讲,人家子女相信我们,才将他们的父母交给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用心去照料、护理。”为推行专业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一流的服务护理环境,对于新进护理人员,鞠志慧都要亲自进行岗前培训,讲解如何护理老人,如何开导老人,如何面对老人的“小脾气”,如何逗老人开心,帮助员工树立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观念。由于服务周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前来这里安享晚年。几年来,康健老人院先后接纳了4500多名老人,临终关怀、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老人达1500多人,成为泰兴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殊老人最多的民办养老院。
“说实话,开办老人院至今,我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更加注重的是社会效益。”鞠志慧谈到,“除老人院的老人以外,社会上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失智、失能、失独老人,没有生活来源的穷人,以及三无老人,只要他们找到我,我都尽全力帮助解决。”残疾智障孤寡姐弟唐玉芬、唐建强两位老人相依为命,2009年唐玉芬因为中风、股骨骨折,生活不能自理,智障弟弟唐建强无人照应,他们的亲属慕名找到鞠志慧,请求帮忙。鞠志慧二话没说,当即亲自把姐弟俩接到老人院,并按最低标准收取生活护理费。2010年以来,唐玉芬多次反复中风,鞠志慧为她垫付了一万元医疗费。2012年,鞠志慧在老人院为唐玉芬庆祝了80大寿。唐玉芬去世后,唐建国仍然住在老人院,鞠志慧对他实行免费供养至今。
一片公心 建言献策履行代表职责
2013年1月,鞠志慧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虽然已经获得过“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泰州市劳动模范”、“泰兴市首届十大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并登上了“中国好人榜”,但能够成为省人大代表,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今年2月,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为全省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大代表,鞠志慧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她所熟悉的社会养老事业,积极向大会建言献策,为完善和发展我省社会养老事业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财力有限、公办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民办养老机构应时而生。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数是高龄、多病人员,出现意外、生病、死亡的风险增加,来自家属的不合理要求,常常使民办养老院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严重影响了养老院的正常经营,损害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经过调研,鞠志慧建议加快养老机构立法建设,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设立明确的免责条款,降低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
在《关于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床位补贴标准应与公办养老机构一致的议案》中,她指出,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同样做的是社会养老事业,但省政府出台的政策中,公办养老护理型床位一次性每张床位的补贴是30000元,民办养老护理型床位一次性每张床位的补贴只有3000—5000元。在补贴范围上,只针对2012年的新增床位,2012年以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不在补贴之列。鞠志慧建议,要发展普惠型养老事业,让民办养老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在补贴标准上享受同等待遇;对民办养老机构,不管是新增加的床位,还是以前就有的床位,只要没有享受过补贴,只要还在实际营运,政府都应当给予床位补贴,让民办养老事业得到政府更多的资助。
养老服务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上能为政府分忧,下能为百姓解难。“十多年来,我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困难面前,我曾经也想放弃,但看到老人渴望而无助的眼神,看到家属焦急而无奈的心情,我实在不忍心离开他们。”鞠志慧坚定地表示,“为了那些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为了让他们拥有正常人的幸福晚年,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他们的女儿!”
□金爱萍 朱 舒 胡小元
(载《人民与权力》201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