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由全国各地区和各单位选出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国家政治体制过渡时期的结束,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地方到中央全面系统地得以确立。从此,每年的9月15日便成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的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邀请社会各界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并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其中包括确定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采取一系列过渡步骤,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准备条件。

从1949年到1953年,我国经过各项社会改革,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同时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实行普选的条件逐步成熟。为此,1953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选举法,并据此开展了全国的普选工作。据统计,当时全国登记选民占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依法被剥夺选举权的人占比不到3%;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新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践的普遍性平等性的民主选举,为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由全国各地区和各单位选出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作出系统规定,并依法选举产生了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任命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等中央国家机构的领导人选。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国家政治体制过渡时期的结束,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地方到中央全面系统地得以确立。从此,每年的9月15日便成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的纪念日。

从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1954年3月宪法草案初稿形成后,由全国政协广泛组织地方和部队单位进行讨论,先后收集整理了6000多条修改意见,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形成宪法草案。1954年6月宪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一亿多各族群众、数百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讨论,总共收集整理了一百多万条修改意见。经宪法委员会修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规定了国家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宪法依据。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规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机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一批重要法律,依法决定了一批国家重大事项,建立和完善了代表视察制度和联系代表制度等具体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高效运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对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国家各项发展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