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的研究, 主要是从党内民主这一宏观视野来思考的。 如: 侯少文著的 《党内民主研究》 (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沈永社著的 《党内民主和党的纪律》 (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曹杨郧生著的 《党内民主机制论纲》 (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 林尚立著的 《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尹彦著的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甄小英、 李清华著的 《党内民主建设问答》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卞钢达主编的 《党内民主建设》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 陈冬生著的 《中国政治的民主选择——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许冬梅著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研究》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郑长忠著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肖立辉等著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王长江等著的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孙应帅著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建国著的《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等等。 这些著作涉及党内民主的科学内涵、 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 党内民主运行机制、 党内民主的实践历程和理论基础、 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等内容。 而直接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 目前只有朱伟主编的 《有序——党内基层民主科学发展论》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等少数专著。
从研究内容看, 目前学术界关于党内民主和党内基层民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党内民主的研究方面
1. 在党内民主的科学内涵上。 关于党内民主的含义, 学术界一般认为, 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 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内决策和管理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 如有的学者指出, 党内民主, “就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 任务和宗旨, 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对党的组织、 体制和过程所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1]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党内民主, 就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物, 也可以说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或主体, 党内事务归根到底由党员当家作主。”[2]
当然, 党内民主是一种制度还是原则、 作风? 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意见。 如有的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 “首先是一种制度, 另外它还是一种政党运行体制和运作机制”。[3]有的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 “首先是一种原则, 即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4]还有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既是制度也是原则。 “党内民主首先和最根本的是党的活动和党内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 “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基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 也还有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作为一种作风, 就是党的干部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作风; 党内民主又是一种方法, 是党员管理党内事务的方法, 是处理党内矛盾、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方法,等等。
2. 在党内民主的主体问题上。 目前对于党内主体问题上的认识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 即都认为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 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党是一个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政党, 而不是少数职业革命家的政治团体, 这一性质决定了党员是党的主体, 从而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5]二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的权力来源于不同范围的党员, 或者说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授予的。 随着党内民主的发展, 对党员作为党内民主的主体这一问题的认识, 全党已有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重要论断, 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党内民主的主题意义重大。但在党内生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党员的应有民主权利在实践中难以落实。 对此, 有学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在两个方面: 一是党员要有权利和维权意识; 二是党的各级组织要结合党章规定, 切实落实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3. 在党内民主的原则上。 多数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不可能自发地得到贯彻执行,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党内民主的七大原则: 党内民主的平等原则、 党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民主选举原则、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监督的原则。[6]还有的学者总结出平等原则、 选举原则、 集体领导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公开原则、 参与原则、 讨论原则、 监督原则、 纪律原则、 党员权利和义务原则、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等12项原则。[7]由此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基本原则的认识存有许多共识。
4. 在党内民主的制度设计上。 有的学者认为, 任何形式的民主都是依据一定的民主理念对不同利益所作的制度安排, 党内民主也是如此。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党内民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本身; 另一个是制度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 协调这些关系, 既是党内民主的工作内容, 也是党内民主的工作基础。 党内民主的实质决定了党内民主的有效运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从目前我们党内的实际情况看, 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由以下几个制度构成: 党代会制度、 党委制度、 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 有学者认为发展党内民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要改变以往偏重把民主当作一种作风看待的问题, 民主如果缺乏具体制度安排, 就难有保障。[8]还有学者认为, 依据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状况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党内民主方面, 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 党内制度创新问题是学术界关于党内民主讨论的主要内容。 有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党内民主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二是努力开发党内现有的民主资源。 前者是决定性的, 决定后者的努力空间和实际成效。[9]有学者认为, 关于党内民主具体操作方案, 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完善民主选举特别是扩大差额选举; 二是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三是使党内不同意见群体制度化。 就这三种思路而言, 从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具体情况来权衡, 第一种思路可考虑, 第二种思路可放弃,第三种思路可缓行。[10]
5. 在党内民主的路径选择上。 多数学者认为, 从根本上说, 发展党内民主应当从基层做起。 农村 “两票制” “公推直选” 等模式的建立, 是村民自治发展的逻辑延伸, 是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同村民自治实行对接的有益尝试。 中国民主化进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从基层做起, 基层快于上层的过程, 这样做似乎更为稳妥一些。[11]学者们主要从完善制度、 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如确立党员主体意识, 不断提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 推进党内公开, 保障党员的知情权; 推进基层决策民主化, 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 保障党员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改革完善基层监督制度和监督办法, 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等。
6. 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上。 学者们普遍认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发展, 既符合我国国情, 又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内在规律的理性选择。
如有的学者认为, 发展党内民主作为推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特点以及二者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 一方面, 党内民主是我们党能够健康发展、 正确决策的基本保证, 直接决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从而对人民民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 党内民主状况的发展和完善, 必然会对人民民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12]有的学者认为,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但两者的发展应当有一种逻辑顺序。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的, 是实现高度的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的实现, 需要党内民主的支撑和配合。 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前提, 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键。 党内民主的目的既是为了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切入点和原动力。[13]还有的学者从分析党的执政方式入手看待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通过 “一党执政、 多党参政” 的政党制度安排实现的, 在这一制度中共产党是执政党、 领导者, 它可以通过国家机关从政治、 组织、 思想诸方面影响着人民民主的性质、 运行方式与目标追求。 与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相比, 共产党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内部民主而不是民主党派的内部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 关键性。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共产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更为重要和全面。 因此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全方位的。 再加上党的执政时间上的长期性、 持续性, 也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影响是长期的。 而党的执政方式还体现在其完整、 独立、 常设的组织系统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家机关平行设置并在国家机关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上。 这样, 党的执政方式就通过党组织在党政关系中党的领导地位, 使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4]在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制度机制上, 多数学者都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认为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政治运作过程, 其实质也是一个公共权力系统的运作过程。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人们摸索出来的对于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有效防范机制, 凡是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进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时都可以汲取或借鉴。
(二) 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研究方面
1. 从整个党内民主的角度对党内基层民主理论进行研究。 如有的从历史角度考察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 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从原理角度研究党内民主的内容实质、 理论渊源、 结构要素、 制度体系等; 有的从关系角度阐述党内民主所涉及的各种关系, 比如党内民主与基层社会自治、 与党建工作创新、 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 这些研究将党内基层民主纳入执政党与民主、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政治大视野中, 其中多少涉及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问题, 虽然没有直接切入党内基层民主, 但对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给予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支持, 因为, 离开党内民主只谈基层民主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了。
2. 对党内基层民主的案例进行剖析的实践个案研究。 主要以调研、 座谈、考察等具体方式, 研究基层党内选举、 基层民主决策、 基层民主监督以及党内基层民主出现的最新实验等内容。 这类研究立足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 分析案例, 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意见建议, 对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 《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新思路——山东省乳山市全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 《党内基层民主的 “试验田”》 等文有一定的代表性。
3. 对党内基层民主具体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主要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 在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对某项具体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思考。如对于基层党内选举中如何改进候选人提名的问题, 基层党务公开形式如何在灵活多样的基础上做到保证质量, 基层党内民主决策的制度创新, 基层党内民主监督的途径等问题的探讨。 这类研究具有充分的实践基础, 提出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 提出的对策建议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对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比较典型的如任中平的 《四川省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发展及其制度创新》、 杨素荣的 《党内基层民主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线》、 张书林的 《近年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等。
(三) 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的评价
1. 在取得共识方面
多数学者认为,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一是适应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二是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 十七届四中全会、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 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必须总结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在保障基层党员民主权利、 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机制、 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好经验、 好做法, 全面提高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
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面
(1) 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 当前对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实践探索, 都不系统、 不完善, 没有形成科学的架构体系。 有的甚至盲目推销西方的民主理论, 盲目套用社会自治组织民主的研究成果。
(2) 以微观层面的各地探索创新为主, 个案研究较多, 缺乏直接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作为对象的全景式角度研究。 特别是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角度, 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 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面对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宏观形势的新变化, 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从整体上来探寻中国共产党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发展与创新的方向路径等具体的制度安排上, 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总结经验, 尤其是从政治学和党的建设的角度作学理支撑的理论研究, 以求对这一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 从中探索出内在规律并明确其正确发展方向, 这样才能把中国共产党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趋势
(1)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将进一步增强。 多数学者认为, 近年来, 在基层民主实践中, 出现了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 “倒逼” 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也要意识到, 一旦党内民主长期滞后于人民民主, 那么就会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 并且极有可能在人民民主与执政党之间造成不和谐的局面, 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2) 党内基层民主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学者们认为要科学设计党内基层民主的运行程序, 即解决好贯彻执行党内基层民主的具体规则、 重要环节和基本程序等; 对几个关系还要深入研究, 如党内民主与一般民主问题、 党内基层民主与人民民主问题、 党内基层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等问题方面的关系上, 必须进一步澄清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3)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和当年西方国家的民主背景相比, 很显然我们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再走西方国家民主发展和那些先行一步的同类政党推进党内民主的老路, 要尽可能避免他们在民主进程中所发生过的曲折和冲突。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提高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
[1] 林尚立: 《党内民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第4页。
[2] 王贵秀: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问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1年第11期。
[3] 田芝健、 姚剑文: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 《学术论坛》 2003年第9期。
[4] 奚广庆: 《党内民主与党内派别》, 《求是》 1991年第11期。
[5] 周放: 《落实党员主体地位, 充分发展党内民主》, 《社会科学研究》 2002年第2期。
[6] 李铁映: 《论民主》,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241~246页。
[7] 陈冬生: 《中国政治的民主选举——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第21~22页。
[8] 胡伟: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若干问题的思考》, 载于 《2002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 林尚立: 《党内民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第291页。
[10] 胡伟: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若干问题的思考》, 载于 《2002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 王振耀: 《中国的村民自治与民主化发展道路》, 《战略与管理》 2000年第2期。
[12] 张晓玲: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年第11期。
[13] 胡伟: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2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 王俊拴: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分析》, 《政治学研究》 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