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员队伍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提出了新任务

党员队伍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提出了新任务

时间:2024-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工人和农民党员比例趋于下降, 干部党员比例平稳上升。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的新情况,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 “允许非公企业的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的规定。这些情况说明, 党员队伍的新变化新发展, 既为党的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影响力不断扩大。因此, 只有深入研究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新问题, 努力创新, 开辟新思路, 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内外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 党员队伍状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 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党组织覆盖面宽, 发展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3600多万, 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 根据中央组织部公布的统计数据, 自1995年以来, 全国每年新发展党员都超过了200万。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发展党员的数量一年更比一年多。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中共党员总数为8875.8万名, 比上年净增96.5万名, 增幅1.1%。 从党员职业划分来看, 农牧渔民党员数量最多, 达到2602.5万, 企事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为1294.5万人和911.4万人,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48.5万人, 工人 (工勤技能人员) 724.4万人。 另有学生203.4万人, 其他职业人员733万人, 离退休人员1658.1万人。2015年12 月底, 党的基层组织441.3 万个, 比上年增加5.4 万个, 增幅为1.2%。[2]

党组织的覆盖面日渐宽广, 基层党组织覆盖率达99%。 目前中国全国城市街道、 乡镇、 社区 (居委会)、 建制村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7828个城市街道、32341个乡镇、94424个社区 (居委会)、571544个建制村已建立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99.9%,160.2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与此同时, 党员的职业、 学历、 年龄、 性别比等继续得以优化, 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 年轻党员、 女党员、 大专学历以上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的比例持续上升, 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中国共产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更加注重在高知识群体、 妇女和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 使具有高学历、 高技术职称党员和女党员、 少数民族党员比例持续上升, 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的增多成为党员结构变化的显著趋势。 截至2015年底, 从队伍结构看, 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3932.4万名, 占44.3%, 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56.7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8.1万人,占14.4%,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9.2万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5.1万人, 占54.8%, 提高1.5个百分点。[3]同时, 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使党员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青年人思想普遍活跃, 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 他们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类党员的增加, 使党增加了新鲜血液, 有利于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三) 工人、 农民等基层一线党员在总体上仍占多数, 但其比重已呈下降趋势, 机关干部、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员比重趋于平稳上升

1949年, 全国有党员448.8万人, 其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分别占2.5%和59.62%。 随着 “一化三改” 的完成和 “大跃进” 的开始, 工人入党热情高涨,工人党员迅速增加, 其所占全国党员总数的比例从1957年的9.86%上升到1958年的15.49%。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 全国有党员总数3698.1万名, 工人占18.73%, 农民占46.94%, 军人占6.89%, 干部占17.56%。 改革开放以来, 工人和农民党员比例趋于下降, 干部党员比例平稳上升。 新世纪之后, 工人和农牧渔民党员比例相比1978年有显著下降, 其比例从2000年的49.09%下降为2009年的39.7%, 而机关干部、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员比重则趋于平稳, 略有上升。[4]

(四) 党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 流动性较强, 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 工人阶级队伍本身也出现了分化。 而且, 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 不同行业、 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 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的新情况,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 “允许非公企业的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的规定。 党组织逐步吸收新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 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社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 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据统计,2002年全国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共有党员149万名。 从2003年起, 党对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 符合条件的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其他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进行了试点, 共吸收226名私营企业主入党。 此后, 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2006年、2008年, 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分别达到286.3万名、358.2万名。 截至2009年底,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进一步增长到384.1万人, 占全国党员比例的4.9%, 城乡流动党员有200多万名。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党员在利益需求上的差异和矛盾性, 必然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反映出来。 另外, 在有些农村基层组织中, 宗教、 宗派、 富裕大户, 甚至黑恶势力控制和操纵基层民主选举的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党员干部压制或利用基层民主, 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情况也屡禁不止。

这些情况说明, 党员队伍的新变化新发展, 既为党的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党员队伍的新变化新发展使得党员的思想状态、 认知感受、 价值认同自然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整合广大党员思想认同的难度加大, 给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因此, 只有深入研究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新问题, 努力创新, 开辟新思路, 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