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 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5]
当前, 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面临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一是国际形势中不稳定、 不确定、 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国际战略竞争更趋激烈, 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金融危机、 恐怖主义、 环境恶化、 流行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大大增加。 国际政治、 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动, 需要我们密切观察、 深入研究。 二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 交融、 交锋日益频繁。 随着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 更深层次上相互激荡、 彼此碰撞, 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 另一方面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在经济、 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 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警钟长鸣、 警惕长存,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 交融、 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 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是国内社会思想多元、 多样、 多变特征更加明显。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 多变性、 差异性明显增强; 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 在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诚信建设、 文艺创作、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 流动人口文化生活、 网络建设和管理、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 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是互联网发展的大众化、 媒体化、 数字化趋势更加凸显。 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 网民群体加速向普通大众发展。 互联互动、 即时传播、 共享共用的特征, 使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日益凸显。 互联网普及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 “数字化生存” 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如何积极利用、 大力发展、 科学管理互联网, 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可见, 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总体而言, 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化在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西强我弱” 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面对这样的形势, 如何结合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正确看待西方民主理论和模式, 科学合理地挖掘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满足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也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抓紧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1] 郑科扬: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研究》,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 第222页。
[2] 参见《党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 《人民日报》 2016年7月1日。
[3] 参见 《党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 《人民日报》 2016年7月1日。
[4] 参见陈志刚: 《党员数量结构的新变化及其新挑战》, 《探索》 2010年第6期。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