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4-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能够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也不例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越来越要求党的决策必须走科学化、 民主化的道路, 这既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的要求, 本身也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必须从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做起。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开展活动、 落实工作、 体现战斗力的组织保障, 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新的历史条件下, 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 担负的任务、 工作条件及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别是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 许多过去的 “单位人” 变成了现在的 “社会人”, 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农村、 国有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 新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并存, 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员构成出现了多样化、 差别化, 活动空间和载体也出现了信息化、 网络化。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迫切要求基层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有新的发展, 这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 打牢党的执政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如何, 很大程度取决于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程度。 实践表明, 只有大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增添新的生机活力。 没有党内民主的充分发挥, 党的基层组织创造力、 战斗力和凝聚力势必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高度, 进一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增强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 服务群众、 凝聚人心、 促进和谐的作用, 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 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努力把党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 进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实现党的基层组织自身的科学发展。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能够增强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是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体现。 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很重要的一面是其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 党员主体地位形成的一个重要现实基础就是党员对党组织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 对此, 毛泽东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 “所谓发挥积极性, 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 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 负责精神, 工作的活跃,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发表意见、 批评缺点, 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 没有这些, 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 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 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6]可见, 对于党组织来说, 党员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党组织的凝聚力、 战斗力和创造力。 “党员实践民主权利的过程, 实际上是党员与组织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组织因党员的参与而产生活力,党员因有组织的活动空间而实现党员的价值。”[7]因此, 只有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营造民主讨论的环境,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广大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党内拥有的权利和能够发挥的作用, 才能使党员更加关心党的事业的发展进步, 不断增强责任感、 光荣感和使命感, 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党的各项工作中来, 正确履行党员义务, 行使党员权利, 发挥党员作用。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能够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党章规定,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包括: 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宣传和执行党中央、 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 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团结、 带领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 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各项工作任务; 密切联系群众, 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 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 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力和利益, 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 创造性, 发现、 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 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 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 不得侵占国家、 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等等。 这些都离不开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的良性运转。 从政党发展的轨迹看, 现代政党的决策机制, 越来越由集中的、 封闭的、 独断的决策模式向民主的、 开放的、 协商的模式转变。 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也不例外。 从理论上讲, 每个党员对党内事务都有权提出看法, 发表意见, 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但从实际运行来看, 不可能每个党员都去直接参与决策、 制定政策, 最终直接决策的只能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因此, 如何使决策更科学更民主就成为重要的问题摆在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面前。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越来越要求党的决策必须走科学化、 民主化的道路, 这既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的要求, 本身也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民主决策机制, 能够有效地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 做到集思广益, 把各种意见特别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意见反映上来。 使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尊重, 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能够有效防止 “一言堂” “家长制” 和个人专断等问题发生, 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总之, 从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看,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层级, 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夯实基层党内民主这个基础。 从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载体看,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 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单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必须从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做起。 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看, 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需要找到新的抓手, 注入新的动力, 这个新的抓手和新的动力就是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8]因此, 要大力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疏通党内民主渠道, 使党的各项决策和全部工作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 集中全党的经验和智慧, 使党的决策能够体现时代要求和客观实际, 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 只有把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抓好抓实了, 才能真正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51~52页。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25页。

[3] 《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 《人民日报》 2010年6月22日。

[4]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54页。

[5] 欧阳淞: 《努力开创基层党的建设新局面》, 《求是》 2007年第22期。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528页。

[7] 林尚立: 《党内民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第71页。

[8]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人民日报》 2008年1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