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科学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4-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怕驾驭不了局面会搞出乱子, 影响稳定; 怕妨碍个人行使权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反而会束缚自己; 怕弄不好会有人借此机会抢了自己的饭碗, 造成被动局面。因此, 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动力不足, 只是被动应付,往往是 “推一步, 走一步”。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缺乏, 动力来源不足

随着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逐步推进,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的颁布实施, 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 监督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党员行使权利状况呈现出不平衡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党员主体意识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党员虽然听说过 “党员主体地位”这个概念, 但对其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感性认识上, 有的根本无法说清其内涵、 特征。 对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有的党员认为所谓的主体地位是理论界讨论的事, 与实际工作相距太远, 没有必要去认识它;有的党员认为主体地位的确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是领导的事, 是组织部门的事, 自己只要按照组织和领导意图办好事, 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够了; 还有的党员担心, 强调党员的主体地位会削弱组织的领导和权威, 认为当前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的时机还不够成熟等错误认识。

2. 一些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态度不够端正, 参与意识不够强。 有的党员对于党内政治生活不够热忱和主动, 甚至认为这些活动没有多大意思, 持无所谓或冷漠态度; 有的党员即使参与也是处于 “被动” 的状态,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政治理论学习活动, 往往是参加的主动性不够或人到心不到。 还有的党员对于参加党组织活动是碍于组织者的情面上, 觉得不参加不好意思。 有的虽然参加了,但也往往只是签个到, 中途就退场了。

3. 部分基层干部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如一些人存在着“三怕” 心理。 怕驾驭不了局面会搞出乱子, 影响稳定; 怕妨碍个人行使权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反而会束缚自己; 怕弄不好会有人借此机会抢了自己的饭碗, 造成被动局面。 因此, 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动力不足, 只是被动应付,往往是 “推一步, 走一步”。

(二) 促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良性运行的环境和氛围需要加强

实践中, 一些基层党组织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党员放在党内工作的客体位置上, 仅仅单向地要求党员奉献, 强调党员的责任过多, 忽视党员应有权利的享有和合理利益的诉求, 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社会活动中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落实。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党员的知情权落实得还不够到位。 在一些党组织中, 党员对党内的情况不甚了解, 也没有机会参与党内的事务管理。 很多党的方针政策和决议指示, 广大党员往往是从公开的媒体了解到的, 事先并不知情。 一些党组织往往还有选择地传达党内的重大决策与事务, 导致对有关情况了解有限, 现实生活中常有党员不知道党内的情况, 直至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 党员才知晓的现象。 有的还存在着党内事务不能及时进行传达, 甚至个别基层单位还存在着不传达的情况。

2. 党员参与权落实层层递减。 虽然多数党员能够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党内的事务, 但参与面并不广, 尤其对于党内决策的参与, 普通党员更是难以体现出来。 有相当一部分的党组织把党内决策看作是领导的事, 与自己无关。 普通党员难以参与或者参与流于形式。 特别在干部民主推荐、 民主测评、 民主评议等活动中, 很多党员往往只是进行 “打勾画叉” 之类的浅层次参与上, 大大限制了党员的参与权。

3. 党员的选举权体现得还不够充分。 在党内选举中有时过分强调组织意图,差额选举运用得很有限, 差额选举的比例太小, 而且只差额到常委, 书记通常不搞差额选举。 候选人与选举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不畅, 使选举人对候选人缺乏了解, 选举人的意志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有的党组织特别是一些基层党组织任期模糊, 常常超过党章的规定, 并以种种借口随意推迟选举, 或者选举不够规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许多党员认为所在党组织在一些非关键人选的选举时往往能够尊重和维护党员的选举权, 但在一些关键人选的选举时却过分强调体现组织意图, 忽视普通党员的意愿, 甚至侵犯党员的选举权行为也时有发生。

4. 党员的监督权难以真正落实。 当前党内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不愿意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 在思想上, 党员对于自己行使监督权有所顾忌, 有的害怕自己的批评、 揭发、 检举等行为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前途, 甚至遭受打击报复; 有的领导干部担心维护党员监督权利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威与既得利益。 在工作中, 由于党员缺乏足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无法对党组织及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相应的监督, 普遍问题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多, 自下而上的监督少。 有的对一些不正当的情况进行了反映, 但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作出相应的反馈, 监督者的积极性也就受到挫伤。 此外,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作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有的党员干部仍习惯于用旧的工作方式方法, 过分依赖领导的权威, 在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上, 仍然认为 “民主只是形式, 集中才是目的”, 往往集中讲得多, 民主讲得少, 对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不重视, 把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个人决策制, 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形同虚设, 自我批评摆情况, 批评别人谈希望, 导致监督软弱无力。

(三) 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不科学, 影响和制约着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1. 某些党组织操作程序不规范, 可操作性的细则规定不够充分, 不够明确。一些规章制度与新形势下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实际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各项制度间的互补性还不够强。 如有的制度只是提一些原则性口号, 既无实际内容, 也无具体操作程序, 以致无法执行。 一些制度机制执行不力, 尤其表现在决策的执行上。 如有的党员反映领导班子成员在集体做出决定后, 不能带头执行, 甚至做一些有悖于集体决定的事, 损害了集体领导的威信;而有的决策和制度在执行中 “走样变形”, 甚至在制度的光环下掩盖某些不民主或伤害民主的行为。

2. 制度、 法规滞后于基层民主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在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些新做法、 新经验, 与现行党内制度法规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有的做法与党内制度法规的某些条文发生冲突。 应依据符合实际的做法与经验, 对党内制度法规作出调整补充。 如1999年2月制定的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至今没有改动过, 党内基层民主与基层人民民主从制度和法规的角度比较, 一些制度法规配套滞后, 与丰富多彩的实践相比较,调整修订相对较少, 造成在操作性和程序性方面滞后于人民民主。 再如 “公推直选” 近年来已经成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普遍采取的形式, 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 对于直选产生的书记, 目前还是沿袭传统的管理办法, 缺乏相配套的办法措施对其进行日常管理, 对于个别需要调整的书记, 往往不经广大党员认可的程序而轻易对他们进行任职调整, 使选举的效果大打折扣, 影响了党组织在党员中的公信力

3. 形式主义的要求过多, 不利于基层简便快捷地工作。 如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 工作中存在着会议多、 计划多、 要求多、 形式多, 既牵扯太多精力, 又没有多大的效果, 反而使一些党员对党组织的做法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运作成本较高,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压力较大

现实生活中,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民主仅仅当作手段论的 “工具”。 他们从“工具” 的角度来考虑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问题。 很自然地认为, 要实现工作目标不一定非走民主一条路, 只要达到目的, 何必非搞民主呢? 如果花费了大量精力还达不到目的, 岂不得不偿失。 因而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担心, 认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会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如果民主实行到位, 难免会导致相互牵制, 议而不决、 不利于快速决策等问题。 再有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出, 如对选举的宣传发动、 广大党员参与民主活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 物资设备等, 此外, 各地还要为参与会议投票党员群众发放数额不等的误工补贴等等。 通常情况下乡镇党委选举一次需要花费7万~8万元, 开一次党代会年会也要花两万元左右。 而随着 “公推直选” 的广泛推行, 对投入的干部, 需要培训的管理人员等, 耗时之长、 人力之费, 必然造成选举成本成倍增加。 加之党代会如果由五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 以及平时党代表调研视察活动的增多, 这些都会使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所需要的费用大有上升的趋势, 使得一些本来并不富裕的地方财政, 负担进一步加重, 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财政可能造成较大的压力,这些都会给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