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负面因素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不可否认, 中国历史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但是中国历史传统中的负面因素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对此, 毛泽东深刻指出: “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小生产的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 又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民主生活, 这种情况反映到我们党内, 就产生了民主生活不足的现象。 这种现象, 妨碍着全党积极性的发挥。”[1]邓小平也指出: “旧中国给我们的, 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2]可见,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一开始就面临着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这其中毒害最深的是家长制、 特权观念和官本位思想。 受其影响,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通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整个党组织的 “家长”, 常常将个人置于党组织之上, 视自身为组织的主体, 而忽视党员的作用。 把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仕途发展看得很重, 将党员的权利和党内的民主则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 儒家封建伦理传统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精神支柱和行为规范的儒家思想及其理论, 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 思想和社会本位文化的伦理文化, 体现为人与人的自然血缘关系和政治等级关系。 这种依附文化可以泯灭人的自我意识, 使人丧失独立性、 自主性、 创造性和个体性, 不可否认, 这种依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延伸到党内来。 加之党长期沿用了战争年代形成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这种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 在这种体制下, 个人说了算、 家长制等无视党内民主的现象得以正当化和合法化, 压制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同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参照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两种体制的共同作用下, 使本来发展空间就比较狭小的基层党内民主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 党员教育管理理念的现实制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广大党员对党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依附和依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 “单位人” 转变为市场经济时期的 “社会人”, 党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内在的需求逐渐多样化, 个性特征日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观念以及工作模式, 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 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有些还制约着党建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其中影响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组织本位” 及其 “义务主体” 思想的惯性影响仍然存在。 长期以来, 我们沿着一条以组织为 “本位”, 侧重于着眼 “组织” 建设, 强调党员的集体归属和组织纪律的发展途径。 而对于组织的成员即 “党员” 的研究, 则主要研究党组织如何对党员进行管理、 教育以及组织如何去发挥党员作用等。 党员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党的建设的客体来对待的, 往往置于组织的管理之下, 处于一种 “被动” 的状态。 相应地, 多年来党内对党员权利有着这样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即党员的权利源于党员对党的承诺及自觉履行的义务, 党员权利的享有与行使要以义务的履行为先决条件和基本原则, 党员的义务是绝对的, 而党员的权利是相对的。 运用到党员教育管理中, 则表现为党组织偏重于强调党员履行义务, 而将党员权利摆到相对次要的位置上。 二是在党员教育方面, 仍然以 “单向灌输” 为主, 互动性不够。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教育是一个双向活动, 它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互动过程, 党员的教育也不能例外。 然而传统的党员教育中党员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 往往采取的是单向、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进行教育的主讲人大多为党员干部, 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将党员视为受教育者, 而不是平等的交流沟通对象, 这样就容易出现教育的内容单调、 手段单一、 方法简单等问题, 让党内教育走入授教者与被教者相互背离的两难处境, 最终导致党员管理方面, 还是强调以 “服从” 为主, 服务性不够。 在长期的党内生活及社会活动实践中,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 “四个服从”。 但事实上, 作为党组织, 还要尽可能地为所属成员提供相应的服务, 让其在组织中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 党内民主意识还不够浓厚
在现实的党内基层民主生活中, 党员是党内基层民主的主体, 党员本身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党内基层民主生活中的行为。 党员民主意识的形成和民主素质的提升, 既是党员个体努力的结果, 又受到党内整体民主氛围的影响。 从党推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实践的过程来看, 虽然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民主的要求不同, 并作出过很大的努力。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 由于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多地强调党内集中, 忽视党内民主的作用, 我们党长期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重视不够, 这使得党员在党内没有得到系统的民主锻炼, 民主意识普遍不强, 民主作风没有得到相应加强。 并且, 我们也应看到, 党内民主意识滞后于民主实践的要求, 党内基层民主的理念和作风存在空泛而又简单化的倾向,导致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在某些方面走了形式。 具体说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等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一些党员的平等意识受到压制, 平等权利得到弱化, 而部分领导干部在政治上、 生活上谋求特殊化又加重了对这一问题改进的困难。 二是权利意识有所淡漠。 现实生活中, 一些党员不知自己享有哪些民主权利, 也不懂得运用权力, 这样使得一些党员更弱化了所应具有的主体意识和党员意识, 党内关系也因此简单化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失去了相应的行为主体。 三是责任意识有所虚化。 有些党员将责任仅仅理解为对组织的一种 “服从”, 在党内生活中随大溜, 看领导脸色行事,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 则不将自己视为党员, 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不甚关心, 对党内腐败现象听之任之, 没有与党内不正之风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等等。
(四) 现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不规范
多年来的探索实践, 我们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法规和制度, 以党章为核心, 健全和完善了党的领导制度、 党内基层选举制度、 党内基层监督制度和党员权利保障制度等, 使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 这个制度体系, 在今天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 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管理” 和 “领导” 的倾向较为明显, 有些已经过时, 有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还有一些好的制度与做法, 如 “三会一课” 制度、 民主生活会制度等,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与新形势下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广大党员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员权利行使和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 我们党对保障落实和实施党内基层民主法规、 制度的程序和具体措施,研究探索得还不够。 尽管这些年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上已经关注了这个问题, 修订出台了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保障措施, 为党员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证。 但从整体上看, 还是对保障党员权利规定的多,而对于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应该怎么惩处的制度相对较少。 即使有规定, 也是过于原则、 抽象, 缺少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导致在实际生活中, 普通党员往往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气, 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二是各项制度间的互补性还不够强。 党内参与机制缺乏, 党内工作制度、 议事制度、 表决制度还没有制度化、 规范化, 有的规定与现实要求脱节, 可行性不够强。 党内基层选举制度竞争机制引入不够, 在程序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党内基层监督机制不健全, 尤其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还没有形成一种刚性的制度制约和惩戒机制等。
[1]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2]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