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构“共享共治共有”概念的“东亚航线共同体”

建构“共享共治共有”概念的“东亚航线共同体”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下观与主权观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国家主权观因强调至高无上而具排他性,相对的,东方的天下观则因强调伦理的阶层序列而有包容万国之力。以天下观来建构东亚共同体的第一步,就是“东亚航线共同体”,巩固了基本盘之后,才能逐步扩大世界之和平幸福发展富庶,直到世界大同永续实现为止。

张启雄[1]

序言

天下观与主权观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国家主权观因强调至高无上而具排他性,相对的,东方的天下观则因强调伦理的阶层序列而有包容万国之力。以天下观来建构东亚共同体的第一步,就是“东亚航线共同体”,巩固了基本盘之后,才能逐步扩大世界之和平幸福发展富庶,直到世界大同永续实现为止。

中国在东海、南海等东亚海域为什么提出“主权在我,利益共享”的观念?其中,“主权在我”的“主权观”,乍看之下,以为是翻译自西方“sovereignty”的字义。其实,在意义上,这么诠释是不通的。那么,中国为什么提出自我矛盾的用语?细究之下,其实并不矛盾。西方国家因主张主权至高,故具有唯一性与排他性,不能共享。相对的,中国和东方诸国自古以来就生存在“天下”之中,在“天下”的概念里,国家只是构成天下的组成部分,在朝代更迭的“争天下论”里,“汉人中国”与“非汉中国”的历代王朝都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天子;“天子统治天下”的理论与实务,最终在“中华世界帝国”中形成“天朝定制论”,将中国及其四邻“融合”成为“一体”,称之为“中华世界帝国”=天下。换句话说,天下是由复数国家融合而成的;反过来说,复数国家经融合也可以升华为天下。这样的天下就是共同体。为便于理解,以今日国际关系学的概念而言,或可称之为:东方型“联合国”。

在此意义下,“中华世界帝国”就是“联合国”,正因为“中国”拥有既是“国家”,也是“天下”的双重身份,所以它对成员具有权衡轻重的弹性与无所不包的包容力,才能具备东方型“联合国”的初步条件。具体来说,这个传统“天下”的成员须涵盖“中国”与“四邻王国”,其整合的关键概念必须在具“共同”之传统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前提下,然后产生“融合”为“一体”的意识。

作为有为的大国,中国应“虚怀若洋”,广召同志组成东亚航线共同体,找出方法来壮大格局,以符万邦众望。

一、东方型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首先,共同体的基本概念,乃植基于“共同”而形成“一体”的基础观念。用简单而易懂的话来说,“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你、我的也是他的,他的也是你、我的”。因此,你、我、他的,都是公共所有的;公共所有的也是你、我、他的。推而广之,你、我、他的,都是天下的;天下的,也都是你、我、他的。换句话说,共同体必需具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你侬我侬”精神。

其次,共同体的关键概念,在于共同的一体感。因为只有找到“共同”才能结合成“体”,正因为不分彼此,所以“你、我、他”才能融合成为“一体”;也只有将“你、我、他”全部都融合成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共同体”。也正因为是“你、我、他”融为“一体”而建立的“共同体”,所以共同体的最终阶段必须是“共享、共治、共有”的“共同体”。

据此,“共同体”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贫富与共、荣辱与共、安危与共,进而成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之生死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才能“共享、共治、共有”。因为,“共享、共治、共有的共同体”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在海洋上建立“航线共同体”、在陆地上建立“陆线共同体”、在天空中建立“空线共同体”,都是具有高远理想的目标与可达成、能操作的战略手段。

中国的“天下观”,其实就是一种“共同体”的概念。倡导共同体,就须以近代帝国主义为鉴,抛弃“霸道”,建立“王道”,并将王道落实成未来国际关系的“伦理”,再运用“伦理”来规范国际秩序,消极上共同体内部可以避免相互“侵略”的覆辙,积极的话则可成为携手共创“大同世界”的理想。

过往,中国(汉+非汉=华+夷)历朝历代的宗藩关系建构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世界帝国”封贡体制,它是四邻环绕中国的“环中国共同体”。可是,今日,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封贡体制已消失殆尽,因此宗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反之,西方的国际法已成为今日国际关系的主流价值。因此,我们暂时没有祖先留下的有形、无形遗产可资运用。但是通过观念的转换,运用“宗藩体制”所创建的“中华世界帝国”概念,思考规范“中华世界帝国”之国际秩序的“五伦国际关系论”,或可从“兄弟论”推陈出新,重新创造东方型的“共同体”概念,而东方型的“共同体”概念,又可再生产为“航线共同体”、“陆线共同体”以及“空线共同体”等理想,这是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概念。

举例言之,海权的发展必须站在“共同体”的角度,思考成立强大舰队的理想与目的、航道的成立、航线的延伸、航道沿线与停泊港湾基地的关系、停泊港湾基地与陆地的依存关系,航线与航线的衔接关系,最后则是国与国之“共同体”的结合关系,“共同体”就是巩固国与国关系的黏着剂。故其成败的关键,仍在于国与国的关系是不是建立在安危与共、生死同当之“共同体”关系的结合,还是基于一时的利害关系而建立在仅止于相互利用之“非共同体”的结合。若是,那么利害冲突之际,就是检验成败之时。

二、强化共同体的关键概念

区域的“整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以“1+1+1+1+N”的开放形式,来决定它的幅员大小,强化它对外的生存发展竞争力;“共同体”概念,望词生义可知,乃植基于“共同”而成“一体”的基础观念。所谓“共同”,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你、我的也是他的,他的也是你、我的”。概括言之,你、我、他的都是公共所有的,公共所有的也是你、我、他的。一言以赅之,所有的资源,大家共有、共治、共享。只有找到“共同”才能结合成为“体”,正因为不分彼此,你我他才会融为一体。所以,我中有你、有他,你中有我、有他。唯有如此,你、我、他才能互相融为“一体”;也只有将你我他全都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共同体”。所以,“航线共同体”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航线所经之处,通过有无与共、贫富与共,创造安危与共、荣辱与共,进而迈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共同体”。

在“共同体”概念下的海权发展,也可以使用“1+1+1+1+N”的形式,而发展出“航线共同体”,然后通过“航线共同体”,逐一形成“海+海”,进而扩大为“海域+海域”、“海洋+海洋”的“海洋共同体”概念。就中国海域而言,是“黄海+东海+南海”的海洋国家,东向须先经东亚围堵岛链,然后进入太平洋。又,东出太平洋后,沿着千岛群岛北上可达北极海,可再分为往东或朝西等二航线。西向可直达欧洲西岸,东向则可直达美洲东岸,都是“黄海+东海”转为“太平洋+北极海+大西洋”的便捷海道航线。北极海未来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海权,没有海权就不能巡航。再者,从“黄海+东海”出太平洋也可直达美洲海域,在三道岛链的围堵下,对中国而言,有事之际,必须先行突破岛链,才能出入,既是最短也是最漫长的航线。另,从“黄海+东海”而西行,先经马六甲海峡,再进入印度洋;在马六甲海峡两端的出入口,容易遭遇不测,也必须通过“航线共同体”的概念,建立海陆联结的安全保障体系。出印度洋后,又可分为西进与南下等两条路线,仍有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封贡航线”的事例可循。西进的话,则进入地中海,然后出欧洲,经大西洋,到美洲。不过,此条航线也有战后美国的围堵的事例可供借鉴。此外,也可选择南下路线,先绕行非洲,可再借用“航线共同体”的概念,先建构环环相扣的共同体以为根据地,然后再出拥有传统海权的欧洲,经大西洋,到美洲。归结而论,这就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之“海+海”、“海峡+海峡”、“海域+海域”、“海洋+海洋”的联结,最后在联结的基础下,融合成为“港+港”→“海道+海道”→“国+国”→“航线+航线”的“航线共同体”观念[2]

三、重构中华世界帝国模式的“天下共同体”观念

“中华世界帝国”,就在于华夷民族的不断整合,文化思想的不断融合、创新,以至于开花结果,最后以汉族之中原为天下国家主体的区域整合,通过“中华”王化“夷狄”,“夷狄”则通过“华夷可变论”来逐鹿中原,而肇建王朝,入主“中华”,华夷历经历史不断的整合之下,传统中国终于演变成为广土众民的大国,更可贵的是,它从未诞生类似西方近代国家的主权排他思想,而独具有容乃大之“世界主义=天下”的“共同体”思想。若将“中华世界帝国”的共同体概念,加以扼要说明的话,可以演绎成如下图式:

天下≈中华世界≈东亚=中心+周边=我族+他族=华+夷=王畿+属藩=帝国+王国=皇帝+国王=册封+朝贡=宗藩体制=宗主国+藩属国=“中华世界帝国”=“宗藩共同体”=“环中国共同体”≈“亚洲共同体”>“东亚共同体”≈中央政府+地方自治政府的“联合国”[3]

这种华夷混居、犬齿交错的“中华世界帝国”,为什么没有像欧洲罗马帝国般走向分崩离析?乃因“中华世界帝国”除了有“大一统论”的文化价值之外,它在历代华夷王朝的努力下,对内还建构了“王道政治”的普世价值,建设了除暴安良、以民为本的“德治”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华世界帝国”因拥有“华夷分治论”,对外通过“以不治治之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俗制宜”的原理统治天下,故属藩自古以来即保有“政教禁令自主”=“民族自治”、“王国自治”之权,让广土众民的多民族国家保持统治弹性与多样化,于是体制化了宗藩关系,并进化成“宗藩共同体”;为了融合宗藩,更实施“封贡体制论”,巩固“宗藩共同体”;为了追求文化理想,保护共同文化价值,力倡“尊王攘夷论”,以御外侮,共享儒家文化成就;又为了维护“宗藩共同体”的安全保障,在《中华世界秩序原理》[4]上更建构了“兴灭继绝论”等锄强扶弱的原理[5],再通过“王化论”以化夷为小华,进小华为中华,让宗藩共同摸索乌托邦理想,携手共进“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富庶康庄大道。至此,“大一统论”的文化价值始有起作用的余地,让“分合”的创伤开始酝酿水泥般的混凝土功能,对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才能发挥出极致的正反合效应。

宗藩体制的优点,乃在于通过封贡关系,确认属藩忠诚与否,在绝不寻求经济榨取的历史前提下,建立了内政不干涉主义的宗藩政治体制。唯今日在观念上乃讲求主权对等的时代,宗藩体制必须经过改造,提出适合衔接当代的新内涵,再转化成为缔约结盟的共同体,始具有共同安全体制的时代意义。所以共同体的内涵,乃是今后必须通过战略思考加以设计形塑,才能显现其具体可行的内容。

回顾中国历史,封建时代的区域整合,经常假借“争天下”的形式,而以武力强行统合。例如:中国历朝历代之“易姓革命”与“华夷变态”的中国统合,就是传统型的区域整合,不管汉与非汉的王朝,一旦进入中华世界的核心,在中国本部建立王朝,就等于同时继承“中国+周边王国”的关系=“宗藩封贡体制”,重新整合华夷杂处的中华世界成为新“中华世界帝国”。例如,契丹人入主华北所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入主华北所建立的“金朝”,又如蒙古人在全中国建立的“元朝”,满州人亦在全中国建立的“清朝”,它们所重新“整合”出来的“新中华世界帝国”=“中华世界共同体”=“环中国共同体”,较诸历代的“旧中华世界帝国”,不但在区域整合的版图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仍沿袭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价值体系,并渗入异民族粗犷不羁的活力,进一步开创出新的文明盛世。

今天,在东亚的文化价值上,天下可以涵盖国家,国家可以联合组成天下。所以继东盟10国组成FTA(经贸一体化或自由贸易区)之后,东北亚三国也于2013年3月26日在首尔正式启动中日韩三边FTA谈判[6]。“10+1”FTA既可以扩大成“(10+1)×3”FTA,当然也可以扩大成为“东南亚+东北亚(SEA+NEA)”的“10+3”FTA,“10+3”FTA再经用力一推,也可转变成为“10+3”EAC的“东南亚+东北亚=东亚共同体”,象征着东亚由国家经组合后,走向天下的一大步。

自由贸易区(FTA)之所以受到国际瞩目,乃因它原本就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意涵的区域政经整合,它不只可以将早已具有共存共荣意识的区域加以整合成为共同体,更可以对新开发的地域,通过密切之经贸往来,培养区域内部抛弃关税与边界的共同体意识;进而朝金融货币、政治外交、军事安全、文化思想等领域的整合,达成融合为一体以建立共同体的目标。这种通过经贸一体化而酝酿具有共同体意识之区域整合的自由贸易区或共同体就成为强权争强斗胜的基本地盘。

未来,共同体势必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价值,更会成为强权展现实力,介入争逐的标的;有朝一日,它更可能成为强权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让区域经贸一体化形成经贸联盟体系,再藉此发展成为福祸与共之生命共同体的版图,然后通过包围或反包围的策略,进一步瓜分全球,形成势力范围。不久的将来,从自由贸易区经共同体到生命共同体,很可能成为强权一决胜负的主要战场。目前以美国为主导但排除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和终将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或东亚共同体(EAC)互别苗头。因只有先行巩固地盘才能布局世界,故区域化将成为大国踏出全球化=天下的第一步!

不过,真正的天下,其组成方式应该是“1+1+1+1+N”的生命共同体,只要能促进区域的和平、繁荣、富庶、发展,发挥同舟共济、共存共荣的话,“N”应不计其数,让其具有无限可能。如此一来,天下就可以立足于东亚,让幸福扩展于亚洲,造福于非洲,润泽及于欧洲,共存共荣于美洲,进谋各洲之和谐,开创举世共存共荣的空前先例。

四、天下格局VS岛链国的领土争端

岛链存在东亚是客观的形势,可以为敌所用,亦可为我所用。冷战时期,美国为围堵以苏联为首之社会主义国家,曾在东亚沿岸一带布下天罗地网的第一岛链。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是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下,岛链的围堵战略并未因之消失,反而成为美国营造“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有效手段。此时,“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好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的假想敌。因此,消极上为了保护美国太平洋东岸的国家安全,积极上则为了围堵中国势力的向外发展;有事之际,可以进而封锁中国舰队出太平洋;平常,则鼓动中国沿海邻接国家利用《国际法》等法条争夺中国所属无人岛,制造中外矛盾,分化东亚国家的民族情感。于是,中韩之间在黄海有了苏岩礁(韩国称为离于岛)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在东海有了钓鱼岛危机,中国与东盟菲马汶印越之间也有南海岛礁的“U形九段线”南海主权争议。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为了反制日本片面违反当年双方同意“搁置钓鱼岛领土争议”的共识,旋即派遣海监船与渔政船进入钓鱼岛海域,一面宣示主权,一面护渔,并形成常态化,一举打破日本对钓鱼岛的单方面实际控制,形成今天中日双方一面对峙,一面各自实际控制的崭新局面[7]。另,2012年5月,中国指控菲律宾非法入侵黄岩岛,中菲船舰遂对峙于黄岩岛,未久中方旋收回黄岩岛。2013年1月,菲律宾反对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主张,并提请国际海洋法法庭仲裁。中国虽反对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但国际海洋法法庭现任庭长柳井俊二已任命波兰籍法官斯坦尼洛夫,代表中国出席法庭关于该争议的仲裁[8],此事,显示国际法庭将强力介入仲裁中国与菲律宾的南海争端。此时,中国与越南又因中方在南海强势维权行动,出现严重摩擦,南海主权争议,因中菲越三国相互出招的动作,再度陷入紧张状态。由于南海水域蕴藏丰富的战略物资,又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战略要道,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争夺日益激烈[9],加上,又有宣布重回亚太、重整围堵岛链的宗主国介入其中纵横捭阖,在国际斗争上,南海主权归属问题恐非一时所能善了。

因此,对中国而言,由北而南,黄海、东海、南海都曾出现岛礁归属问题、领海主权争议,原有的友好邦交也因此发生矛盾,甚至产生了敌对意识。对此,中国应如何善后,它的历史又如何昭示其后世子孙?

历代中国为什么要遵行宗藩体制,因为要“以藩屏宗”,只有通过“藩屏”才能“守于境外”,由于天子“守在四夷”,所以敌方无法直接进攻中国心脏,国家的安全才能安如磐石。这就是“中华世界帝国”所以是“环中国共同体”的道理所在,既是传统的文化价值,也是传统政治智慧,更是具有深层意义之“中国”国名的来源。不过,中国虽大不能敌天下,虽强不可战四邻,况自毁藩屏无异于自断长城,自掘墙脚。因此,应师法历代宗藩体制之“守于境外”的精神,戮力改造“中华世界帝国”概念,重建“共同体伦理”,以踏出构筑“东亚航线共同体”为第一步,然后改组成“环中国共同体”,再扩建为“亚洲共同体”,以赓续历代妙用“中华世界帝国”的藩屏智慧,先行完成“大同世界”的“小康社会”,再共同迈入安和富庶的“大同社会”。

五、开创中国解决领土纷争的独特模式

冷战后,美国所以仍用三重岛链围堵中国的目的,在消极上为防堵因中国东出太平洋而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在积极上则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图谋围堵大陆使成“瓮中之鳖”,以维续其夺自中国历朝所艰辛建立、历代点滴积累而成的传统“天下”=“宗藩共同体”=“中华世界帝国”的地盘,甚至于防患大陆在“东南亚+东北亚=东亚”继续开拓地盘,深根其传统的善邻藩屏邦交,进而围堵它在四邻的东西南北扩大势力范围,挑战其“一超”的国际地位。在此思维下,其战后世界战略布局必然直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与生存发展。

及今,大陆虽已日臻强盛,但台湾地区仍然配置在美国构建的围堵岛链下;在“天下”时代的东北亚中,曾建立传统宗藩关系的日本、韩国、琉球等也都还在美国布署的第一岛链下参加围堵;在“天下”时代,在东南亚的吕宋、爪哇、苏门答腊、缅甸、暹罗、越南等东协沿海各国也都是曾经朝贡过中国的历代友好邦交国,同样的也都列名在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中。更严重的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以及越南等国都在第一岛链内的黄海、东海、南海与中国发生岛礁的领土纷争。近年来,尤以日本之态度最为严重。若置之不理,“老虎恐有顿成病猫之虞”;杀一儆百,则徒伤传统情谊,国际批判必也纷至沓来。况以大欺小,何异西方帝国主义?不过,危机就是转机,苦思必有良策,兹分析如次: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在《国际法》上主权概念具有排他性,是不能共享的。不过,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下观或主权观,就是不一样。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国际秩序原理,不是《国际法》,而是天下型的《中华世界秩序原理》,既是天下,也是国家,所以它是一个“天下型国家”=“中华世界帝国”。其道理何在?

正确而言,中国虽然只是“天下”=“中华世界帝国”之下的一个国家,但是它同时也是统辖“中华世界帝国”=“宗藩共同体”的天子国=皇帝之王畿或直辖领土。所以,中国具有“国家”+“天下”的双重身份。身份之一,是具主权性质的中国;身份之二,是拥有超主权的“天下”=“中华世界帝国”,也可简称为“共主中国”的优越地位。在这个前提之下,“宗藩=主权”的中国与半主权的藩属国,都具有双重认同:第一层是对“国家”的认同,其最高层则是对“天下”的认同。这就是明朝末年当丰臣秀吉起兵灭亡朝鲜之时,明朝出兵击退日军,再造朝鲜王国的道理所在。在“兴灭继绝论”的国际秩序原理下,为重建朝鲜王国,再造朝鲜王室,成为明朝义不容辞的使命。此外,清末之际,当属藩琉球于遭逢日本阻贡和废藩置县的国难前后,琉球密派陪臣毛凤来、林世功分赴中国求援,其道理也尽在于此。当时,清朝基于《中华世界秩序原理》的“兴灭继绝论”,必须让琉球王祀不辍,封国不亡。然鉴于国力不足,愿意以片面最惠国待遇为牺牲,换取日本将国王释还琉球掌政,归还琉球本岛以下之领土仍然封赐琉球王国,用以存国存祀。这些都是中国作为宗主国,必须尽君父之责任,行兴灭国继绝祀之伦理义务,虽付出代价亦在所不惜,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国际秩序原理[10]。再扩充申论的话,自明治维新以迄二次大战结束,日本对中国的国家进行侵略(《国际法》秩序原理的解释),究其深层的意义,不只是企图灭亡中国,更是企图通过“争天下”(《中华世界秩序原理》的诠释)的变革天命手段,进谋取代中国统治周边诸王国之“超国家=天下”的地位。然而异族通过“争天下论”入主中国[11],统治天下的史实,并不乏见,这就是“天下观”与“主权国家观”的最大差异所在。“以史为鉴”,正是今日中国在未来为解决东亚纷争,建构东亚共同体所必须面对的传统智慧。

既然“天下观”不同于“主权国家观”,基于这些迥异于西方的国际秩序原理的历史现象与文化价值,中国无须东施效颦,盲目坚持西方的主权排他,目前正好巧遇时机,不妨回归“中华世界帝国”的独有战略高度,作出举世无双,但却完全符合东方文化价值的断然措置,当有其必要。即,对曾经隶属于传统中国的属藩国家,在其具有争议之岛礁或具特殊战略考虑之地,应该积极应用“天下秩序原理”。从历史的智慧来看,雍正元年清廷收服了里塘、巴唐、乍ㄚ、察木多等川边入藏的战略要地,但遭青海和硕特蒙古抗议,年羹尧乃透过天子统辖天下封建诸侯的说法,对和硕特训示:“自罗卜藏丹津以下都是圣主的臣仆,你们所属的地方,即是圣主的地方”[12]。又,安南国王黎维祹曾奏请赐地四十里,雍正帝以“安南入我朝以来,累世恭顺,不宜与争尺寸之地”,乃于雍正五年谕安南,称:“朕统驭寰区,凡兹臣庶之邦,莫非吾土,何必较论此区区四十里之地”[13]。其实,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天子奉天命代替天(父)统治天下之所有土地与人民的“天下观”=世界主义。因此,天子的也是大家的,大家的也是天子的。同理可推,宗主国的就是属藩的,属藩的就是宗主国的。唯有如此,“宗藩共同体”才有永续存在可能。应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这种具有宽容精神的“共有、共享、共治”政策,不但具有战略高度,有利于重组“东亚共同体”,更可以显现中国的大国风度,对待小国采取“以大字小”的慈爱态度,让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与恶感彻底改观,而重新赢得四邻小国、周边民族的好感,也是中国作为大国,必须拥有名实相符之“国际秩序原理=中华世界秩序原理=天下秩序原理”,并因之得以重现国际社会,进而改编迄今只以本国利益为考虑的国际秩序规则,作为未来规范国际秩序之新原理的宣言!

六、美国重回亚洲的形势发展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自从美国在阿拉伯地区击垮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后,宣称将逐步撤军,到针对中国,宣布重回亚太,推动亚洲再平衡政策,以谋重新巩固日渐锈蚀的东亚岛链防线。美国虽已日渐衰老,但其GDP仍比中国大两倍以上。它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声望等综合国力上,仍远远超越中国。何况,美国早在太平洋上布署了三道岛链防线,东亚岛链只是其中第一道防线而已。此前,美国宣布重回亚太,介入南海岛礁纷争,高唱自由航行,企图将南海纷争国际化,以便介入干涉;又,强化日美安保成为日美同盟,并在朝鲜半岛重拾美日韩南方联盟,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与菲律宾举行军事演习,诡谲的情势发展,都在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与国家的强弱实力。如今,又宣称:推动亚洲再平衡政策,并不是围堵大陆,而是将与中国大陆建立既存强权与崛起强权的新型态关系。不过,从强调建立美韩全球同盟,强化美澳同盟、美菲同盟、美泰同盟的关系与优先提升太平洋司令部的现代化能力,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关怀”东海、南海的领土纷争,并以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作为区域经济整合之平台,执行美国的经济再平衡政策,无一不在谋求东亚(或亚太)岛链之重整[14]。中国必须记住:“中国+东北亚+东南亚”的地盘才是传统的家乡,可靠的根据地,国际竞争的出发点,唯有先巩固根据地,茁壮实力之后,才能踏出争天下的步伐。

不过,中国的海权发展必须以美国为鉴,不可过度消耗国力,须严禁国力消耗超越经济成长;否则,理想国终将止于理想,而难以实现,或为之崩解。中国所以提出“永不争霸,永不称霸”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实现永续的大同理想。

结语

根据IMF在2011年4月的预测,中国的经济体将于2016年超越美国[15]。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志也评估:中国大陆的GDP也将在2018年超越美国[16]。至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1 Inte11igence Counci1,NIC)在2012年12月发布《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的报告,这是每四年发布一次,旨在为新上任或获得连任的政府提供对未来形势发展的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可能会在2030年之前几年就超过美国[17]。另,根据普华永道(PWC)在2013年2月4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的GDP总量最快可在2017年超过美国[18]。届时,不论中国愿意与否,国际责任的要求,必然接踵而至。自今起算,距2017年,也只剩三年,中国在思想上、心理上、国家整体发展上与世界战略布局上,都准备好了吗?何况,中国可能不自觉地卷入西方强权的军备竞争陷阱。须知:GDP第一只是经济体的规模而已,“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才是要务,也是长久之计。此时,中国若陷入军备竞争与逐波而来的沿海岛礁战争,就会丧失国家成长的机会,瓜未熟而蒂落,实属不智。韬光养晦,仍是目前的长寿之道,况“和平崛起”本来就不意指以武力取得霸权,商汤征四夷而民大悦,普鲁士俾斯麦击败奥匈帝国然终成盟友,美国击垮日本仍获追随至今,都是值得师法借鉴的事例。

中国在国际的机遇期,先断然实行“东亚航线共同体”,是中国与东亚各国共同壮大实力,破解“第一岛链”围堵,重新开创天下的第一步;实现“东亚共同体国”才是中国实行王道,为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安和、社会繁荣进步的理想而奉献的开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有理想的国家,为了东亚,为了亚洲,为了世界,都必须提出“以义代利”的观念,“用王道取代霸道”,以实现理想,创造以王道为基础的“王道共同体”,维护王道共同体的共存共荣,最后,还应该以“天下为公”为普世价值,追求“大同世界”,让世界各国都为追求这样的“普世价值”,并为创造这样的“大同盛世”而奋斗不懈。

【注释】

[1]作者单位:中国台湾地区“中研院”。

[2]张启雄:“‘航线共同体’整合概念的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海权发展与中外历史经验”,《南洋问题研究》第148期。

[3]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第9—19页。张启雄:《海峡两岸在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代表权之争——名分秩序论观点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2001年),第3—18页。

[4]张启雄:“中华世界秩序原理的源起”,吴志攀、李玉、包茂红编《东亚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46页。
张启雄撰,伊东贵之訳:“中華世界秩序原理の起源——先秦古典の文化的価値”,《中国—社会と文化》第24号(2009年7月),第71—105页。

[5]张启雄:“论清朝中国重建琉球王国的兴灭继绝观——中华世界秩序原理之一”,《第二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报告》,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实行委员会1989年,第495—520页。

[6]“中日韩启动三边FTA谈判”,《联合报》2013年3月27日,A7版。

[7]“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对钓岛单方面控制被陆打破”,《联合报》,2013年3月29日,A27版。

[8]“南海争端另一头/菲提国际仲裁陆被迫接招”,《联合报》,2013年3月27日,A13版。

[9]“朝越南渔船开火陆强硬拒道歉”,《联合报》,2013年3月27日,A13版。

[10]张启雄:“论清朝中国重建琉球王国的兴灭继绝观——中华世界秩序原理之一”,《第二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报告·琉中历史关系论文集》,那霸“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实行委员会”,1989年3月,第495—520页。

[11]张启雄:“‘中华世界帝国’与近代中日纷争——中华世界秩序原理之一”,《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台北地区“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92年6月,第13—43页。

[12]雍正元年九月二十四日,“侍郎常寿奏致年羹尧书稿满文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二十八辑,第787—792页。雍正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川陕总督年羹尧奏致呼呼诺尔亲王二母书满文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二十八辑,第803—806页。

[13]赵尔巽:《清史稿》,“属国传二,越南”,清史馆1927年,第3页。

[14]“美国亚洲再平衡……‘不是围堵大陆’“,《联合报》,2013年3月21日,A7版。

[15]“IMF数据显示:大陆经济2016年超过美国”,《联合报》2011年4月27日,版A1。

[16]“How to get a day,”The Economist,December 31,2011,(March 7,2013,access)。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2155.

[17]“美预测2030年中国成‘全球第一’”,《新华网》2012年12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1d/2012-12/12/c_124081343.htm。

[18]“普华永道:中美印将领跑全球经济”,《一财网》2013年3月21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74514.htm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