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鹏[1]
亚洲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在区域联合阶段/层次的必然结果。推进全区域的自由贸易区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根本路径。但是要充分理解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现状、演化过程及其前景,需要我们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内贸易的基本特征,即对贸易依存度的深层分析,和作为影响因素的各种相类似的经济组织做一些基本分析。
目前,亚洲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有很多,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东盟+几”(包括10+1,10+3,10+6),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新近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等。“东盟+中日韩”的所谓“10+3”和“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东亚经济联合与全球贸易的现状及演化
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三个贸易集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和东亚贸易区。NAFTA和EU已经是成熟的自由贸易区(FTA),而东南亚地区目前尚还处于贸易集团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但这一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如图17-1所示),这一地区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的贸易集团。在这一区域内,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区非常活跃,数量也很大,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如图17-2、图17-3所示)。
图17-1 人均名义GDP占世界总值百分比(2010年和2015年)
图17-2 亚洲地区的FTA数(1991—2010)
图17-3 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FTA情况(2010)
目前,亚洲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有很多,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东盟+几”(包括10+1,10+3,10+6),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新近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等。其中APEC包含的国家最为广泛。APEC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和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一直以来努力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但APEC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其功能并未完全实现。
目前在东亚及亚太周边地区,活跃着多个自由贸易联盟,有的已经签订了相关的协议,有的尚在谈判中,有的则准备实施经济一体化。
首先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目前已经设有各类机构,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其中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ASEAN是东南亚十国在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有计划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东盟不同于欧盟,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东盟也不同于NAFTA,有一个强有力大国作为支撑,因此东盟的发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在东盟十国的基础上,目前这一贸易集团还在扩展,包括“10+1”、“10+3”、“10+6”等,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国家与东盟之间开展自由贸易有关活动。
其次是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也就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根据设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目前这一自由贸易区尚在谈判中,而且三国领导人在2012年底还共同宣布了这一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学界的研究,转入产官学综合研究阶段,看起来势头很好。但是国家关系,连带着民众的情绪还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做的准备工作将会使以后的形势出现戏剧性的进展。
再次是南亚地区和近亚太地区。第一,目前南亚地区由于政治因素和经济上的相似性使得区域联合比较松散,更希望和区域外的国家合作,从而形成强有力的贸易区域。第二,澳大利亚和西兰以及一些其他的太平洋地区,这些国家不利的地缘因素,虽然已经签订了一些自由贸易区协议,但还倾向于签订更多贸易区协议。
最后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开始向南美洲扩张,智利将是美加的首选。美国最终期望能够建立包括整个南北美洲国家在内的美洲自由贸易区(ZFTAA),这将是保守的“门罗主义”和区域联合的最佳组合。此外,美国仍计划扩张其势力范围,目前已经把目光投向整个亚太地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新近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我们对此再深入探讨一下。
二、“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的进展及其对亚洲的影响
(一)“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发展的现状及进展
从2010年至今,我国对外经贸的形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首先是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上的变化。即美国主导的所谓“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即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建立对我国今后对外经贸以及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TPP将使美国在重返亚洲的同时,重新掌握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经济主导权,并且能够对其中的大国,尤其是中国,形成它所要的可控的态势。TPP目前是美国主导,是由想加入的国家与美国进行一对一的双边会谈来建立的。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应该想加入。东南亚的一些一向依附于美国的国家,如新加坡、菲律宾,也是一样。在东北亚,日本在其农业问题已经通过议会解决的前提下,和韩国一起已经有意向同意加入。但是日本由于国内政局动荡,首相更迭频繁,从2010年起历任首相都无暇顾及此事。而且此事的政治风险甚大,农民的反对可能再次颠覆政权,所以连最亲美反中的现任首相安倍晋三都不敢明确表态此事在日本国会通过的时间表,只是向奥巴马保证加入的意向和大力促成。韩国因为在国内评估中明显倾向于对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带来的好处。对有着明显政治目的的TPP和其带来的国内农民的反对及一揽子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顾虑,使得韩国对TPP的态度是口头赞成,行动谨慎。
总的来说,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的两大要点应该是:紧跟美国和防止中国成为亚洲的老大。加入TPP可以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还能从美国那里得到一些可能的好处。但是即使如此,上述各种原因使得奥巴马还是未能在2011年APEC夏威夷峰会前完成其预定的TPP框架的计划。
TPP实行不同于中国加入WTO,那时的双边的承诺应该对未来可能的中国加入TPP的谈判没有约束和影响,因为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谈判,中国可能损失很大。但是如果不与美国谈,不参加TPP,中国就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圈之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TPP的设置是美国人非常聪明的设计:美国推行TPP的阻力实际上并不大。如上所述,在美国完成除中国之外的亚太主要国家的TPP谈判后,它就达到了其基本的目的:如果中国不加入,它就用TPP带来的可能的自由贸易区的好处,引得其他国家从中国撤资,使得流向中国的投资大量减少,外资企业大量撤出,中国对美,可能对另外一些国家的出口的关税增加。这种类似关税壁垒的情况,将不仅使中国的出口大减,经济放缓,无法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地位;而且能使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贸易中转或世界工厂的地位消失。如果中国申请加入,它就在TPP上设置许多障碍,使得中国加入的代价很高,而且在地位上服从于美国,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但是,美国要建立TPP后立刻有效实施的话,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美国目前还深陷经济危机之中,国内的保护主义还占据着一定的势力。尤其奥巴马总统自己是民主党。他不可能对此毫无忌讳。如果真的将越来越多的国家拉进TPP,其内部的管理以及它与欧盟和WTO的关系协调,要费一番心思。其次,美国对加入亚太地区的经济联合,尤其是东亚地区,一向不感兴趣。它加入APEC和以后种种搅局行为都是为了防止这个地区经济联合的事实形成和本地区中一些大国的坐大,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只要中国等国无法坐大,它是没有兴趣加入并且领导其经济联合的。所以它对TPP内部国家的贸易优惠的条文是否真正优惠,以及是否能成功成为泛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经济联合体现在还不确定。
与此有关的是这几年逐步发展的愈来愈多的区域性经济联合。自从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各国就在加快其与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尤其是区域自由贸易区(即FTA)。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加快了这一步伐。从2008到2010年,亚洲地区正式实施的FTA增加了大约10个,正在计划和谈判的大约还有10个左右。我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处理WTO与地区性FTA之间的关系(虽然政府现在公开的口径是以WTO为主),和如何处理同时在不同的FTA中的国家的具体优惠条款。这两者都牵涉到具体的国家经济利益。
(二)中国如何应对TPP
TPP在美国的推动下正在不断地扩展,那么中国必须要采取措施去应对。首先,应仔细了解现有的TPP的条文和它的基本条件,无论加入谈判或是对他国加入后的预测都能够准确的判断。其次,仔细计算我们与可能的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对我们将来在TPP以及碳关税等情况下外资投资的可能方向、可能的投资及产业转移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是加强与东亚地区的经济联合,在签署协定时,加上类似“未来与第三国签约时不能违背此条约及损害签约国的利益”的条文以保护自己。最后,加强与欧盟的沟通及合作,至少提醒它们TPP对我们共同的可能的伤害,打破可能的包围圈。欧盟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可能与中国达成某种协议。如在2010年G20会议上,中国与德国的联合。
目前一个比较好的消息是,根据我们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各自的理论分析(如本文附上的图表),在东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区域内贸易流。在这个所谓的全球供应以及区域内贸易链中,东亚国家中的大部分(约55%)的产业内贸易是在本地区完成的。这种贸易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各国的产业结构、成本因素等形成的。关税对此的作用很小,因为本区域内的关税水平很低。由此看来,TPP的建立并不能根本改变这种态势/贸易结构。所以TPP的作用要比美国预想的小很多。
(三)其他自由贸易联盟的发展情况
WTO的谈判与区域自由贸易区(即FTA)相比较,我国的重点还是要放在FTA上。原因有二:对于WTO,中国目前对于解开多哈回合的症结无从着手。多哈会谈的主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补贴问题。中国一则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大亏了,无法再让步或让发展中国家兄弟们再让步;二则发展中国家对我们已经有疑虑:巴西、印度等国怀疑我们因为变成了粮食进口国而倾向于发达国家(巴西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出他们的担忧)。我们在这里的筹码、发言权和分量都相当的少,而且左右为难。所以不如坐壁上观。但是这样一来,WTO就不可能是我们的重点。另一方面,对于地区性的FTA,我们有着我们的切身利益。这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学术界自由组织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内部公开的、严格的学术答辩/质疑,争取拿出一个有远见的最佳方案。在中央一级,应该有个领导小组协调各部委的要求和行动,尽量减少由于本企业本部门的利益而对国家造成损失。
三、东亚经济联合与全球贸易的前景
如果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能够实现不断扩张,融合现有的多个联盟,主要包括东盟+中日韩、北美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如果这个联合能够实现,这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大的跨越,也会是一个真正的“世界贸易组织”。
东亚地区作为一个贸易集团,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从图17-4和图17-5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东亚地区内部,制造业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在集团内部的相互依赖程度非常高;另一方面,最终产品正好相反,70%左右的最终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区域外部。总之,东亚地区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大多数东亚国家都参与到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中,而且都在价值链的低端活动,其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也就很少。日本和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别,它们的主要生产活动集中在产业链的顶端和低端,是东亚贸易区中高端和低端产品的主要集中地。
图17-4 2004年各集团的出口产品组成(中间产品、最终消费品、增值产品)
图17-5 2004年各贸易集团的进口产品组成(中间产品、最终消费品、增值产品)
四、总结
目前东亚各国的生产活动主要处于生产链的底部,多数经营或生产资源类相关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大量的向世界各国进行供应,从而支撑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其他国家,特别是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国家从中受益,可以说,东亚各国正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做着重要的贡献。也正是基于东亚经济处于世界生产链的低端且多数经营着资源类的产品,因而东亚经济体与新型国家不同,而且它们与三大生产型集团的融合度不高,更容易受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影响。基于以上影响,东亚地区如果能够增加融合的程度,其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目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WTO多哈回合谈判困难重重,一直进展缓慢,但在同时期,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多个自由贸易区,可以说这从另外一个方向推进了贸易自由化。东亚已经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集团,并有可能在东亚范围内及东亚国家主导下形成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可能加强世界三大贸易集团内部以及之前的联系。这种融合将促进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
【注释】
[1]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