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资本主义论的基础是第二国际的领袖、最早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提出来的。他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反对劳动价值理论,贩卖主观效用理论;反对剩余价值理论,贩卖三位一体公式,贩卖资本生产力理论;反对资本积累理论,首倡资本民主化理论;反对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计划因素增长可以消灭经济危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鼓吹社会民主主义论。这里主要谈他反对资本积累理论。
他认为,股份公司的产生意味着财产不是在集中,而是在分散,资本在民主化,有产者在增加,在各个阶级中都出现了资本家。
这种理论露头不久,列宁便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予以批评。列宁指出:“所谓股票占有权的‘民主化’,虽然资产阶级的诡辩家和机会主义的‘也算是社会民主党人’期望……它会造成‘资本的民主化’,会加强小生产的作用和意义等等,可是实际上它不过是加强金融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而已。”[7]其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列宁还进一步指出:当时德国法律不允许发行1 000马克以下的股票,而英国法律却允许发行1英镑(约20马克)的股票,因此德国垄断资本家就羡慕不已,认为“1英镑的股票是不列颠帝国主义的基础”,因为股票面额越小,买者越多,大股东就控制更多的小股东,并将投机获利归己,投机失败归人。列宁最后讽刺地说,商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同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比起来,显然要深刻得多。
他还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资本家的胃口再大,也不可能消费掉其占有的不断增加的份额;既然这样,其消费不了的部分就必然归无产阶级和所谓的中产阶级所有,因此国民收入的分配将有利于无产阶级,他们的幸福将不断增长。
按照这种理论所包含的逻辑,似乎剩余价值完全是由资本家用于消费的,不用于积累,并且这种消费仅是肠胃的消费。马克思说,只有在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剥削制度下,剥削者榨取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才受到其肠胃的限制,相对于以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剥削制度来说,其剥削可以不成为过度的;“因此,在古代,只有在谋取具有独立的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地方,即在金银的生产上,才有骇人听闻的过度劳动”[8]。但是,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尤其生产剩余价值,因而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就完全不受其肠胃需要的限制。不仅如此,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家把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用于积累。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虽然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增加积累,不得不对个人消费实行“节欲”,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习以为常的挥霍,作为炫耀富有从而取得信贷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资本家营业上的一种必要。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9]。至于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那种完全脱离生产的、过着寄生生活的食利者,过的是声、色、犬、马的生活,不仅其本人消费,而且被其作乐寻欢者的消费,都是来自剩余价值。在这条件下,能说资本家胃口再大,也消费不了其占有的份额吗?如果有人把被食利者、垄断资本家玩弄的人的生活,称为无产阶级的幸福,那是食利者寄生虫的逻辑。
人民资本主义就是以伯恩斯坦的谬论为基础的。它包括资本民主化论、经理制度论和收入革命论三部分。
凯尔索和阿德勒写了一本《资本家宣言》,大肆宣扬资本民主化论。他们说:通常所说的关于美国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或人民资本主义,看来正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相反;在前者那里,将是真正的无阶级的社会,它达到了经济民主的理想;一度被斥为剥削和压迫工人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化为具有如像被夸耀过的社会主义的优点那样的制度。结论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合美国需要,并把它作为美国生活方式的对立物而加以拒绝。现在由于发生了资本民主化的趋势,他们就自欺欺人地说,这使大家都满意。他们的论据不外乎就是所有权分散,人人都可以买股票,无产者日益变成有产者,即重弹伯恩斯坦的老调。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在所有权分散中,资本分配到的份额日益小于资本所生产的;劳动分配到的份额,日益大于劳动所生产的。在他们看来,其原因在于:随生产的发展,资本即机器这个生产要素占的比重日益增大,贡献日益增大,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情况则相反,但在财富分配中,劳动占的份额却大于资本占的份额。结论是:这是不公平的,要减少劳动占的份额。
凯尔索和阿德勒在此处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重弹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并在这个基础上认为,机器的使用既然在代替活劳动,那末它的贡献就日益增大,这是以使用价值的生产来代替价值的生产;利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将某些实质上是属于剩余价值的收入,认为是工资,由此认为劳动的收入比重增加,资本的收入比重减少。这种所谓收入革命论的错误,下面将继续说明。
所谓经理制度论是指:管理庞大的股份企业的不是资本家,而是经理人员,他们管理企业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这也就是社会的利益,尤其是他们对工人产生责任感,因为他们认识到工人是企业的基本成分。其结果就是收入的分配越来越对工人有利。这种理论最初出现在1932年贝利和敏斯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中。1941年白恩汉出版了《经理革命》,该书认为经理们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是大资本家的代表或仆人,但是当仆人们感到自己已经很强大,认识到不再需要他们的主人时,夺取权力的事情就会发生,爆发了所谓的“经理革命”。其后,以此为基础,所谓经理会违背资本家的意愿、为社会的利益去管理企业的著作就很多了。
首先要指出,我们已经谈过,资本家的管理具有二重性: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者和雇佣劳动的压迫者,其职能在于剥削日益增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管理的这种性质,不论由资本家本人还是由其代理人,即由他雇用的高级工资劳动者来担任管理职能,都不可能发生变化。
其次要说明,庞大的股份企业的产生,一方面由于股东人数众多,不可能人人参加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庞大,需要有专门人才来管理,因此,由经理人员代替资本家来管理企业,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理人员是由企业的董事会聘请的,而董事会是由最大的股东组成的,这样,对董事会负责的经理就是企业中最大的股东的代表,他无论如何是不能违背大股东的利益的。
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榨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泰罗制度,到目前的行为科学方法。后者的特点在于“关心工人”,使工人以厂为家,吸收工人的合理化意见,即让工人参加管理,并一般都加以奖励——用这种办法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经理们认识到工人是企业的基本成分的实质。
所谓经理们较为重视企业自身的利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股份公司的条件下,优先股大体股息固定,小股东购买优先股或一般股票,为的是取得可靠收入,以保生活,普通股股息不定,企业赢利多,其股息便大增,股票行市也大涨,大股东可以从中多获利,而这要以企业发展为前提。所以,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就是大股东的利益。至于说,企业发展了,对社会有利,这不过是亚当·斯密的利己亦利他的资产阶级哲学观点的重申。
收入革命论说的是在国民收入中,工资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利润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劳动者的福利日益增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理们关心工人。以上的分析已经说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它是以一定的数据、统计资料为根据的。统计资料似乎表明工资的比重日益增大。美国经济学家库滋涅茨带领一批人花了十年时间写成《高收入阶层在收入和储蓄中所占的份额》一书,该书表明,1919年至1928年十年间,拥有美国最高收入的百分之一的人口占全部个人收入的百分之十三点四二,但1939年至1943年十年间,他们的收入已下降为只占百分之九点九。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收入革命”。
撇开在统计时玩弄的手法,即有的是根据纳税前的数字,有的是根据纳税后的数字不谈,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统计中的工资有一部分从个人看虽然是属于工资,但从社会看却是属于剩余价值,把这部分原属于剩余价值的看成是工资,这样就得出工资比重增长的结论,这是歪曲事物本质的。
这里特别要谈一谈经理人员的工资的经济性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资本家的代理人的经理人员,其劳动和资本家的劳动一样具有二重性:作为社会劳动的组织者,马克思指出,这种性质的劳动是生产劳动[10]。因而是创造价值的[11];作为雇佣劳动的监督者,这种性质的劳动是为了进行剥削而耗费的,也就是说剥削到底是要花气力的,它当然不创造价值。这样,从理论上说,参加经营管理的资本家的收入,实质上有两个构成部分:他的生产劳动创造价值,他的监督劳动则剥削剩余价值。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在日益增加的收入中,前者的比重不断降低,后者的比重不断增大。马克思说,资本家的收入即利润与所投的资本大小成比例;而利润中的另一部分即由资本家的生产劳动创造的部分,却与资本的大小成反比例,“对大资本来说,那是小于近于没有的,对小资本来说,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不过徒有其名的地方,利润的这个部分就会大得吓人”[12]。这样,资本主义企业越是庞大,参加经营管理的资本家所取得的收入,就“恰好等于他占有的别人劳动的量,并且当他为进行剥削而亲自花费必要气力的时候,还直接取决于对这种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不是取决于他进行这种剥削所作出的并且在他支付适当的报酬时可以让一个经理去作出的那种努力的程度”[13]。
很清楚,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产业资本家变为货币资本家,将其经营管理企业的劳动转到经理人员身上,这种劳动的性质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经理人员的劳动,虽然仍然具有二重的性质,但他们的收入即工资是由资本家从利润中支付的,而这利润如上所述,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来自对劳动的剥削,管理劳动中的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利润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样,他们的工资有极大部分是从剩余价值分出来的,当资本家对经理加以犒劳时,尤其是这样。因此,经理人员的收入,从个人看是工资,形式上和一般雇佣工人的工资相同,但从社会和经济内容看,绝大部分是剩余价值。
同样道理,一切为资本家寄生生活、糜烂生活服务的人的收入,从个人看是工资,从经济内容看是剩余价值。这部分人数量增加和收入总量增加,恰好是剩余价值增加的一个标志。
至于企业中的董事和监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他们的“管理和监督实际上不过是掠夺股东、发财致富的一个借口而已”[14],他们的收入就当然不是工资,而是剩余价值。
收入革命论,从理论上看,就是将例如上述的剩余价值看成是一般的工资,然后以统计数字证明,工资的比重在增加——这一切就是用这种方法编造出来的。
人民资本主义论还有一个亚种——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化论,因为如果资本主义社会果真中间阶级化了,这也就是人民资本主义了。所谓中间阶级化就是:白领工人比重增加,蓝领工人比重减少,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增加,非技术工人减少,非生产人员增加,体力劳动生产人员减少;他们所说的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是些非常模糊的概念,大体上前面指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高级职员、办事员、销售人员,后者指的是技工、工头、机械操作工、非农业的杂工;总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像橄榄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中间阶级越来越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越来越小。这种论调是完全错误的。它实质上是将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内部阶级结构的变化说成是中间阶级化。
首先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存在一个中间阶级,这就是真正的独立生产者,即拥有生产资料、基本上不雇用工人、以个人劳动进行生产的劳动者,他们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向两极分化,在垄断资本主义剥削下多数在灭亡。只是由于要保留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才对它们实行扶植政策,它们才得以生存。这里当然不存在什么中间阶级化。
中间阶级化论描绘的,实质上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增大,体力劳动者的比重减少;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增加,商品实现困难增加,因此,管理人员如经理、工头、监工增加,经营人员如推销员、跑街人员增加,广告企业从业人员增加,商业店员和银行人员增加,等等。所有这些人,从经济地位来说都是无产阶级,和体力劳动者一样共同构成无产阶级,他们并不是什么中间阶级。至于他们中一部分人,由于以前说过的原因,经济生活甚至世界观资产阶级化了,那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问题,不能认为他们是中间阶级。
将无产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说成是中间阶级化时,资产阶级思想家使用的方法是:不从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方面,而从收入水平方面来划分阶级。这是错误的。在垄断资产阶级实行使工人上层分子资产阶级化政策时,这是尤其错误的。按照此说,在奴隶社会中,从事文化、艺术、监督劳动的奴隶,由于有较好的经济生活,便将他们说成不是奴隶,这岂非犯了常识的错误。
总之,无产阶级是一个整体,他们内部构成的变化,并不是中间阶级化,他们的团结战斗是促使垄断资本主义灭亡的条件。
【注释】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0页。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2页。
[3]同上书,第163页。
[4]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34页。
[5]同上书,第235页。
[6]《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78页。
[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3页。
[8]《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3页。
[9]《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1页。
[10]参见《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1页。
[11]参见前引书,第430页。
[12]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第399页。
[13]《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5页。
[14]《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