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少数领导干部在面对批评的时候,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做到“闻过则喜”,甚至闻过则怒,给提意见者难堪,进行无端指责发难;或视提意见者为异己,暗中打击报复;也有人闻过则辩,自以为是,使他人觉得这些意见本不该提。这些做法都是不应该的。
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批评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修养。实际上,像孔子等古代贤哲对待意见就有非常正确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本应相互督责、相互启发,向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帮助对方的一种方式。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人,甚至对其弟子们的意见也是如此。他在谈及颜回时说:“颜回不是在帮我啊,对我说的话虚心接纳,从未提过反对意见。”他公开主张,学生应当仁不让于师。
人与人交往要遵循一些准则。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特殊的遗传基因的组合,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理条件;出身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等等,决定了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妨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也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得到每个人的首肯,你也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赏、不喜欢一个人,但是你不能轻视他,他只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这种不同。
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意思就是有差别才有和谐。人与人的交往贵在求同存异,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求和谐,但是并不是一味地投别人所好;小人的交往却是“同而不和”,凡事都说“好好好、是是是”,但相互之间却难得和谐。“和而不同”应该是我们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你也会遇到一些意见、看法跟大家南辕北辙的人。在一致的看法中,他总是有出人意料的主见。除非是明显违背了真理,我们都应当用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些不同的声音。
如果你觉得那些不同的观点是缺乏理智、蛮横无理、令人厌恶的话,你就得提醒自己:在他们的眼中,我或许也是如此。
同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应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要极力劝阻,最低限度也绝对不能参与。
我们都知道,《说唐》里大名鼎鼎的尉迟恭是一名莽勇的将军,却不知他在唐史里,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闲暇无事,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却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架炮跳马,把唐太宗打了个落花流水。
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唐俭平时的种种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这还不算完,他又找了尉迟恭来,说:“唐俭对我这样不敬,我要杀他而诫百官。不过现在尚无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
唐太宗气极了,把手中的玉笏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后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加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尉迟恭得绸缎千匹之赐。”
唐太宗这种对待“异己”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效法的。
下属中有异己的存在,也就是有监督者的存在,可以促使你更加勤勉,更加恪守自己的职责,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作为领导,没有异己,就没有了镜子,一个脑袋等于集体的脑袋,一个错误决策,没有人提出异议,其结果是全盘皆输。最佳的方案往往来源于思维激烈的碰撞,碰撞越多,思路就越广,就越可能找到理想的方案。有异己就有碰撞,异己的存在,促使你不得不在碰撞中更新自我和被人更新。
有人说异己是眼睛里的沙子。其实,我们也可以认为那不是眼睛里的沙子,而是蚌体内的珍珠。眼睛里不能揉沙子,但要善于发现和悦纳异己。不难想象,有了敢于挑剔你言行、指正你失误的下属,等于在你面前立起了一块警示牌,可以使你少出偏差、少走弯路,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