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古人提出这一点,有着深刻的含义。为什么要以和为贵呢?因为宇宙万物就是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古人用了一些非常浅显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做汤,要用鱼、肉,还要有酱油、醋、盐、姜、葱、蒜等等,按一定分量调配,用一定量的水和一定的火候加以烹调,才能做出美味的汤。又如奏乐,只有多种乐器相配合,声音的高低、强弱,演奏的快慢等多方面都配合协调,才能有美妙的音乐。这样的多种成分、多种因素相配合,达到协调、和谐,才有事物的存在。所以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成分和因素的和谐配合才能生长;一切趋同,没有差别,就趋于死灭,难以为继。
正因为对宇宙万物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古人就认识到和谐的可贵,在一切事情上都以和谐为最高目标。“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等,体现的都是对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以和为贵也不只是主观的愿望或态度,而是要实际地处理事物内部相关的各个部分、各种成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要研究事物各个部分、各种成分和因素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根据这种认识来进行调节,以做到使各个部分、各种成分和因素都能各得其所。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社会人事上,这些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今世界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一个真正有活力又富有生机的国家是怎样的呢?回答是: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面对现有的矛盾与问题,我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以及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自然统一,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影响和谐却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与体制性障碍有关,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人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要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的创造力,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是和谐社会存在的坚实基础。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建立人民利益的有效实现机制,使人民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公平、公正和正义,防止权力寻租,必须从体制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介入的领域,并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对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是一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再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