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时间:2024-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要突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 “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 “资本主义”加以反对的深刻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青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鉴于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民生活提高不多、生产力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的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面貌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 “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一问题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1990年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要突破。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在谈到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时,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

(1)突出强调 “解放生产力”和 “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 “发展生产力”和 “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2)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本质特征。

(3)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