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理论探讨

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理论探讨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统战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自觉服务两新组织,可以充分调动两新组织广大成员的积极性,组织、协调、整合内外相关力量。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的新领域。各级统战部门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服务两新组织。这是党的统战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的延伸和覆盖,是统一战线对两新组织中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是党针对两新组织中的党外人士开展的特殊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与社

统一战线既是我们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工作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党的特殊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两新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新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一部分。两新组织作为党开展群众工作新的组织载体,必然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必须覆盖的新领域,成为党在新时期要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的新阵地,同时也为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统战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自觉服务两新组织,可以充分调动两新组织广大成员的积极性,组织、协调、整合内外相关力量。

一、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社会需求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动,两新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1.两新组织的含义及特点

新经济组织是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主要包括非公有经济控制的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涉及民营科技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私营企业等,从所有制特征上看,现行法律法规把这类经济组织统称为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根据国家统计分类目录它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经济控制企业、港澳台经济控制企业、非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等。新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基金会以及各类群众团体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经济组织不断出现,呈现出经济成分的多元;同时各种民间组织也不断涌现,呈现出社会组织的多元[1]

两新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进程而形成的新社会利益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两新组织之所以 “新”,不仅是指这些组织建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之后,而且指在组织结构、产权归属、经营管理上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集体企业,也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2]。具体而言,两新组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调整,两新组织发展迅猛,数量不断增多。二是种类多。两新组织种类繁多。新经济组织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新经济组织类型。新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形态也各有特点。三是变动大。两新组织产生于市场,生存于效益,发展于竞争,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靠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生存发展受市场影响较大,往往变动比较频繁,规模较小企业抵御市场冲击能力更小。四是人员复杂,流动频繁。两新组织涉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其成员构成也较为复杂,在文化层次、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存在很大差别。企业用工的不规范以及业主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使得两新组织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五是具有较大自主性。两新组织作为市场的主体,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它们与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独立性更突出。六是逐利特性明显。两新组织,尤其是非公企业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竞争主体的逐利性,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2.统一战线的含义

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 (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3]。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统一战线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 “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因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发展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因此,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其根本任务是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3.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时代要求

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的新领域。党中央对加强两新组织的统战工作十分重视。中共中央 《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要 “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这为开展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各级统战部门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服务两新组织。

开展两新组织统战工作,积极服务两新组织,是党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统一战线的功能和范围进行的一次与时俱进的升华和延伸。这是党的统战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的延伸和覆盖,是统一战线对两新组织中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是党针对两新组织中的党外人士开展的特殊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有利于两新组织的科学发展和进一步壮大。

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就是要有效地延伸统战工作手臂,全方面提升对两新组织的服务水平,促进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当最大限度地把两新组织中广大成员,特别是新社会阶层人士和分布在各界的党外人士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围绕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利益追求,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结成广泛的 “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 “精神共同体”[4]。这样既团结了两新组织,又服务了两新组织;既拓宽了统战工作的领域,发挥了统战工作的优势,又延伸了统战工作的手臂,使两新组织成为开展党外成员统战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新的工作着力点。

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植根于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这块新的土壤,既具有统战工作的共性,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两新组织的自主性、变动性、逐利性和复杂性,对传统的统战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体现了两新组织统战工作区别于其他领域统战工作的新特性。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既有别于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也不等同于基层统战工作,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广泛性和时代性。因此,单纯的、传统的统战工作方法可能无法适应两新组织的发展需求。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为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所以应当适应形势要求,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充分体现 “凝聚起来才有希望,组织起来才有作为,行动起来才有价值”的统战思想,加强对两新组织和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服务工作,把两新组织的方方面面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使两新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母体中健康成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

二、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缘由

开展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是中央审时度势,从新阶段、新形势出发所做的战略决策。这不但是因为两新组织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是因为运用统一战线方式服务两新组织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两新组织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中特殊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成分陆续出现和壮大,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1994年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两新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两新组织的人员、机构和业务发展速度很快,组织成员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基本属于中产阶层范围;另一方面,过去统战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和方式与两新组织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加强反而弱化了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

在新时期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需要源源不断地凝聚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充分地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两新组织吸纳和汇集了大批学有专长的各类人才,成为各类新的社会阶层在各个层次的代表人士的聚集之地、培育之地。运用统一战线对其开展工作,与两新组织成员广泛交流、沟通、联系,可以物色、培育、选拔出一大批优秀党外人士,既拓展了党识才、选才、用才的渠道,又开发了各类党外人才活水长流的源头。通过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把两新组织中优秀党外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对两新组织的社会地位和重要作用做出了全新的判断:两新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已成为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中分布其中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重要力量。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以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纳入统战工作范围,两新组织统战工作随之成为党的统战工作必须覆盖的新领域。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两新组织党外人士的关系,运用统一战线这种特殊的群众工作方式,把两新组织中的广大党外人士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全局中一项新的重要内容。

2.运用统一战线方式服务两新组织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爱国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方面,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仍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2006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统一战线的优势越得到发挥,团结的人越多,我们的力量就越强大,我们的事业就越能更好地向前发展。”统一战线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先天就具备独特的优势,因而能够在服务两新组织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有的贡献。

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呈现出3种发展趋势:个性化发展趋势、横向多层次发展趋势和纵向多样化发展趋势。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新社会阶层,新的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通过统一战线的团结合作得到整合和凝聚;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可以通过统一战线的求同存异和体谅包容加以积极引导;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统一战线的统筹兼顾和荣辱与共达到和谐共赢[6]。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就顺应了这种客观存在和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出统战工作特殊的优越性。

两新组织具有人员构成的复杂性、社会职业的流动性,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等特点,运用统一战线在两新组织开展工作,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坚持 “以人为本,团结尊重,鼓励支持,帮助引导,寓教育于开展各项服务和活动之中”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特殊制度,对其进行特殊关照,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鼓励和支持他们服务社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更广泛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力量支持。

3.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一,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党的执政基础源于党的阶级基础。党的阶级基础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执政党对阶级基础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7]。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党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在于是否有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特殊的群众工作,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两新组织蓬勃发展。两新组织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虽然属于体制外的 “社会人”,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新组织是党的群众工作必须覆盖的新领域,是党在新时期必须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的新阵地。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作为自己阶级基础的一部分特殊群众的特殊工作,也为两新组织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期要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就必须重视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的联系[8]

第二,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和”的实质是恰到好处。这一直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根本。两新组织中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使知识、技术和资本得到了融合,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促进了经济运行由资本型向知识型的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推进了光彩和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9]。但部分两新组织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还存在缺点、错误,甚至严重的不法行为,如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10]。在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党就不能再按照革命党的思维方式 ‘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鼓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 ‘政治大革命’,而应当真正转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把阶级阶层分析作为 ‘社会甄别机制’,从 ‘斗争哲学’真正转到 ‘和谐思维’”[11]。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两新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抵制其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求同存异,以包容、协调的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这与统战工作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因为统战工作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提出要最广泛地、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障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发挥。其根本目的就是把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统一战线作为“实现广泛团结、广聚人心、广聚众力的重要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12]

两新组织中的党外代表人士,作为爱国统一战线制度框架内的新成员,是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团结、凝聚起来的新力量。做好两新组织的统战工作,就是要发挥统战工作 “调节器”的作用,发挥统战工作团结教育、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引导他们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正确对待和处理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使其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其在思想上与党同心同德,目标上与党同心同向,行动上与党同心同行,从而达到聚心合力、共谋发展、共促和谐的目的。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积极服务两新组织,有助于融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不同社会群体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需要。

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性质、目标虽有不同,但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历史任务始终是相同的。进入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革,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作为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新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公众社会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更多地凝聚在宽松、多样、包容,更能体现各自意愿和价值追求的各类两新组织中,使得两新组织成为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轮子[13]。因此,深入开展两新组织的统战工作,积极服务两新组织,是新时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持续发展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民意基础和汇集力量的社会基础,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在要求。

三、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途径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 “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此后曾多次论述并强调要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两新组织为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时期拓展统一战线工作领域,最大限度地凝聚两新组织的积极力量,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和谐发展,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的统战工作的新课题。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实践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就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之所以要解放思想,是因为统战工作传统的经验和做法无法完全解释和解决两新组织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两新组织统战工作也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老路子和办法,套用传统的方式和固有的模式,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这就要求统战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坚持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推进两新组织统战工作,紧紧围绕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中的前瞻性、深层次问题,用创造性思维、前瞻性眼光和动态性观念,审视、研究和解决两新组织统战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勇于破除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思想偏见和思维定式,科学把握两新组织统战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拓宽思路,大胆实践,积极在实践中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统战理论和方法。

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之所以要实事求是,是因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毛泽东同志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统一战线要服务好两新组织,就应当从两新组织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两新组织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在:①在权属关系上,具有与政府部门、国企和集体企业不同的新特点;②在运作机制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市场化特性;③其组织者、参与者或服务对象以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为主;④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受行政权力的约束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⑤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两新组织产生于市场,生存于效益,发展于竞争,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靠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生存发展受市场影响较大,往往变动比较频繁,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抵御市场冲击能力更小。

因此,在两新组织开展统战工作,服务两新组织,应当注重以下3方面转变:①转变工作理念。服务两新组织,既要针对两新组织的特点,也要注意与其他领域统战工作统筹考虑,放于整个统战工作的大格局下把握,使工作理念由以所有制为特征转向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以促进各要素间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14]。②转变工作手段。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应当改变传统的工作手段,凭借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从传统的行政化刚性管理为主转变为社会化柔性管理为主,强化对统战对象的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工作,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照顾利益凝聚人,以教育引导团结人,以共同理想激励人,采取沟通协商、服务关怀、谈心交心等方式开展工作,达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③转变工作重心。两新组织作为多种利益的集合体,存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服务两新组织应当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团结、凝聚两新组织的职工群众为原则,推进工作重心由注重利益分配转向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把握两新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找准两新组织与统战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找准结合点,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同样不能盲目服务,而应当结合两新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切实找准统战工作与两新组织发展要求、员工发展愿望的结合点,发挥统一战线对两新组织发展的助推作用,从统战工作的职能和优势出发,有选择性地切入,以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工作优势,得到统战对象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做好两新组织统战工作,必须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主要包括:①目标的结合点[15]。服务两新组织的根本目标是巩固党在两新组织领域的群众基础,为促进两新组织更好、更快发展服务。这与两新组织追求自身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是同向的、一致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冲突,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②资源的结合点。两新组织需要借助统战工作的各种资源发展自己,而统战工作也要依托两新组织的各种资源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既是统战部门的新任务,也是两新组织的迫切要求。③人才的结合点。两新组织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他们大多文化层次较高,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活动领域宽,社会联系广,影响面大,社会责任感较强,能够就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提出真知灼见[16]。其中的党外人士也是统战工作的对象,是我们党团结各方面力量的重要着力点。④管理的结合点。两新组织的管理与统战工作具有兼容性,而且服务两新组织也有助于两新组织管理效益的提高。准确把握了上述结合点,就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统战目标与统战效果的统一,实现统战部门与两新组织双赢的效果。

3.发挥统战工作的功能优势,形成统战工作合力,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

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就要发挥统一战线增进共识的功能优势,就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功能优势,就要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凝聚力量的功能优势,就要发挥统一战线议政建言的渠道优势。

第一,发挥统一战线增进共识的功能优势。统一战线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团结并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一大 “法宝”,首先在于形成了社会共识,坚持以 “同心”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同心”思想孕育于各界人士与我们党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历程,升华于统一战线成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具有增强共识的教育性和凝心聚力的整合性[17]。坚持 “同心”思想,通过求同存异不断增进一致性,包容多样性,体现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强调理想信念上的共识,道路方向上的一致,具体实践上的协力。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就是要发挥统一战线增进政治共识的功能,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 “强力胶”。要着力研究两新组织广大成员的思想活动特点,遵循 “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寓教育引导于联谊交友、尊重包容之中,增强说服力;用照顾利益,提供帮助的切实行动,增强感召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亲和力,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走敬业、守信、守法之路,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

第二,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功能优势。统一战线素有 “人才库”“智囊团”的美誉,汇集了一大批包括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内的党外知识分子、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优秀的社会人才,以及各行各业的 “能人”。他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的人才资源。统一战线作为 “智囊团”“人才库”,能够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鼓励支持党外人士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问题献良策,谋善举;能够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两新组织中汇集着大批学有专长、思想活跃、心向祖国与人民,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党外有识人士和专业人士。他们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成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团结、凝聚起来的新力量。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就要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人力、集中人智的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把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和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

第三,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凝聚力量的功能优势。两新组织既是工人群众比较集中的领域,也是新社会阶层人员比较集中的领域。其成员的收入发展不均衡,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也有不同。这使两新组织成员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甚至有彼此矛盾之处,需要对他们进行协调平衡[18]。两新组织中占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具有独立的诉求和利益需要,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葛在所难免。统一战线有着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服务两新组织就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 “润滑剂”“减压阀”的作用,了解两新组织成员对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需求,通过平等的沟通协商、细致的教育引导、真诚的帮助服务,协调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化解和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团结他们,使其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最大限度地增进和谐,减少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第四,发挥统一战线议政建言的渠道优势。两新组织党外人士在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和雄厚的实力,使他们有着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参政议政反映、表达、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其经济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其 “民主政治的意识也几乎同步走向成熟”。“正是在一种从自发比较到自觉具有民主意识的基础上,新的社会阶层同其他基本社会阶层相比,有更强的政治参与欲望”[19]。统一战线是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载体,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统一战线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就要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党外人士萌生健康的政治要求与愿望,把他们的政治诉求有序纳入现行的政治框架和体制中来;就要从整体上把握两新组织党外人士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政治诉求,畅通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通过各种 “知情”平台、 “交流”平台、“问政”平台、“信息”平台和 “活动”平台,做好培养、安排和使用工作,拓展统战成员有序参政议政空间,团结和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宁.统一战线本质论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2]吴大兵.大统战工作的含义及功能探微 [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6).

[3]戴建中.加快北京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J].北京社会科学,2009(4).

[4]孙信,姜立,马东升.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施南昌.探索实践破解难题——上海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调研文选(2008)[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6]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7]戴镇基.新社会组织与统一战线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8]戴镇基.新力量·新领域·新的工作着力点——改革开放30年来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刍议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9]姚海同,张雄.浦东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启示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5).

[10]江苏统战理论研究基地课题组.拓展新领域,凝聚新力量——关于推进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调查研究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11]杜青林.坚持用 “同心”思想增进共识,推动实践 [N].人民日报,2012-03-28:7.

[12]王世谊.创新党在两新组织中的领导方式 [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4).

[13]陈文胜.近年来 “两新”组织中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研究综述 [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14]刘建.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初探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15]王远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和巨大优势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16]杨绪盟.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与统战工作现状和关系调查研究 [J].政治学研究,2011(3).

[17]阴群.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 [N].文汇报,2010-08-15:6.

[18]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 [J].政治学研究,2008(8).

[19]林芳.找准着力点,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浙江省新的社会组织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20]庄聪生,张献生.基层统战工作概论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 叶笃初,卢先福.党的建设辞典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 戴建中.加快北京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J].北京社会科学, 2009(4).

[3] 吴大兵.大统战工作的含义及功能探微 [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4] 戴镇基.新社会组织与统一战线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5] 中共朝阳区委非公经济工委朝阳区工商联.朝阳非公简讯第4期 (总第29期)[Z]. 2011年5月4日.

[6] 戴镇基.新力量·新领域·新的工作着力点——改革开放30年来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刍议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7] 姚海同,张雄.浦东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启示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5).

[8] 林祥国.积极开展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9] 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 叶晓楠,纪雅林.新社会阶层身影日渐清晰 [N].人民日报,2007-06-11:第10版.

[11] 郑杭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J].理论学刊,2003(6).

[12] 石玉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研究 [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1).

[13] 江苏统战理论研究基地课题组.拓展新领域 凝聚新力量——关于推进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调查研究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14] 阴群.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N].文汇报,2010-08-15:第006版.

[15] 姚海同,张雄.浦东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启示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5).

[16] 周述杰,柳海燕.对新的社会阶层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 [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17] 杜青林.坚持用 “同心”思想增进共识,推动实践 [N].人民日报,2012-03-28:第7版.

[18] 戴建中.加快北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J].北京社会科学, 2009(4).

[19] 沈殿忠.论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变化的几个突出特点 [J].沈阳干部学刊,200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