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行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等经济政策。在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引领下,外资、个体、私营经济和民营科技企业、中介组织等逐步发展起来。实践表明,两新组织已然成为各类新社会阶层在各个层次的代表性人士的聚集之地、培育之地。认真做好两新组织中的统战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这些组织中重要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业潜能,增强发展活力,从而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深入开展两新组织统战工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全局中一项新的重要任务。从公共政策的视野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在制度化的政策与政策对象发生直接关系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未知因素,往往使得政策偏离了原有目标,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因此,从多个维度对政策对象的需求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在实践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为此,本课题组就北京市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基本情况、生活工作状态与需求、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诉求、培训需求等进行了重点调查,以期为统一战线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基本信息
(一)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
为了全面、具体把握北京市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生活、工作等基础信息及其在政治、组织化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为统一战线在该群体中开展工作的方法、方式和内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该方法主要基于问卷法本身具有的以下几个优点:①高效。问卷法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资料。②直接获得一手资料。问卷调查获得的是被调查者直接真实的信息。与文献研究中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调查结果资料具有原始性。③问卷调查具有匿名性,能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问卷调查一般采用匿名回答,能够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便于他们真实回答问题,便于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④问卷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处理。利用现有条件,问卷调查的原始资料很容易被转换成数据,而调查数据作为研究资料最具说服力。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8个部分,分别为:①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文化程度、职业领域等基本社会属性;②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日常状态及日常生活中的需求;③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宗教信仰现状及信仰需求;④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参加社会组织情况及组织化需求;⑤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政治认同情况及政治参与需求;⑥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阶层意识;⑦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对统战工作的认知、评价及统战部门组织活动内容、联系方式的需求;⑧两新组织中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二)抽样设计
1.样本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0多万个,占全市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87.8%。其中,非公企业12.5万余家,就业人员260万余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近3万家。其中,在市区注册的7000余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75%。在保障本次调查抽样误差不超过±5%,置信度为95%,核心变量推测总体比例为50%的条件下,经
n=t2·p(1-p)/e2
计算得样本量为340。考虑到现实调查中非可控制因素及有效回答率等因素,本课题组经专家组建议将样本量调整为400。
2.抽样方法
基于北京市各区县两新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现实,在调查对象所在区县的选择上,课题组在采用随机性抽样原则的同时,还强调代表性、典型性原则。具体来说,课题组遵循 “东、中、西”“大、中、小”全面涉及的原则,根据专家建议,采取判断抽样的原则,从北京市16个区县中选择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等4个区为调查区。依据北京市统战部提供的各区县的两新组织名单,为每个两新组织制作一个号签,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从每个区县抽取5个新经济组织和5个社会组织。之后,课题组与被抽中的两新组织负责人联系,请他们提供该单位统战对象的名单,将名单按一定的顺序编号,然后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10名样本人员名单(见表6-1)。
表6-1 各阶段抽样单位抽中数目
(三)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经过两步筛选,即逻辑关系设定相关的未填项标准,及以政治身份这一核心变量筛选,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达63%。从本次被调查群体年龄结构来看,北京市两新组织成员平均年龄为34.73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64岁。其中:20~29岁这一年龄段人数最多,占该群体总人数的34.3%;其次是30~39岁这一年龄段,占33.9%;在40~49岁这一年龄段的有58人,占该群体的23.1%;50岁以上的有20人,占8.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两新组织群体的基本社会属性
1.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来看,北京市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4.73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为64岁。其中:20~29岁这一年龄段人数最多,占该群体总人数的34.3%;其次是30~39岁这一年龄段,占33.9%;在40~49岁这一年龄段的有58人,占该群体的23.1%;50岁以上的有20人,占8.0%。由此看来,40岁以下的被访者就占了高达68.8%的比例。
其中,自由职业者的年龄最小,平均年龄是32岁,且51.4%的人都在29岁以下。其次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该群体的平均年龄是33岁,且47.5%的人在29岁以下,31.7%的人在30~39岁。相对于前两个群体,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这3个群体的年龄稍大。50.0%的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年龄在30~39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分别有78.9%,73.1%的人年龄在30~49岁。虽然不同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差异性,但总体上该群体在年龄结构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年轻化。
另外,该群体中年龄最小的为19岁,20~2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占34.3%的结论特别值得关注。这显示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新生代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经济社会的历史舞台。新生代与其父辈在社会来源、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在政治观念方面,原生代注重传统,绝大多数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有着朴素而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对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利益深存感激之情;而新生代既有受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面,也有受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的一面,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一次次的更新和深化推进,社会制度规范、道德规范在“破”与 “立”的过程中快速变动。他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概念模糊,遵纪守制、按规矩办事的意识相对淡薄。新生代一方面赞成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官僚主义现象和腐败行为,因而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存有疑虑,常常发泄一些偏激的情绪。所以,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政治取向缺乏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因此,对他们的政治取向的关注是关系到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保持社会政治长期稳定的大局[1]。
2.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文化程度
在现代社会,受教育程度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学历者将拥有更多财富。在学历构成上,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大学本科的人员最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0.70%;其次是大专文化程度,占28.2%。较低学历 (初中)、较高学历 (硕士及以上)所占比例都比较低。其中,有3.6%的被访者是在海外获得的学历。具体来看,高学历者在中介组织中最为集中。该群体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就占27.7%。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以及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3个群体中,本科学历均达到40%。可见,两新组织中的统战对象是一个高学历相对集中的人群。并且,与全国一般水平相比较,北京两新组织成员教育水平更高,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更大,掌握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更多。
3.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职业分布
调查显示,北京市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2%;其次是私营企业主,占25.1%;再次是自由职业人员,占15.1%;个体工商户、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各自占7.6%和7.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占的比例最低,只占4.8%。
在企业工作的统战对象中,59.4%的人是在私营企业工作;其次是民营科技企业,所占比例为17.9%;占7.2%的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在外企、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作的人只占4.0%。社会组织中的统战对象中,有19.9%的人是在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有10.0%的人在社会团体工作,有4.4%的人在中介组织工作,还有1.6%的人在基金会工作。从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职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他们从事的事业大都是自由选择、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不受行政组织的控制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限制。这使他们在职业生活中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他们可以在不同的职业和部门,甚至地区间流动,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另外,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之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价值导向,这种职业和身份的不稳定、多变的现象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各阶层人员之间的交叉及相互变换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这进一步增加了在该群体中开展统战工作的难度。
与他们的职业相对应,两新组织中从业人员年均可支配收入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该收入段的人群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0%;其次是10万~20万元这一区间,占14.7%;再次是20万~50万元的,占13.1%;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占10.2%。2010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9073元。可见,该群体的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虽然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就业领域、工作环境、收入均优于普通人群,就工作满意度而言,合计有62.1%的被访者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但也有30.6%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一般,还有7.2%的人对此表示不满意。这个群体对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有较高的信心。具体来看,有28.7%的被访者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有信心,有30.3%的人表示比较有信心,二者累计达59.0%;只有7.3%的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感觉没信心。统一战线部门开展工作时,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尽可能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增加该群体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概而言之,两新组织群体是由职业不同、收入不等、文化水平不同的人士组成的一个群体。这决定了从根源上他们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思想面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中占有资源的差异,文化水平的不等,获得的信息、资源渠道的不同,反映在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便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
(二)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日常状态及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1.日常时间安排及生活状态评价
中国外企服务总公司对外资企业职工职业生活的最新调查表明:“外企职工换取高收入的代价是承受高度的工作压力。19.6%的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86.6%的人感到每天工作忙碌而紧张,71.2%的人下班后疲惫不堪”。不仅外资企业如此,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大多数民营企业一周只休息一天,每天很难准时下班。生意的旺季员工工作时间常在12小时以上[2]。本次调查显示,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日常活动安排主要包括4项活动,分别为:在单位里做日常经营、管理、研发等工作,外出联系生意、开会、公关、招待,各种学习,以及非工作性质的上网。其中大部分活动是和工作相关。平均而言,74.9%的两新组织统战对象每天在单位里做日常经营、管理、研发等工作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其中: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用于该方面的时间投入最高,达到84.4%;其次是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用于外出联系生意、开会、公关、招待的时间相对较少,平均有28.7%的表示时间分配在1个小时之内;但个体工商户用于这方面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群体。除了前两项工作所必需的活动外,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占比例非常大。平均有35.0%的被访者表示用于这方面的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这显示出两新组织统战对象有着较强烈的学习需求。在统战工作中要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给予相关的指导,扩展其接受知识的渠道。相比而言,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这两个群体在学习上的投入高于其他几个群体。除此之外,平均有49.6%的被访者每天用于非工作性质的上网的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用于这方面的时间更多。53.3%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
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总体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分别有34.2%,14.8%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和很满意,还有37.4%的表示一般;只有13.6%的表示不满意。另外,卡方检验显示,不同社会身份的两新组织成员对生活状态的评价没有呈现显著的差异。
2.工作生活中压力来源及排解烦恼的方式
调查显示,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目前的压力来源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分别是工作、经济、家庭、婚恋、健康、同事关系。其中,工作和经济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分别有33.9%,27.1%的被访者选择这两项。与年龄段进行交叉分析显示,不同的年龄段的两新组织成员的压力现状又有所不同。除 “经济”“工作”是5个年龄段共同的压力外,两新组织成员中,20~29岁年龄段的 “婚恋”压力更突显,30~39岁年龄段的“家庭”压力更突显,而40~49岁的 “健康”压力更突显。
将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工作年限按 “1~3年”“4~6年”“7~10年”“11年以上”进行分段,调查结果显示,按工作年限由低到高,相应的工作压力值呈 “正U形”特征,而相应的经济压力值呈 “倒U形”特征。具体来说,工作年限为 “7~10年”“11年以上”的人,工作上的压力明显大于工作年限为 “1~3年”“4~6年”的人。工作年限为 “1~3年”“4~6年”“7~10年”这3个段的人,经济上的压力明显大于工作年限为 “11年以上”的人。
进一步调查发现,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在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住房条件差这一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价格或服务上被其他企业压倒这一问题排在第三位,有12.4%的被访者选择该问题;排在第四位的是缺少发展的资金这一问题。除了这几大问题,继续深造机会少、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晋升困难等4个问题也平均有10%的选择。相对而言,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总体收入要高于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但其仍然把 “住房条件差”“工资待遇偏低”作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提出。可见,他们的生活、收入现状与其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
当面对着工作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时,有相当比例的被访者选择闷在心里和喝酒抽烟等消极模式来降低压力。具体来说,选择喝酒/抽烟的比例高达8.8%,还有5.4%的选择闷在心里。压力是身体为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非特定性反应或生活环境不能满足个人需要而导致的生理或心理失去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和上进,甚至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调动工作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开发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能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当压力过大或者紧张感过于持久时,就成为消极的压力,会使人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如呈现心血管疾病、胃肠失调、呼吸系统问题、癌症、关节炎、头痛、皮肤机能失调、过度疲劳等。在心理上,也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碍,甚至促发心理疾病。而且,这种消极压力的影响容易在组织内部蔓延,影响其他人的绩效表现。因此,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要积极应对压力,有效管理压力;但是,当前企业很少关注这一领域,即使关注,也主要依赖于个人调节或者思想政治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统战部门利用各种资源,帮助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个体找到积极和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或者疏解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举办心理咨询和解压辅导,在两新组织内部定期地举办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学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组织日常管理和员工拓展训练活动中,通过设置系列课程,如压力管理、挫折应对、心态调整、社会支持、人际沟通技巧、教练技术等,帮助两新组织统战对象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掌握协调与控制不良情绪的技巧与方式,增强对压力的抵抗力。
(三)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宗教信仰现状及信仰需求
宗教作为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渗透于人们观念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在其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宗教利用各种社会机会寻求自身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势力利用宗教制造声势,从而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拉得越来越近,是20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宗教现象活动的显著特征 (张金桃,2005)。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日益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宗教热”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点。在宗教信徒中,高学历、高层次人员和青年人的比例正逐步增加。据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 《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介绍,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其中,青年人约占1/3。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4.73岁。可见,青年人是主体,故剖析其宗教信仰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显示,两新组织的统战对象中,有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是31.1%;余者为不信仰宗教者,占68.9%。就具体的宗教信仰看,佛教信仰者占的比例最高,达到10.2%;其次是伊斯兰教,占6.6%;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别占3.3%和3.7%;道教的信仰者占的比例最低,为2.0%。有关研究显示,中国社会成员表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数比例始终不超过10%(沈殿忠,2006),但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有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已经近1/3。可见,宗教在该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在信仰佛教的人群中,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自由职业人员,再次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技术人员和个体工商户。道教在个体工商户中有较大的影响。天主教、基督教的影响人群主要是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伊斯兰教的重点信仰人群是私营企业主,以及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江苏省进行的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由宗教人士发起的新社会组织占其调查总数的6.7%[3]。这充分说明宗教在新社会组织的组织、发起和运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警示我们,应严密关注宗教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作用,防止非法宗教组织利用某些组织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此外,应不断加大对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参加社会组织情况及组织化需求
社会组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然趋势。随着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阶层自我意识的发展,其团体化的愿望和行动日趋增强。新阶层人士社会团体化,不仅在于满足 “志同道合”的社会交际、交往、沟通感情、开展业务和交流经验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希望 “组织起来”,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4]。有关调查显示,新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政党组织的诉求主要有4点:一是有通过组织平台表达个人意愿的政治需求;二是有塑造个人形象、提高政治地位的社会需求;三是有依靠政党组织寻求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四是有扩展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5]。
调查显示,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高达91.6%的人没有参加任何政治组织,而参加民主党派的占8.3%。在参加民主党派的人员中,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参加民主党派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私营企业主,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则没有人参加。这说明两新组织成员参加社会组织情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界的行业协会、商会、联谊会等社会团体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构成要素和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机联结的桥梁和纽带,还是维护其行业、同业人士利益,反映其愿望和要求的平台。因此,调查显示,参加社会组织的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工商联的人数最多,占58.2%;其次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占27.3%;青联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各有7.3%的两新组织成员参加。就他们参加统战组织的时间而言,66.7%的是最近5年参加的, 18.2%的是2001—2005年参加的,15.2%的是1996—2000年参加的。可见,最近5年是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参加统一战线组织最多的时期,也是统一战线组织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方面标志着统一战线队伍的壮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统一战线在最近5年中的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
政党是 “当代社会的专业化利益综合机构”[6]。它能够代表、聚合、反映其组织成员的利益要求,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形式和渠道。若一个公民加入了一个党派,实际上他就是参与了政治[7]。从我国的现实政治状况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够满足政治参与要求的制度资源载体。共产党的政治资源主要在于:①共产党在中国现行政治体系中扮演着 “形”于制度外,“体”在制度中的特殊的政治角色,占有实际的政治核心地位。②共产党掌握着任何党派和团体都无法比拟的经济、社会资源,同时还建立了从上到下覆盖全国的严密而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强大、灵活而有效的政治动员机制。这一切意味着共产党能够有效提取和利用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有能力对社会利益进行强有力的组织和整合[8]。因此,尚未加入政治组织的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个体户对加入中共党组织表现出了最高的积极性,比例达到46.4%。允许两新组织成员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也充分表明了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代表的现行政治系统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信任,是对这些成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做出贡献的肯定。这对于调动他们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政治认同情况及政治参与需求
1.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政治认同情况
社会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对一定社会政治现象自发产生的感性的、非系统的、非定型的主观反映形式,表现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政治意志、政治个性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氛围,社会政治心理是人心民意的重要体现,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走向[9]。其中,对政党的认知、认同是社会政治心理中至关重要的维度。所谓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10]。对于非执政党而言,社会公众的认同是其改变 “在野”地位,取得执政权的重要砝码。对于执政党来说,人们对它的执政形成认同是其延续执政生命的基础。“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是全邦各部分 (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11]。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实践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北京市两新组织统战对象中绝大多数对党有着朴素的感情,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非常重要”这一表述,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分别占了49.0%和33.5%,两项相加达82.5%。其中:个体工商户的认同度最高,高达94.8%的被访者同意这一表述;其次是私营企业主;认同度最低的是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仅有50%的被访者对这一表述持认同态度;其他3个群体的认同度比较接近,均达到了80% (见表6-2)。
表6-2 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态度 %
社会公众对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领袖的认同和检视,最终也要以其执政绩效为决定性力量。就政党执政绩效与执政认同的关系,普遍认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学者指出的,“任何政治统治的稳固,都必须以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为基础……这种认同不仅出于一定的观念、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以民众对政治统治实际行为的认识为基础,也就是说,以被统治者对政权履行职能的效率、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民众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基础,即以国家的政治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为基础”[12],即执政绩效越高,人们对她就越为支持与依赖,其执政地位也就越为牢固。自取得全国性的执政权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总体上呈不断向前演进的态势,然而由于政府行为失范,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等诸多现象的出现和加重,社会成员对政府执政绩效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本次调查显示,就 “服从政府总是不会错的”这个表述,总体来看,分别有45.1%,16.8%的被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两项相加达61.9%。有高达38.2%的被访者表示不同意。其中,10.7%的表示非常不同意,27.5%的表示不同意。具体来看,依然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认同度高。这两个群体中均有70%的被访者对 “服从政府总是不会错的”这一表述表示认同。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对政府执政绩效的认同度最低,对这一表述表示认同的比例仅为35.3%。其次是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该群体的认同度也仅为50%(见表6-3)。
表6-3 对政府执政绩效的评价 %
中国私营企业是在党的方针、政策的允许和扶持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为了充分发挥私营企业对于国计民生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创设制度条件和其他方面的条件促进私营企业发展,而且将私营企业阶层中的一些代表人士纳入政治体系中。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对待私营企业主的政治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也对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愿望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没有任其发展为异己的政治力量,而是将其政治参与的压力及时地通过体制内消化而予以化解[13]。因此,可以说,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受益较大的群体。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有如此高的认同也可以理解。相对于此,在外资企业就职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多数有在国外留学、就业的经历。他们比较熟悉国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并且还有一些人对西方的政治民主持有一种亲近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政治体制和执政党的认同度。中介组织人员受政府关注的程度远低于以上两个群体,甚至还有一些人的行为受政策等诸多原因的限制,使他们对党的执政绩效认同度较低。这一调查结果也说明,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内部的多元和分化,使他们在政治资源的占有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有关研究显示,私营企业主中,中共党员占40.2%,高于新社会阶层中的其他阶层;私营企业主和中介组织人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新社会阶层的其他阶层。政治资源开始向部分拥有大量经济资本或者“体制内”的人群集中;反过来,政治资源的集中又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14]。这一情况的出现要求各级统战部门对两新组织统战对象进行政治安排时,必须注意到该群体内部已经出现的显著差异。过多将资源、关注投入于某个群体,容易使政治资源的弱势阶层产生挫折感和被剥夺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群体关系、阶层关系的失衡,从而影响各阶层关系的和谐。
2.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政治参与需求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两新组织成员对社会环境与自身成长关系有着深刻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参政议政的愿望日益强烈,希望能够参与到政府有关决策中,从而更好地维护、实现自身的利益。并且,相对于富翁群体,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政治参与意向更明显,对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关注的程度更高,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数量庞大的新社会阶层却只能通过法治途径建立一种普遍规则,以保护自身利益。如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不动产,而这可能是他们一生劳动的成果,如果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保卫,那么其代价会惊人的巨大。另外,经济收入提高与政治参与度较小形成的反差,使新社会阶层有些人感觉远离国家政治生活,有一些失落感。因此,他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要求被公平对待、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的利益诉求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自身利益。随着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希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现自身政治价值,并极力寻找反映自身愿望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维护利益的政治平台和渠道。这一群体合理的政治诉求和参政愿望,促进了我国社会从传统官本位、封闭型政治文化向现代民主型、开放型政治文化的转型,促进了传统家族伦理型政治文化向现代公共理性型政治文化的转型,代表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动向,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力量,无论是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还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15]。
因此,本次调查中将政治参与意识操作化为 “我了解我们社区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有权参与社区的事务”“如果有机会参加县长/区长的直接选举,我一定会积极参加投票”“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参选人大代表”“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成为政协委员”这4个题目。结果发现,两新组织成员具有很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在这4个题目上选择满意和不满意的累积百分比都达到70%以上。具体来说,就第一个表述而言,分别有47.2%,24.0%的被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二者合计达到71.2%。就第二个表述而言,分别有50.8%,26.4%的被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二者合计达到77.2%。就第三个表述而言,分别有49.4%,26.5%的被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二者合计达到75.9%。就第四个表述而言,分别有46.7%,27.2%的被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二者合计达到73.9%。
目前我国关于两新组织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多带有宏观性,而一些政治参与活动具有短期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有学者从研究角度出发,将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政治参与方式划分为6种。一是成为中共党员、各级政协委员、各级人大代表、居委会成员和村委会成员;二是加入民主党派、工商联、共青团和妇联;三是进入商会、同业工会、同乡联系团体和其他社团组织;四是通过输送利益代言人,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五是黑金政治,未经批准的集会、结社,黑社会性质组织;六是权钱交易,政商合谋[16]。从实际情况看,两新组织统战对象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在人数和规模上都非常有限。有些被访者认为,担任 “代表”“委员”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是一种社会承认,是社会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肯定和赞同。这使他们在参政议政上注重的主要是能够参与这一事实,而非参政的具体内容。另外,两新组织统战对象政治参与的另一条主要途径是参加社团和行业组织,但他们普遍认为社团和行业组织地位不高,权力太小,无法真正实现政治参与的目的。因此,就他们对中国当前政治参与渠道的评价而言,35.8%的被访两新组织统战对象认为当前政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45.3%的认为参与渠道一般。“一般”的评价比较中性。其中: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认为不畅通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8.3%;其次是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认为不畅通的比例达到了47.1%;再次是自由职业人员,占44.8%的认为不畅通。感觉参与渠道畅通的人群主要是个体工商户,而私营企业主的态度主要集中在一般。这一结果再次显示两新组织统战对象认为现阶段的参政渠道不够,也缺乏制度保证。由于参政的渠道有限,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功利性的非正常参政现象时常发生,如:通过贿赂取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某些组织的一定职位,以钱谋取权力;通过拉拢收买当地一些主要政府官员,甚至是某些主要政府部门,以钱支配权力;通过各种渠道与领导建立 “私人关系”,以影响政府决策;通过唆使、鼓励、威胁使用暴力,或者以经济影响力向政府施加压力;通过散布一些小道消息和政治笑话表达其政治情绪等[17]。
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推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两新组织成员在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他们参政意识的逐步增强,在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要确保大局稳定的双重背景下,积极而有效地引导这一群体正确表达其相关利益和合理诉求,成为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在市场竞争和创业活动中,两新组织成员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和获取的生产要素不公正,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表达渠道不畅通,容易导致竞争行为的不公平和对政府决策的不满意。建立相应的平台,畅通表达诉求的通道,使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参政的时机和场所从特定发展为常态,从被动发展为主动,是客观需求。因此,必须在统战工作中建立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利益表达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并寻求新的渠道,不断增加他们的参政方式和途径。比如,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并善于运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同学会、校友会等活动平台和涉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园等各种创业阵地,搭建起与自由择业人员保持经常联系、联络、联谊的桥梁。在专业人士相对集中的一些社会团体和市场中介组织中,探索成立 “参政议政专门委员会”等组织,有组织地在会员中开展参政议政活动,以此畅通他们表达诉求,反映意见的渠道,并从中锻炼他们的民主素质,培育民主精神,提高民主意识,践行民主参与活动[18]。
总之,必须根据两新组织统战对象政治参与多层次、制度化水平低的特点,不断完善制度,赋予每条参政渠道以实际的价值,从而使他们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表达正当利益要求时有畅通的渠道,使党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能充分考虑和兼顾新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同时,也要对其参政的行为加以规范,应尽力避免通过非制度化方式参政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遏制已经出现的资本与权力结合的势头,避免产生资本对公权的赎买,否则会导致参与质量下降,影响到政治稳定和发展。如何做到既吸纳两新组织中统战对象的政治参与,又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推进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正考验着执政党的政治智慧。
(六)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阶层意识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一个阶层的成型,应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地位特征,即具有较明晰的阶层行为边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阶层认知——对其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功能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阶层意识,是指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对本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亦即全体成员对本阶层共同处境和共同利益的共同认识。阶层意识一旦形成和建立,阶层成员之间就会产生一种 “我们感”;而对于外部,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则会从心理、行为上产生一种区别感。并且,阶层意识逐步形成以后,会推动这个阶层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将本阶层的政治诉求输入政治系统中,以影响政治决策而进行的政治参与,从而力求维护本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参与政治体系内政治价值的重新分配(见表6-4)。
表6-4 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地位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以下问题:“同周围其他社会成员相比,您认为自己在下列三种社会阶层上处在什么位置?”调查显示,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对经济地位自评得分为6.96分,社会地位自评得分为7.12分,政治地位自评得分为7.52分。可见,在阶层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大多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中上层。另外,就3项平均得分而言,统计结果显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自我评价的阶层地位最高,其次是自由职业人员,而私营企业主自我评价的阶层地位最低。个体工商户与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地位评价比较接近。
但是,多项研究也显示,以两新组织成员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目前远没有形成整体意义上的共同阶层意识。“他们只是在主观和客观上被逐渐建构起来,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倾向性非常明显,还不是作为一个阶层的集体意识出现”[19]。比如,反映在参政行为上,大多数新阶层人士的参政行为是个人行为,而不是一个阶层、群体的行为。其参政的目的也多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谋求方便。其政治需求都是具体的,如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户口政策、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正之风、政府部门效率问题等,而不是为整个阶层的长远发展着想。学者张厚义的研究认为,“私营企业参与政治活动是为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20],更多是“在商言商”,主要关注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追求政治权利。在其《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过程中的政治参与》的进一步研究中显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最大愿望”。尽管 “提高政治地位也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愿望和要求,但不是他们的主要考虑”。
(七)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对统战工作的认知、评价及统战部门组织活动内容、联系方式的需求
1.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对统战工作的认知、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集中在两新组织中的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统战工作的对象,但统战部门毕竟不是具体的经济主管部门或行政权力部门,对新社会阶层来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问卷调查显示,知道统一战线是党的 “三大法宝”之一的占44.1%。另外,具体剖析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6个阶层对统战工作的认知,可以发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相比来说,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最为了解,回答知道的比例高达61.1%;个体工商户了解程度最低,知道统一战线是党的 “三大法宝”之一的仅占27.8%;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居中。
关于对统战工作在社会未来发展中起的作用的评价,高达51.9%的人表示 “不太清楚”,还有4.5%的明确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不再是党的重要法宝,有43.6%的人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还应当是党的重要法宝。另外,相比而言,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对统战工作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的评价最好 (58.3%),而个体工商户对其评价较低 (29.2%)。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两新组织中统战部门开展的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更具现实性、创造性、开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对统战部门组织活动内容、联系方式的需求
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需要广泛了解该群体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其开展的活动得到积极响应和支持。就本单位的活动而言,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组织活动 (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培训、法律知识讲座、出游、健身或各类比赛、户外拓展等)、学习培训 (经营管理类知识等)这两个方面,选择比例分别为42.9%和20.8%。另外,还有10.4%的人表示希望组织联谊会,加强两新组织成员之间的联系。但是,当前统战部门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的活动主要是联谊会,与其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发现,两新组织统战对象希望加强与统战部门的联系。对于两新组织与统战部门的具体联系方式,非公经济人士第一位的选择是 “定期召开代表人士座谈会”,占22.7%;其次是 “举办代表人士培训班”,选择人数占16.7%;排在第三位的是 “由统战部门在重点私营企业设立联络员或信息员”;“建立统战部与民间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的联络机制”排在第四位,占12.2%;“加强与私营企业党组织的联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党委设立统战工作部门”这种方式得到了11.7%的被访者的支持。另外,“创办刊物或网站”这一方式,形成统战部与私营企业家的信息互动机制,也得到了9.9%的被访者的支持。
关于统战部门为非公经济人士进行培训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实地考察或国外考察、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和成功的知名企业家现场授课这3个方面,选择比例分别为27.3%,21.7%和21.0%。就培训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知识”(17.4%)、“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14.4%)、“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商人的经营智慧”(12.1%)、“国家法律法规”(11.9%)、“国际投资和贸易方面的知识”(11.1%)这5个方面。
就新社会组织成员而言,他们在选择与统战部门的具体联系方式上,除了 “定期召开代表人士座谈会”这一选项与非公经济人士的选择排序相同,其他几项的排序都显示出了这一群体特有的需求。具体来看,22.2%的选择了 “定期召开代表人士座谈会”。排在第二位的是“建立统战部与社会组织的联络机制”,占21.9%;“创办刊物或网站”,则位居第三位,占19.9%。另外,选择 “举办代表人士培训班”的排在了第四位,占17.4%;选择 “由统战部在重点社会组织设立联络员或信息员”这一方式的则排在了最后一位。
就统战部门为新社会组织成员进行培训的方式,也主要集中在实地考察或国外考察、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和成功的知名企业家现场授课这3个方面,各占26.0%,22.1%和21.4%。就培训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宏观社会形势、社会组织管理最新知识、国家法律法规、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方面的知识这4个方面,凸显该群体职业的特点。
(八)两新组织中统一战线工作开展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1.统战部门组织的活动
调查显示,统战部门针对两新组织开展的工作中,联谊会排在第一位,占29.7%;其次是培训、参观,占27.0%;组织活动 (学习、出游、健身或各类比赛)排在第三位,占24.3%。这一结果显示,目前两新组织中统战部门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都还是传统的模式,缺乏现实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从而导致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大。另外,在这些组织中开展活动对组织资源依赖性过强,但大多数统战部门手中没有资源,工作没有载体,活动没有经费,对许多工作疲于应付。
2.对统战部门组织活动的满意程度
关于两新组织成员对统战工作的满意程度,被访者的回答集中在“非常满意”和 “满意”这两个选项上,两者合计达到93.7%;有4.2%的两新组织成员对统战部门开展的工作不满意,还有2.1%的被访者明确表示非常不满意(见表6-5)。
表6-5 对统战部门组织活动的满意程度 %
3.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遇到的困难
已有研究显示,一部分两新组织成员,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群体,接触统战部门及参政议政时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即他们希望通过主动参与政治,一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较好的政治环境,使政府注意到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进而通过参政议政,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及企业知名度,以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寻求政治上的 “保护伞”[21]。就统战工作在两新组织中开展遇到的困难而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困难是 “两新组织成员认知有限,利益驱动过多”,占比高达32.8%。这也再次印证了前述结论。
党的工作在传统企业制度中属于 “内在要素”,而在新经济组织制度中则演变为 “外在要素”。随着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新经济组织的经营理念更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治理结构、劳资关系对党的工作的接纳性很小,党组织在其中通常没有制度化的安排。因此,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遇到的困难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 “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 (无直接上下领导关系),工作人员不足”,占20.3%。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统战工作主要由统战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和体制内的正式渠道开展工作。两新组织成员分布广,来源多,属性杂,社会化程度高,“遍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涉及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不同层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22]。因此,开展统战工作遇到的困难中排在第三位的是 “人员分散,流动性强,集中困难”,占14.1%。
在两新组织中开展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但是,这些组织中,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之间是一种松散的挂靠关系,使它相对于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体系而言被 “边缘化”了;另一方面,这些组织,尤其是新经济组织特有的制度安排,限定了党组织的组织空间和活动空间。党组织相对于新经济组织的经营体系而言也被 “边缘化”了。这使当前大多数统战部门手中没有资源,工作没有载体,活动没有经费。因此,此次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统战工作开展的另一桎梏 (见表6-6)。
表6-6 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遇到的困难 %
两新组织中的统战对象会根据一定的政策环境进行自觉的社会选择的活动,从而对政策效果施加一定的影响。这要求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他们的这一特点,保障他们获得正当的利益。这是两新组织统战工作面对的最大困难,同时也是两新组织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经济的发展是各阶层、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才会有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党和政府才能更好地调节与处理各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两新组织成员才会聚集到党的周围,才有可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可见,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来源比较复杂,一般具有年纪轻、掌握一定的科技和管理技术、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等特点。他们主要就业于新兴的产业或高科技领域,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统战部门必须适应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和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针对其组织形式的分散性、职业岗位的流动性、成员结构的广泛性、利益主体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思想意识的自主性,以及政治参与的公平性等特点,创新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的机制,努力规范运作程序,从而不断增强党的统战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统一战线对这一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讨论和小结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看,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实现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法宝,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度变迁,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两新组织群体在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在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化、均等化,在实现公众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有序地参政议政和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建设力量。推进两新组织统战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两新组织统战对象的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文化程度等几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群体来源比较复杂,但一般具有年纪轻、掌握一定的科技和管理技术、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等特点。他们主要就业于新兴的产业或高科技领域,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内部构成的复杂化使成员面临的压力、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剖析他们在职业领域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看出,尽管这一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已然属于社会精英,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但他们依然面临着较强的经济、工作、家庭、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令人担忧的是,该群体应对压力的方式相对单一、狭窄,且缺乏科学性。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同时,从参政议政意识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群体参政议政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政府有关决策中,从而更好地维护、实现自身的利益,但是不同群体对参政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对现阶段有限的参政渠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之,两新组织群体结构的复杂性、组织形式的分散性、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利益主体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思想意识的自主性,以及政治参与的公平性,使在该领域开展统战工作难度极大。
传统的统战工作体制和机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形成的,是在以往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战工作基本上是依托 “体制”运行,而两新组织成员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外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对象的全新变化使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任务加重,难度增大。这就使该群体的统战工作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难以全面、顺畅地开展并覆盖非公有制经济整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积极进行两新组织这类新的工作载体的承载、新的工作平台的搭建、新的工作阵地的建设与开发。另外,当前统战工作中存在的组织基础薄弱、缺少人手、资金不足、统战对象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还有工作理念和方法上的 “传统依附性”,更加重了工作的难度。根据两新组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完善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由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夯实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组织基础;要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探索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态势;要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开展工作的传统体制模式,建立以社团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活动为抓手的新的统战工作体制和机制,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工作途径;还要创新载体,不断丰富统战内涵,探索形成立体化的工作网络。
总之,两新组织中的统战工作是新生事物。进一步构建两新组织中的统战工作的新格局,是理论和实践中亟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需要及时地将基层的实践经验提炼、升华,逐步构建两新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的理论体系,为实践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原则和工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 “大统战、大团结”的格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先传,张俊明.北京统一战线工作手册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林尚立,等.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信息局.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5]任涛.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罗一民.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J].中国统一战线, 2011(6).
[7]党胜利.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统一战线的影响及对策 [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报,2006(9).
[8]曲宏明,李永生.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9]王道云.社会资本: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耦合与实现的新视角 [J].南方论刊,2010(10).
[1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2]徐益会,王永凤.政党的政治参与功能与政治稳定—— “新社会阶层成员入党”的一种解读视角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13]罗向晗.提高基层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探析 [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14]姜胜洪.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J].前沿,2009(3).
[15]刘先传,张俊明.北京统一战线工作手册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6]李永生.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17]王浩斌.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与政治文化转型 [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18]邓淑霞.新社会阶层中体制外白领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1).
[19]何雪梅.从功利到公益:当前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困境与突破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0]齐杏发.当前中国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实证研究 [J].社会科学,2010(8).
[21]文道贵,陈志宇.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执政党的政策引导 [J].社会主义研究,2005(6).
[22]匡国珍.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 [J].理论月刊, 2009(8).
[23]李晓园.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现状、目标与对策——基于江西省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经验 [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24]刘洁,吴祖鲲.论民主党派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 [J].理论探讨,2010 (2).
[25]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 [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26]卢勇,丁俊萍.社会新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科学社会主义, 2010(3).
[27]黄波.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路径研究 [J].经济体制改革, 2010(4).
[28]周敏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思考 [J].学习与探索,2010(6).
[29]叶战备.论中国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 [J].学习与探索,2010(6).
[30]张继辉.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必然性与现实途径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31]祝全永.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心理探析 [J].求索,2010(12).
[32]白环用,李茂翔.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5(4).
[33]祝全永.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作用发挥难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J].理论探索, 2008(6).
[34]李勇灶,高鹏程.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定位的思考 [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2).
[35]肖富民.当前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难点与对策思考 [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4).
[36]董麟.略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困境及其创新 [J].魅力中国,2009(18).
[37]张书林.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 (6).
[38]戴建中.加快北京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J].北京社会科学,2009(4).
[39]李继力.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对上海市青浦区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现状的调研分析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9).
[40]刘建.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初探 [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41]林芳.找准着力点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浙江省新的社会组织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42]金明娟.社会组织与统战工作社会化——广州市荔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启示 [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43]韦丽萍,黄颂凯.和谐视野中的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研究 [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44]王焕培.关于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思考 [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4).
[1] 李永生.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2] 黎永泰,曾静.企业女性员工工作压力特点及减压措施探讨 [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
[3] 江苏统战理论研究基地课题组.拓展新领域,凝聚新力量——关于推进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调查研究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4] 张金亮.加强统战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建设的着力点 [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5] 薛红焰.新的社会阶层与新世纪以来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6]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 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8] 徐益会,王永凤.政党的政治参与功能与政治稳定—— “新社会阶层成员入党”的一种解读视角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9] 刘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嬗变与发展 [J].理论与改革,2008(3).
[10] Angus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M].John Willey&Sons,1960.
[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 龙太江,王邦佐.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 “政绩困局”——兼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 [J].复旦学报,2005(3).
[13] 焦连志,黄一玲.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成长特性探索 [J].长白学刊, 2012(1).
[14] 岳少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资源与阶层关系和谐 [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5).
[15] 王浩斌.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与政治文化转型 [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2).
[16] 邓淑霞.新社会阶层中体制外白领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1).
[17] 何雪梅.从功利到公益:当前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困境与突破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
[18] 同上.
[19]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2010-06-29)[N/0L].[2011-08-24].http://blog.sina.com.cn/s/blog-5a8lel610100kp99.html.
[20] 张厚义.私企参政 [J].价格月刊,2003(11).
[21] 姜胜洪.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J].前沿,2009(3).
[22] 刘先传,张俊明.北京统一战线工作手册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