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天如蓝、水如碧、花如海、人宜居……为把五华打造成昆明最沁人心脾的生态大花园,五华区委、区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创联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统一领导、各方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坚持环保优先、实施生态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植树造林,营造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
如今,走进五华城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整洁街道、掩映在绿树花草中的街头休憩小游园。同繁华的都市气息不同,步入五华的农村,坐落在村民房屋边沿的公园,绘满各种文明标语的彩绘廊道……生态文明建设让五华浓墨重彩绘出了一幅碧水蓝天的“生态画卷”。
生态绿化 城乡处处出精品
绿化和生态是城市第一印象、第一环境、第一基础设施、第一景观要求。近年来,五华区委、区政府以保护生态资源、彰显生态特色为抓手,使绿化成为生态五华的最大特色,并成为城市呼吸的“绿肺”。
园博园、月牙塘公园、长虫山公园、北二环带状公园、普吉休闲公园、盘龙江河长林、莲花池公园……通过“精品绿化、景观绿化、生态绿化”三大工程,33个小游园、9个主城街道办事处建成27块街头绿地,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公务员林、劳模林、民主林,将五华辖区5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装点得绿意盎然。
随着建成区披上“绿装”,五华区又将小游园、公园建到了农村,大田塘小游园便是其中之一。一池碧水,中间围着一座花园小岛,从侧面看去,水面倒映出周边村民房屋,若隐若现。这便是厂口社区高村小组的大田塘小游园。
占地约8亩的大田塘小游园,建设前是一片烂泥塘。久而久之,村民都把这里当作一个天然“垃圾场”,影响了村庄环境。后期,随着特色社区建设,西翥街道办事处和厂口社区对烂泥塘进行改造,包括水池修建,中心小岛花园建设、道路硬化、绿化种植等,使游园集休闲、娱乐、绿化、美化为一体,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处休憩、观光、活动的好去处。
其实,改变的不仅仅只有高村。悄然间,从道路绿化到河道绿化,从绿地小游园到郊野公园建设,从“五采区”植被恢复到滇池流域面山绿化……五华辖区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如今,五华区全区绿地率达到44.25%,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0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7.2平方米,逐步形成主城区、部分城郊结合部、乡、村庄绿化带及面山绿化相连接,城乡园林绿化点、线、面连贯,生态建设持续发展的局面,为辖区百姓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五华。
生态河道 绿色动脉融入生活
如果把整个城市比作人的身体,那么城市河道无疑是城市脉搏。一直以来,五华区委、区政府要求把河道打造成“绿色动脉”,呈现出水清、河畅、景美、岸绿的生态面貌。
走在盘龙江西岸,河内流水清幽,两岸柳荫婆娑、绿满堤岸,过往的游客、市民三三两两或聚坐在树下闲谈,或散步于河道沿岸欣赏风景……如今,五华26条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累计新增绿化面积44.9万平方米,河道绿化长度达51.4公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围绕拆临拆违、截污导流、道路贯通、两岸景观绿化等综合整治措施,五华对辖区内4条主要入湖河道及22条支流沟渠进行综合整治,完成辖区入滇河道及支流沟渠拆临、拆违、拆迁18.5万余平方米,新建道路12.53公里,疏挖淤泥9.9万立方米。整治中,五华区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为城镇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陶冶民众的情操,还能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依托“网格化”管理、“河道三包”等长效管理机制,五华区还鼓励与支持公众积极参与整治和保护。河道生态化整治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在河道整治的初期,就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沿河流域居民和专家的意见,给予沿河流域居民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河道整治,光有“河道截污工程”还远远不够,五华区充分考虑建立“河道保洁工程”体系,双管齐下,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此外,五华区还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贯通河流上下游截污干管,完善跨域管网衔接,扩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再生水循环利用设施。
生态产业 探索独特示范道路
五华区在生态创建工作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宜居城乡。五华区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方向,依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支撑,已基本将沙朗建设成特色农业旅游区,已基本将厂口建成五华区乃至昆明市提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态农业基地。
在神态上,五华区充分体现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业态上,体现产城联动、以城带乡,突出发展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精致高效农业,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在形态上,突出风格、风貌。目前,沙朗主要集中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和商贸服务业;在陡坡、龙庆、桃园、三多一线,已经发展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度假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厂口东部形成了以陡普鲁村为中心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北部在发展种养殖的基础上形成观光、休闲、民族风情体验的生态旅游业;西部、南部以林果、蔬菜、特色养殖及烤烟为主。同时,五华区还不断加大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目前五华科技产业园已基本形成,成为了昆明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样板园区及面向全省乃至东南亚、南亚市场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商贸物流、科研教育、总部经济产业的“研—产—销”基地。
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五华区还注重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障,加大引用水源地的保护、消减污染物总量、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强化城市声环境保护、巩固废物污染控制成果、加强节能减排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五华区还注重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的共同建设,目前,五华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的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总额和利用的运行机制,主要产品能耗、物耗及水耗水平基本达到了国家清洁生产的标准。
生态人居 百姓生活宜居样本
在五华区委、区政府看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市民建设一个生态家居城市,带来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把落后的城中村改造成居住环境优美、市政设施配套的文明社区,是五华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莲花池公园周边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曾被授予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莲花池成为公园建成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城中村和工厂企业所包围,水体遭受了严重污染,公园内设施残破不堪,周围环境杂乱。对此,五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了莲花池公园整治项目。不到两年的时间,五华区基本完成了片区内城中村的拆迁和公园建设任务,从根本上改善了高校周边环境,再现了莲花池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生态景观。如今,莲花池公园已经成为五华区中央智力区的核心双生态景观和打造宜居片区的样本。
随着建成区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五华区开始生态村、卫生村、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目前,五华区通过加强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村落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确保农村饮水充足和水质全面安全达标和逐步改善和提高辖区农村的环境卫生。陡坡村的改变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村子在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后,依托辖区内西游洞溶洞群、黑松林、迎龙河、迎龙峡谷、小石林等自然生态景观和白族风情小镇等特色,村子准备发展旅游产业,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
如今,经过各项创建工作及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的推进,无论是从城市居住环境、住房保障、城市交通、垃圾处理、排水供水等方面来看,五华区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最大受益人群就是生活在五华辖区内的市民。
数字生态
21个宁静小区:五华区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加大噪声扰民投诉的查处力度,确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21个宁静小区。
61.6%“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经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查和建设新的农业产业园,五华区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占种植总面积比重的61.6%。
53%森林覆盖率:经过努力,五华区城市(城镇)、乡村、交通沿线面山荒山绿化率达80%以上,自然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道路绿化率100%、河道绿化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57%以上。
75%农村清洁能源比例:通过实施了清洁能源生态模式,五华区积极推广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使用,使用比例达到了75%以上。
3.8%环境投资占GDP比重:近年来,五华区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8%。
97.42%公众环境满意率:随着辖区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目前五华区辖区居民对环境满意率为97.42%。
(本文原载于《昆明日报》2014年11月24日T12版,记者蔡晓磊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